摘 要:绘画媒介在其创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所谓的绘画媒介,不仅仅是纸笔类的物质性媒介和造型上呈现的信息化媒介,还存在一种无形的媒介:透视法。早期透视法的演变关系着图式的更新,而图式的演进在艺术发展史中又是自我矫正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透视法与图式的关系也逐渐相离。
关键词:媒介;透视法;图式;中介作用
一、透视法的产生与界定
“透视”的词源是拉丁文“Perspective”,意为“透过……去看”。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提出“聚向焦点”理论,这被认为是透视法理论确立的标志。正是在布鲁内莱斯基这位好友的启发下,阿尔贝蒂的《论绘画》第一次系统论述了透视原理。阿尔贝蒂通过数学理论的图示解释,说明了可视面、视觉视线和视觉棱锥体是如何形成的;证明了中心射线之长度与位置以及明暗的重要性,又讨论了视觉棱锥体的横截面和其他涉及视觉功能的问题。这是从单纯的观察、模仿自然到将自然中模仿到的美进行升华变成艺术之美。至此,透视法有了一个基本定义。第一个使用透视法的画家是马萨乔。他利用透视法原理对绘画的空间进行构建。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透视法在洛伦佐·吉尔贝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和莱昂纳多·达·芬奇等多位巨匠孜孜不倦的研究下,从最初线性透视到空气透视、隐没透视,逐渐走向了成熟,成为画家、建筑家们必备的专业技能。透视法影响了画家们的绘画思维方式,因而更加注重再现艺术,极大推动了西方写实主义的发展。
“媒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介绍或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绘画与媒介的结合打开了“绘画”和“媒介”这两个固有概念中被遮蔽的更丰富的涵义。画面的表达需要通过艺术媒介来传递,因此在整个艺术实践活动中,绘画媒介起着相当重要的中介作用。绘画本身被理解为物质与信息结合而成的作品媒介实践过程。透视法是一种绘画技艺,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绘画媒介,是一种促使绘画写实效果生成的媒介。这种无形的媒介好比是舞蹈中的节奏,音乐中的旋律,艺术的表达都需要通过媒介来完成。提到绘画媒介,人们立马联想到作为绘画工具的纸笔或者呈现绘画内容的形式,但不管是物质性的绘画媒介还是信息化的媒介,作为中介发挥其作用的最佳形式是显现而不显身,即媒介的隐匿特性。正如波兰尼关于默识的洞见:有一种意识,只有在意识不到对象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因此,对比各类绘画媒介,其最具隐匿效果的就是透视法这一无形的媒介。
二、透视法带来的转型
(一)图式的自我更新
在绘画史中,贡布里希的“图式—矫正”理论是建立在对再现性艺术的分析之上的,他认为艺术史是一个不断自我矫正的过程——先制作后匹配。匹配过程本身就是通过“图式和矫正”的一个个阶段进行的,每个艺术家首先必须有所知道并且构成一个图式,然后才能加以调整,使它顺应描绘的需要。因而透视法作为再现艺术最根本的技艺自然关系到图式的更新。可以得出结论,艺术家是在利用图式的方法去观察物像,他头脑中储存的图式系统会限制他对于客观物像做出选择,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完全抛开图式去进行物像创作,比如两个画家同时描绘一个物像,他们总是看到自己想要画的那一部分,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每一个艺术家都会按照自己的图式经验进行得心应手的艺术表达,而这些图式往往是他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储存。艺术家是一方控制者,观众是另一方控制者,当图式与自然格格不入时就会出现对图式的矫正,且这一矫正是自发的。
(二)透视法的自我消解
