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0084,北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中国之治”,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多个方面。在水治理方面,当代中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堤防总长度增加6.4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长325%,水电装机容量增加了978倍,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增长近5倍。中国不仅兴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体系,而且在水治理能力方面不断进步,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用水效率快速提升,有效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间,全国用水总量仅增长27%,支撑了经济总量增加36倍。其中,工业用水总量增长了1.4倍,产出增加了55.3倍;农业用水总量下降12%,而粮食产量同期增加了1.2倍。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用水效率已经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中等收入国家,而且与发达国家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是世界大国之中用水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
当代中国水环境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水环境问题是21世纪初中国最棘手的环境问题,经过20年的大规模治理,中国的水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改善。21世纪初全国Ⅲ类和Ⅲ类以上的水质所占河长的比重约为58.7%,目前这一比重超过81.6%;江河湖库水功能区的达标率由21世纪初的45%上升至目前的65%。同时,水生态治理取得明显进展,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大,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7亿亩(1亩=1/15hm2,下同),上升到目前的19.7亿亩。
《决定》总结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当代中国治水取得的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当代中国水治理水平的快速提升,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有效运用和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著表现为举国体制的优势,可以集全国的优质资源办大事。70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包括31.2万km 5级及以上堤防,近10万座各类水库,3.5亿kW水电装机;一大批超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包括世界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世界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工程,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长期以来,长江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1世纪初,国家加大投入兴建防洪工程,目前长江堤防已经达到了6.4万km,中下游修建了高标准的防洪体系。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以后,2010年和2012年经受住了两次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的考验,为长江流域提供了安全保障。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征,进一步强化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使得中国能够应对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治理难题。例如,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主要原因是其高含沙特性,中游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泥沙不断淤高下游河床,形成了下游的地上悬河。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根据《黄河志》统计,贞观之治23年,黄河有8个年份决溢;康乾雍盛世134年,黄河有47个年份决溢。这说明,即使在中国古代最兴盛的时期也无法解决黄河的洪水问题。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黄河岁岁安澜,没有再发生过大堤决溢。进入21世纪,黄河治理不仅在“堤防不决口”方面创造了奇迹,而且还相继实现了“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并且到2020年即将实现“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历史上空前的治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中上游水土保持的减水减沙效应,另一方面受益于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等巧妙工程运用。黄河治理的创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统筹解决复杂治理难题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中国体制的政治动员优势,广泛动员了人民群众。例如,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被称为“人间奇迹”,20世纪60年代在林县时任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全县近10万群众参与,历时10年,总投工5 611万个,削平1 250个山头,钻隧洞211个,在太行山上修通1 500 km的生命长渠,使60多万群众吃上了水,50多万亩良田浇上了水。红旗渠是依靠人民群众、大兴水利建设的缩影。
过去30年,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水法规体系,形成了有力的水行政执法队伍,水利的法制化程度不断提升。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三条红线”。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行河长制,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经建立河长制,30多万名党政领导干部被任命为省市县乡四级河长湖长,通过制度建设有力促进了跨部门协作、跨层级协作和跨行政区协作等水治理难题。
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是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的体现,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之下,在“干中学”中不断发展完善。例如,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2/3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解决中国水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2001年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启动,利用10年时间在全国100个地方开展了试点。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近年,国家重点行动抓大头、抓重点地区、抓关键环节,提高各领域、各行业用水效率,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同时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强调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创新。节水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是中国用水效率迅速提升的根本保障。
当代中国水治理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印证了《决定》作出的重要判断:“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决定》还强调了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提出要“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治理和黄河治理分别作出了重要指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下一步中国治水指明了新方向。
展望未来,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继续用好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将其不断转化为治水的高效能,实现中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如期实现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