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宇 强平平 山东省济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刘超 济宁市任城环境监控中心
利用环保监测所得到相关数据以及结果,可以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展开均得到相应的助力。而在进行环保监测时,为了保障其结果的准确性,便需要实现对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合理设置,并通过对其中相应概念以及内涵的理解,来为环保监测工作的合理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在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时,首先需要对当前监测区域的污染程度有一个具体且清晰的了解,再根据相关需求以及规范对环保监测区域内的污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具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污染等级的区域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完成对相关区域内空气监测点的布设,并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严重区域的监测力度[1]。
地理环境以及其具体的位置,也同样是在进行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要对测试区域内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其特点来合理选择空气污染监测点的数量以及具体类型,以完成对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而且在布设的过程中,需要将下风向作为监测时所需考虑的重点内容,并结合上风向所设监测点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空气污染监测布点来说,其在对位置进行选择时,应当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环境较为宽阔的区域,并规避绿化带、森林、公园等含有大量绿植的区域,避免其影响到空气污染监测结果的准确性[2]。
该方法是当前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凭借对于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有效划分,根据具体空气污染状态,对不同城区环境采取差异化的控制措施,使整体环境状态得到基本保障,尤其在对城区所对应的行业领域上,以地方性管理政策为引导,使空气污染监测工作成为优化具体行业管理的有效参考数据。
网格系统布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比较常见,其主要是根据区域基本地形结构特征,在原有地形结构基础之上建立完整的网格化结构,目的在于提升数据信息采集的准确性。相对比其他布点法,网格系统布点法可以将监测区域地形环境进行轴线切割,然后在网格化切点上进行点位布设,形成比较完整的监测数据分布。为了有效提升网格系统布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际应用中还需要重点考虑风向、气候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确保实际监测工作发挥理想效果[3]。
在实际应用该方法时,往往会将趋于主导风向作为轴向,在设置顶点位置的基础之上,使下风向区域形成完整的扇面结构,同时根据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结构中污染监测点位布局,以确保各个监测点都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和优势,最终提升监测准确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一点,即扇形结构点位布局中考虑高架电源点位在污染传播中的特殊性,然后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监测结果不受干扰。
为了确保监测点位布设的准确性,在实际开展监测点布设前,需要明确此次监测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情况对监测区域、对象等参数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确保最终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实际监测点布设过程中污染物自身存在差异性,所以相关点位布设以及设备仪器使用情况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4]。
通常情况下,监测点位的布设需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即在点位布设前,需要根据实际考察结果制定布设方案,然后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点位布设。而在进行布设方案制定时,需要重点考察区域污染情况,只有明确这一要素,才能确保监测点位布设的科学性。在实际的方案制定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城市气候、污染等数据资料,有效分析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程度情况,为了尽可能的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相关人员在制定方案前务必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通过相应的设备仪器进行检测分析,确保完成对区域大气污染状态的有效评估。在完成大气污染情况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开展监测点的布设,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监测点布设过程中还需要重点考虑区域地理信息,例如自然气候、海报高度、风向等,在明确这些地理信息后,对相关数据信息作出立体化分析,这样才能确保点位布设的合理性。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除了要对地理信息进行明确外,还需要对其他社会环境地理信息属性进行调查,例如在人文因素分析中要对区域建筑结构、布局等进行分析,严格遵循当前限制性条件,以此开展点位布设工作,使得监测点布设可以更具针对性[5]。
国家针对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出了明确的规范性管理文件,在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实地情况,完成各工作中各点位的设置,并从宏观角度对其站点的数量与布局条件进行控制。在科技条件不断成长的前提下,可以保证整体环境监测工作的执行状态,并通过详细地质检测与自动监测,实现自动化技术手段对传统人工模式的替换,使环境监测更加科学和高效。
综上所述,对于空气污染监测而言,监测点位的布设是重点,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所以实际开展工作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首先结合区域情况,明确空气污染程度,然后选择合理的布设方法,最终按照方法流程和目标方案开展监测点布设工作,确保污染监测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