透视法是西方绘画的基石。透视法也是对视觉空间的创造方法,且以二维再现三维世界。透视法关系到图式更新的因素大致有三点。第一,因为透视法的出现让艺术再现真实世界有了基础准则,且只有在透视法技艺革新的这一时期,逼真性才是评判再现艺术的标准,其他时期并不把逼真性作为绘画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一套绘画手段。透视法为画家提供了掌握并征服空间的能力,让平面性的绘画转向了纵深交叉的视错觉空间。第二,正是由于透视法技艺对空间的征服,绘画的目的从之前传达宗教精神的图解转为宗教情怀的世俗化表现。假借“图式—矫正”理论,画家们绘画目的的转变,也改变了其心理定向。艺术作品具有生命不是因其真实,而是因为其满足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期待。这里的内心期待与视觉真实的区别就在于,绘画从满足眼到满足心的变化,也揭示了绘画中视觉逼真性不如满足内心期待更接近真实。技法的革新使绘画目的开始转为人文性的表达。第三,每一代艺术家在艺术中的新发现都会有意料之外的反抗。绘画手段的变革影响到绘画目的的转向,而对绘画目的的追求进而产生对绘画效果更逼真的追求或者满足内心期待的追求。艺术的发展很难说是以技艺革新的方式前进的,任何方面的发现都会在其他地方制造新的困难。贡布里希从艺术史的维度认为,图式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人们对外在世界不断反应习得的,是深藏于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观念模式的知觉样式[1]。艺术家在积累了一定的图式之后,透视法则成了规范绘画的一种技艺。图式在艺术史中的更新矫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便产生了对技艺的追求。这也是在透视法之后出现蛋胶画法和渐隐法等技法的原因。再后来,绘画技法的发展受到摄影术和印刷术的冲击,使绘画图式不断更新。纵观艺术史,透视法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图式的更新。因此,作为无形的媒介,透视法自身的消解带来了绘画艺术的转型。
三、透视法媒介的作用
(一)规范性与客观性
透视法的发现改善了模仿自然的技术。基于“视觉棱锥体理论”,阿尔贝蒂发明了一种画家精准表达透视效果的绘画工具——“格子窗”[2]。这一取景框类似于九宫格,在固定的視点把目之所及借助格子窗转移到画布上。透视法立足于数理程式,写实主义不能偏离这种程式。若一幅画的透视关系不对,那么这幅画的内容是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所以透视法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使写实绘画具有了稳定性和规则性,满足了人们从模仿自然到再现自然的追求。对于一个习得透视法的画家来说,很难抗拒高度发达的真实性修辞所产生的现实效果。例如,弗洛伦萨画家乌切洛就十分迷恋透视法这种新技艺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把真实的自然表现在二维画面中,几乎具有科学的精确性。他对于透视法的惊叹以及他绘画作品的一些迹象都能表现出他对透视法的兴趣。艺术媒介其实都是为了表达艺术家观念的存在,而透视法的客观性不只是为了表达艺术家的观念,不同于蛋胶画法和渐隐法等技艺发展成为一个风格流派,而是成为了绘画的一个基础要求。凡·艾克的蛋胶画法和达芬奇的渐隐法都是画家想要实现自己意图而发明的新方法。同样作为绘画技艺的透视法则不是被发明,而是被发现。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技艺。
(二)创造性与沟通性
透视法可在不同艺术载体上呈现,给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创造性。作为绘画媒介的透视法,其创造性和沟通性不仅仅局限于载体,还作用于画家和绘画内容。例如,埃舍尔也是通过透视法来创作“不可能的世界”。画家曼泰尼亚使用透视法创造了一个舞台,使他的人物好像立体实物一样在上面活动[3]。画家皮耶罗在掌握透视法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手法:处理光线,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景深错觉。至此可以看出透视法与处理光线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融合来呈现画面的气氛。艺术家凭借这些技艺来表达其精神和情感,促进艺术创造力的释放,更加直观地反映艺术特征。透视法在画布与画笔两个层面上运作,沟通了物质性媒介与信息化媒介,参与整个绘画过程,从而起到它作为媒介的作用,即创造性和沟通性。透视法作为绘画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对象,更是一种向量,它引领着绘画突破平面性,走向对空间错觉的探索,拥有更广阔的创作场域。它创造了艺术的多种可能性,促进了跨媒介交流,沟通了绘画过程中人与画的关系,强调了体验、强调了创作方式、强调了探寻真实世界、强调了接近人类内心。
(三)隐匿性与长期性
