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学“精神实体”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2020-01-25 16:22周浩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数学

周浩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需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精神实体”。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数学思维的“精神实体”是践行这—理念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数学;精神实体;学科;核心素养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一个是“精神实体”,一个是“实体”。“精神实体”是数学的根本,是数学的灵魂。通过数学课程内容这些“实体”走进数学的“精神实体”,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才能真正形成。

一、“结构-解构-建构”——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知识的“精神实体”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总有一个属于他自身的知识结构验。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高原有知识结构的稳定性与清晰度,另一方面,要让儿童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或将原有结构打破,实现知识结构的再建构,进入知识的“精神实体”,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落到实处。

【案例1】“平均数”

平均数既有它的算法意义,又有它的统计学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数学教学要从统计学的角度引领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一位老师通过创设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落实。

(1)创设特殊数据—一唤起生活經验

师:小华投了3次:5、5、5。用哪个数表示小华1分钟投中的个数比较合适?

(2)引发矛盾冲突——感悟移多补少

师:小军出场了,他也投了3次:3、4、5。表示小军投篮的水平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3)精心设计悬念——理解概念特性

师:老师想考考小强投篮到底怎么样,让他投四次,小强前3次投篮的情况:4、6、50从目前看,他平均1分钟投中几个?小强一定赢吗?小强第4次投篮的成绩是——1。小强是赢了还是输了?

生:输了,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把前面投得多的个数拉下来了!

师:估—估,小强现在的平均成绩大约是几个?

生:大约是4个。

师: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6个?

生:6个是最多的,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个。

师:那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1个呀!

生:其他几次都比1多,移一些给它后,就比1多了。

师:平均成绩比最好的成绩一

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教学,平均数不同于原始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虽然有时可能等于某个原始数据),但又与每一个原始数据相关,平均数能刻画、代表一组数组的整体水平,深入学生心田;用移多补少和除法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也是在学生感悟中所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平均数的“精神实体”,统计观念得以落实,数学素养自然得以提升。

二、“猜想-验证-探究”——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精神实体”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关注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过程中的价值,感受过程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案例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多种版本的教材都有“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吗”这样的提示语。而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本质学生心中无数,—位老师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引导。

(1)引导猜想,验证聚焦

师:下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猜一猜怎样计算吗?

生1:9×5=45(平方厘米)

生2:5×4=20(平方厘米)

生3:9×4=36(平方厘米)

师:怎样证明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可以用数方格有方法进行验证。

师:我们先来验证第—种。9×5——这是用“底×邻边”的,(验证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你发现什么?

生:比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面积大!用“底×邻边”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

师:猜想二中,5×4——这是用“邻边×高”的,是否正确呢?

生:也不正确,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师:我们来继续验证猜想三,9×4——这是用“底×高”的,是否正确呢?

生:用“9×4=36”个面积单位去铺这个平行四边形,正好铺满。因此用“底×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正确的。

(2)引领方法,自主探索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高”来计算。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普遍适用的方法呢?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生: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通过验证聚焦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高”来计算。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去探索,是学生的感悟所得,是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进入转化的“精神实体”,转化思想进入学生心田,操作价值得以彰显,素养得以提升。

三、“平衡-失衡-平衡”——引领学生进入数学方法的“精神实体”

图式理论启示我们,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过程是不断调用头脑中已有图式、不断丰富原有图式、不断构建新图式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数学知识的习得必须经历“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进入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精神实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自然萌生。

【案例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位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1/2+1/4。如何计算结果呢?学生中出现了三种方法:一是将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结果是0.75;二是通过画图得到结果是3/4;三是先通分,1/2+1/4=2/4+1/4=3/4。在学生理解了这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5/6-1/3让学生继续探索。在分享阶段,学生没有用小数解决(无法转化成有限小数),少数人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比较麻烦),绝大多数人均运用通分的方法计算。教师在引导学生比较中懂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用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具有普遍性。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异分母加减法“先通分,再计算”的道理,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比较,在“掌握了方法-感悟某些方法的局限性-理解通分方法的普适性”中,进入异分母加减法背后的数学思想(转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分数小数之间的转化、数与图形之间的转化等)和基本方法(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计算单位不统一转化为计算单位统一)的“精神实体”,课堂的教学有了宽度、广度与深度。

四、“铺垫-创造-延伸”——引领学生进入数学思维的“精神实体”

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较强,在教学新知之前,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暴露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同行,在思维中体会数学的力量,引向数学思维中的“精神实体”。

【案例4】“整万数的认识”

师:老师报数,请同学们在计算器上拨数。(学生根据老师报的数在只有四个位的计数器上拨出5、50、500、5000)

师:刚才拨出的四个数,它们的大小—样吗?

生:不—样,因为它们所在的数位不同。

师:同样是五颗珠子,因为拨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样。猜—猜,老师下面要报哪一个数?

生:50000。

师:50000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大数。你能想出办法拨出这个数吗?

生1:50000是五位数,我们的计数器只有四个数位,我们把同座两人的计数器拼在一起就有了八个数位,在左边计数器的个位上拨出五个珠子就是50000。

生2:我有—点建议,在左边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五颗珠子,表示的是五,不是五万,应该把左边计数器上的“个”改成“万”。

生3:“个”改成了“万”,“十”“百”“千”也应该改一改。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改的吗?

生4:原来“十”的位置正好对着“十万”,只要直接添一个“万”字,“百万”“千万”也—样。

师:今天学习的计数单位千万、百万、十万、万和原来的计数单位千、百、十、个之间存在一—对应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國的计数方法中,把这四个数位称为“万级”;原先学习的千位、百位、十位、个数称为“个级”。

位值原理是认识自然数的核心所在。教师以“你能想出办法拨出50000吗?”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产生了“把两个计数器叠起来变成八位计数器”的方法,在交流分享中学生实现了知识的同化。这样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将思维的触角指向数学的背后,感受到了认数实体后的“精神实体”。

让数学的“精神实体”永存学生心间,让数学素养在“精神实体”中自然萌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数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