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各莫
摘 要: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对高校基层党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本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对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大学生党员
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模式下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高校的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jjg2018076)。
一、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资源
(一)甘孜藏族聚居区
甘孜藏族聚居区是对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简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康巴的核心区,藏彝走廊的一部分,康巴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多种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汇集、碰撞,形成了璀璨夺目的独特文化,格萨尔文化、红军飞夺泸定桥、甘孜踢踏等享誉中外[1]。
(二)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
在“突围西征、北上抗日”长征最艰苦时期的历史背景下,1935年5月,中共中央红军穿过凉山彝区,在石棉县的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军兵分两路沿河而上。在5月29日,22勇士夺下泸定桥,毛泽东和红军队伍进入泸定县城,革命的队伍继续一路向北挺进。
紅二、红四军团接到党中央命令,从云南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历经长途跋涉,1936年到达甘孜县,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改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军长征在甘孜历时15个月,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源,数量众多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精神,积淀成了甘孜藏族聚居区的红色文化资源。
甘孜藏族自治州建立、建成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最为著名,是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甘孜州博物馆、甘孜县革命纪念馆、丹巴革命烈士纪念碑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他县区也有大量的旧址、红军标语、战斗遗址等。每个纪念馆内都有珍贵的红军在甘孜不同区域的文物、图片、感人事迹,囊括了长征时期红军在甘孜藏族聚居区创下的几个“之最”。
红军长征在甘孜打破了红军长征的许多记录。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入藏区第一州;第一次在藏区停留长达15个月;第一次活动范围覆盖藏区15个区县;藏族群众支援红军做出了最大贡献[2];因病、因伤、因公遗留在甘孜藏族聚居区的红军人数最多;遗留革命文物和遗址最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最多等,并在甘孜藏族聚居区建立了红军第一支少数民族革命武装力量——红军藏民独立师,成立了藏族第一个地区级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博巴政府。
十八军进藏“两路精神”:响应党中央号召,为了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十八军将士用血肉之躯修筑起通往西藏的生命线,修建完成世称天险的川藏公路,这一壮举又被称为“二次长征”。十八军将士的革命精神、两路精神鼓舞了雪域高原的各族儿女。
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刻地阐释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贞不渝,对革命事业执着追求、爱国爱民的情怀,更是承载了共产党人坚守革命的初心和使命。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
(一)领悟红色文化精髓,思想得到升华
甘孜藏族聚居区,雪山终年覆盖积雪,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空气中含氧量越稀薄,发生高原反应的可能性也极具增大,人的生命受到极大威胁。面对高原奇寒、缺氧等极限挑战,在最恶劣的高原环境面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革命队伍为了理想信念,置生死于度外,吃野菜,喝雪水,穿着单衣、草鞋行走在冰雪中,许多年轻的革命战士长眠在了高原雪山的怀抱,用生命谱写了信仰之歌。为了帮助红军渡过难关,甘孜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捐出口粮、牛、羊、衣物,有的群众倾其所有来支援红军。
大部分大学生党员,缺少高原藏区生活的经验,对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了解、认识也是局限于旅游宣传文字。开展“理论+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藏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革命后代“请进课堂、请进校园”,现身说法,宣讲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让大学生党员“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各地的红军长征纪念馆、战斗遗址现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党员了解、认识红军长征在甘孜藏族聚居区时期的历史场景。通过灵活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党员深入了解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不朽的精神,领悟红色文化的精髓,从而升华思想认识。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党性,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它包含了知识、观点、能力、作风、纪律等各方面。在康巴高原,红军战士把最珍贵的药物留给急需的群众,面对饥寒,他们坚决不拿群众一粒食物,用钢铁般的意志克服巨大的困难。把这种优良的作风,铁的纪律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学习始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宗旨意识,提升党性修养,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从而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势力斗争形势,能够理性认知和面对,忠诚于党的事业,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红色文化融入党员教育,充实教育内容,有效拓展活动的深度和宽度
当前,高校各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考察、教育存在“前紧后松”现象,即重心放在入党前,严把入党关,大学生入党后,思想松懈了,学习主动性不够了,加之大部分大学生的重心都放在提升学业、就业上,忽略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自我提升,呈现出“虎头蛇尾”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党员理论知识贫乏,对党的历史认识不够全面、客观和深入,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另一方面,党员的学习形式单一,主要以教师理论灌输式为主,按部就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够,吸引力不够。让大学生党员走出课堂,走近及走进红色遗址,到磨西会议遗址、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等地,通过参观红色遗物、遗址,观看实景剧,重走长征路等活动,让大学生党员亲身体验、感受、感悟,从“看、听”达到“思、辨、悟”的思想教育目的。
(四)深入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广大党员牢记初心,明确使命
以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为契机,借助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的丰富资源,就地、就近取材,同时利用寒暑假,要求大学生党员开展“到群众中学习、向群众学习”等活动,亲身参与调研、实践,调动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实践中汲取精神营养,增强理论认同,筑牢宗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大学生党员更应该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奋进,争取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甘孜藏族聚居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补充,拓展了教育形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灵活,更能入脑入心,对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的坚定起到积极作用。在今后的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本土的红色文化及相关优势资源,整合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争取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舒习龙,编.中国近代文化史[M].
[2]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文化论苑,2007(08):149-150.
[3]何淑娟.网络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4]徐倩倩.高校党建引领大学文化育人建设探讨[J].高教学刊,2017(10):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