透视法是绘画中无形的媒介,没有具象呈现,隐匿在画家透视法训练的过程中。透视法的长久生命力也正是在这里,它成为了人们所熟知的基本绘画法则,一直到现在都是绘画入门的基础之一,并没有被时代潮流的洗涤而成为过去式。透视法这一完全新颖的东西使写实主义走向了最高峰,从古典的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转型已基本完成了对绘画本体的探索,并随着印刷术和摄影术的冲击走向了极致和突破。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一种媒介在不同阶段中的地位也不同,摄影术的出现让写实绘画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绘画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内心,于是开始了形式上的转型。透视法的运用也较前衰退,诞生出各式各样的绘画派别。然而透视法依然是绘画中一个非常实用的根基。绘画也需要一个图式来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多变世界的多样性。写实主义不同于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写实主义力图阐明图式,立体主义则是希望迷惑我们的知觉。每一代艺术家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检验图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而透视法因其以精密的数学原理做支撑,它的适用性依然不容置疑。又因其艺术媒介越是隐匿其效果越明显,使用无形媒介所具备的有效性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透视法的隐匿性和长久生命力是相生相伴的。
四、透视法产生的影响
(一)对人类的影响
透视法对画家产生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一方面,透视法不断推进技艺的革新,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家的地位。另一方面,艺术很难跟随技艺革新的节奏前进,某方面也可能制约画家的创造。透视法对观众的影响使绘画与观众的主客关系产生了颠倒。首先,技艺作为媒介服务于观念,服务对象是人。而透视法使绘画的目的趋向于让艺术贴近人们的心灵。其次,绘画媒介决定了人们的感知方式。透视法变革与创新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技艺化艺术也带动了观众的人文价值取向,绘画开始影响观众。
(二)对绘画史的影响
透视法对绘画史的影响是双向的。透视法促进了绘画从摹仿到再现再到创造的走向,同时也带来了再现艺术的危机。绘画在那种由模仿所构成的知识中理应位居前列,因为绘画最接近事物的再现,并且绘画毫无限制地表达了美的一切,如其所是地描绘它,无论它是整一的还是多样的。达芬奇对绘画做了科学且客观的阐述,不仅把处于工匠地位的画家提升到至高地位,将艺术与科学置于同等高度,也极大推动了视觉科学的发展。与之相反的是机械的手艺。所以,透视法的发展区分了机械手艺和自由艺术(美的艺术),并提升了绘画的地位。
(三)对艺术媒介观的影响
贡布里希认为,整個艺术的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所以,我们对于透视法媒介的认识,形成了我们的艺术媒介观。社会语境的变迁也会影响我们媒介观的建立,并作用于当下的创作实践[4]。透视法作为媒介起到的作用:一方面用法则框住了绘画艺术,另一方面又试图突破这个框架来创造新的艺术。此刻,透视法媒介不再仅仅指向一种技艺而是指向绘画自身。换言之,艺术媒介不纯粹是艺术家表达观念的手段,不再是作为形式而存在。艺术媒介本身就具备了多重性能,是视觉传达的基本要素,积极地影响着艺术家表达的信息和作品表达的过程方式。
五、结语
透视法作为绘画媒介深刻地影响了绘画的创作和传播,改变了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和认知方式。透视法变革是绘画手段的更新,绘画手段的变化又影响了人们绘画的目的:从服务于宗教图解到传达宗教精神,进而影响了绘画效果。新的绘画效果又开始追求新的绘画手段,所以技艺的革新也类似于“图式矫正”原理,但很难说技艺的发展受艺术史前进的影响。透视法在其自身消解中为绘画带来转型,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它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2]王小柠,祝遵凌.从透视正法到透视网格——论阿尔贝蒂绘画理论中的空间转化[J].美术研究,2019(5):117-120.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4]蔡远河.西方当代语境中艺术媒介发展的观看与理解[J].美术学报,2016(4):117-121.
作者简介:杨烨,齐鲁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