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导写:隔而不隔

2020-01-25 16:17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口罩爷爷材料

文题亮相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苏州园林》中说道:“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材料二: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被隔离的经历,你也不例外。隔离了人,但不隔离爱。我们众志成城,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请以“隔而不隔”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续写这段特殊时间里发生的故事,也可以就此题写一篇演讲稿,还可以就此题尽情表达生活中的体验、发现与感悟。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地名。

思路指导

从形式上看,这是由材料和命题组成的作文题型。从材料本身来说,作用与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既是举例的,又是提示的;材料的性质既是生活的,又是情境的。特别是从价值导向上看,本题提倡写作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性、人文,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1.审题立意要准。

此题的写作陷阱较少,但在写作中很多人会出现下列问题:(1)立意不深。对于“不隔”的理解,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发现“不隔”的精神内涵,因为挖掘得不深,所以读起来就觉得很平淡。(2)面面俱到。我们强调作文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有的考生在作文中面面俱到,没有余力深入挖掘,这样写作深度不够;也有的考生抓住一个主题泛泛而谈,似乎面面俱到但实质“面面不到”。比如以新冠疫情为抓手,表现全国人民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拼搏、英勇“战疫”的风貌,考生没从身边的某时某地出发,只是借助于网络上的片段信息,凑出一个个碎片化作文,是很难打动人心的。

2.選材要“新”。

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主题的需要,我们要精心选择一些内容新颖、主题健康、真实感人、具有生活气息、富有表现力的材料,用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选材要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色彩,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公益、关注食品安全等。

佳作展示一

隔而不隔

韩沅皓

我站在河的一边,隔着一座石桥,桥对面便是我的家乡。

桥上一个人也没有,暗青色的石桥拱起佝偻的腰,随着我拾级而上的脚步发出沉闷的哼声。桥下欢快流过的溪水,也像孩子一样“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的心头猛地一紧,脑海里便浮现出鲁迅《故乡》中的一句话:“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昔时玩耍的石子路已被浇成了沥青,散发着冷酷的气息。记忆中的红瓦小屋,摇身一变,成了高大的楼房,不近人情地盯着我这个“外来者”。金黄色的麦田被挖成了深不见底的鱼塘……我幼时的记忆渴望到与它相匹配的对象里去,却一次又一次被它们以沧桑而陌生的姿态隔开。我拼命地走着,甚至跑了起来,我一把扯下戴着的口罩,想要呼吸到那股乡土的情味。

“唉,谁家的娃子到处乱跑,快把口罩戴好!”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道嘹亮而粗犷的声音。我一下子停下脚步,走近了看,原来是一群老人。

“咦,你这娃看着挺面熟,这不是村东头那老韩家的孙子吗?这么大了!”还是那个声音,我定睛看去,隔着一道记忆的墙壁,我终于认出了他,是在我小的时候经常给我糖吃的刘爷爷。

“您……您还认得出我?”我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指了指自己。

“这什么话!只要是咱村子里走出去的娃,不管走多远,我也能把他认出来!”刘爷爷拍了拍他厚实的胸口,发出了令人安心的“咚咚”声。

我的眼睛酸酸的,那是一种漂泊的孤船在海上觅见了灯塔的感动。刘爷爷黝黑的脸上泛起朴实的笑,好像灯塔的光束隔着厚障壁穿了过来。

我又仔细地看了看坐在刘爷爷周围的几位老人,虽然他们都戴着口罩,但有股浓郁的温情从口罩下热情的话语中传递了出来。

有人拍了拍刘爷爷的肩:“老刘,还说人家孩子呢,你自己口罩还不赶快戴上!”

我们都会意地戴上了口罩,但我觉得虽然隔着口罩,我们却融为了一个集体。

老人们围在一棵老槐树下唠着家常。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我都认得,或许这就是岁月的“手下留情”。无论我走了多久,也不会与他们相隔太远。

感谢这些“隔离的屏障”,让我意识到我们其实并没有相隔,而是融为了一体……

【江苏高邮市外国语学校世纪风文学社】

点评

作文记叙了自己回家乡的一次经历,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叙写了乡亲们的热情,让“我”原本黯淡的心情透进了阳光。作文情景交融,开头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沮丧的心情,但后来刘爷爷朴实的话语,温暖了“我”的心房,让“我”意识到我们其实没有相隔。考生构思巧妙,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佳作展示二

隔而不隔

居心雨

爷爷是个老教师,教语文的,桃李满天下。虽不懂文绉绉的话,却不妨碍我对吟诗作对的爷爷心生崇拜。我读李白的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多么醇厚悠远的意境啊。爷爷闲时也诵些诗,令我记忆尤深的是,一天雨后,他望着屋外如洗碧空,欲滴翠色,背着手摇头晃脑吟哦的诗句:“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我也不知为何偏是记住了这句,心里对诗中的夏天生出了难以名状的情愫。

后来,爷爷陆续教了我许多,不论是“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李白,还是“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都让我憧憬。爷爷从不给我讲解诗,而是让我自己去和诗人“交谈”,去理解他们。爷爷这种“隔”的态度,让我一直保持着对诗词最初的那份悸动。我想,我和这群诗人,还隔了很远,很远。

后来,又是一个下雨天,我坐在爷爷经常盘膝而坐的小席子上,看雨打芭蕉,想着李清照的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时,爷爷已经不在了。而我却始终没能像爷爷一样,和诗人亲密交谈。我们相隔了千年,跨越了唐宋元明清,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没有相同的境遇,我们相隔甚远。

外面的雨渐渐停了,接连下了几日的雨涤去尘嚣,一阵悸动涌上我的心头。我仿佛被拉回了最初的时光,又看到安静又慈祥的爷爷,在蕉房帘外吟诵:“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这首诗,叫《喜晴》。

到底是爷爷吟的诗,还是范成大吟的呢?我已然难以分辨了。墙下笋成林出,而此时此境,我才理解冯骥才所说的“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等它来找你”。我终于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雨长不知春去夏来,天晴始觉夏日已深。我想,我受诗的熏陶也是如此。在这样一个时刻,我才突然察觉到,诗心诗情在不知不觉间浸润了我的心。我同这些文人墨客,即使隔了悠久的岁月,但情感是隔不断的,因为诗还在,因为我们都满怀诗情。

我们隔了千年岁月,却诗情相通,诗心不隔。季节变化,文化传承。我们隔着一场雨,却不隔这个夏。

【江苏高邮市外国语学校世纪风文学社】

点评

考生写了自己对古诗文由不理解到理解,由此发出感叹,“我同这些文人墨客即使隔了悠久的岁月,但情感是隔不断的”,从而很好地突出了主题。本文文笔优美,对于景色的描写,简练而准确,由一场连绵的雨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此外,一些精妙词句的使用,无形中为作文增添了不少光彩。

【赵桂珠/供稿】

猜你喜欢
口罩爷爷材料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雾霾口罩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