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建设“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020-01-19 06:07梁珂语
北方经济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城镇化率

梁珂语

关键词:城镇化率 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镇布局 城乡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要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依托盟市、旗县所在地和中心镇,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一新”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是外部条件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还是自身发展的实际选择,通辽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对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小康社会实现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国内城镇化发展现状

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由改革开放时期的不足30%提升到60%,但仍然属于典型的发展中经济体的结构。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在80%-90%,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人口大国日本达到了93.02%;美国和英法德在80%左右,德国是75%;和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土耳其是72.89%,墨西哥是78.97%。

发达国家在其经济起飞阶段,伴随着工业化的同时是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最基本也是最有意义的变化是“人的变化”,即众多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转移到了非农产业中。当一个国家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90%以上时,城市的发展是缓慢的。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30%时,城市会急速发展,到60%以后又进入了平缓发展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趋势。2019年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认为,近些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持续增长,而且由于“人口政策放松”,城镇化有加快的趋势。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届时,从城镇化这个单项指标来看,中国将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通辽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10年通辽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0.39%,到2019年达到50.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逐年提高。但与国家、自治区平均水平比仍有较大差距,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6.5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45个百分点。位居全区第11位,仅高于兴安盟(49.71%)。

2019年,通辽市常住人口313.88万人,占全区12.36%,全区排第2位;城镇常住人口157.41万人,占全区9.75%,全区排第5位。

(二)发展现状分析

通辽市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从区内区域上看,自治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部地区人口基数大、地域分布较大,传统农牧业一产比重较大,农牧民和贫困人口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社会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城镇化率都在50%左右。

从城镇化发展自然趋势上看,发达地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口,甚至出现城市人口膨胀,产生“大城市病”,特别是高铁开通,增强了周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造成周边欠发达地区人口净流出。

从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上看,通辽市目前没有人口流出的官方数据,户籍人口减去常住人口大致就是流出人口,通辽市近几年是波动下降趋势,2013年人口流出达到顶峰为8.6万人,自此后人口流出逐步收窄,2019年已降至2.84万人,但仍没有扭转人口流出的状况。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看,2019年通辽市常住人口达到313.88万人,较2015年增加1.8万人,2019年出生率8.35‰,较2015年降低0.1个千分点,2019年常住人口自增率2.08‰,较2015年降低0.77个千分点。自治区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低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五盟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在2%左右,西部呼包鄂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4%。东部地区普遍生育意愿不强,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死亡率又高于西部地区。

从年龄结构上看,通辽市老龄化程度加剧,总抚养比保持较高水平。2019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54.77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7.45%,与2015年相比,比重上升了2.7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日渐加深。“十四五”期间通辽市老龄化形势严峻,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0%以上,如何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是通辽市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通辽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降低

农村居民“农转非”意愿不强,一方面,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现有宅基地、承包地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辽市农村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率为2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0个多百分点;另一方面,“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民们带来众多利益,医保方面,建档立卡的貧困户享有90%—95%的医疗报销;教育补助方面,考入大学本科的补助4万元、考入大学专科的补助3万等福利政策。在农村享有的部分医疗、卫生、教育等政策在城市生活是享受不到的。

(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

住房方面,房价过高,农村落户城镇居民买房难,没有住房公积金,不能享受廉租房待遇。以科区为例,2019年新建316套公租房,1800户居民申请,且只针对城市低保家庭,难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保障住房需求。教育方面,目前,通辽市义务教育在校生总规模263194人,接纳随迁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35052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接纳能力已到极限,城区中小学的学位极其紧张。就业方面,通辽市传统优势产业层次较低,自身造血能力有限,接纳农牧民转移人口就业的岗位不足。2018年,全市从业人员198万,其中,一产110.06万、占55.59%,二产24.06万、占12.15%,三产63.88万、占32.26%。

(三)城乡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个别项目征拆难。农村牧区垃圾乱堆乱放、垃圾围村问题反弹比较严重,农村牧区住户使用卫生厕所普及率不到10%,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欠账多等短板问题亟需解决,群众对公共环境建设管理参与度、认知度亟待提高。

(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十三五”以来,通辽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14.4:50.5:35.1调整到2019年23:31:46。虽有调整,但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重大结构性失衡还没有得到扭转,“四多四少”状况较为突出,农牧业供给质量不高,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商贸物流业规模小层次低,民营经济实力不强,营商环境还不够优化。加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新旧动能转换任务十分艰巨。

四、建设“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推进通辽市城镇化人口进程

通辽市确立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牧区“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

据统计,通辽市2019年常住人口313.88万人,主城区93.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76万人,城镇化率近70%,由于基数较大,主城区城镇化增长率为0.53%,低于全市0.19個百分点;重点镇城镇人口92.65万,城镇化率为48.2%;农村牧区人口156.47万。“三个一百万”中心城区人口达到百万人口尚有很大差距;重点镇已接近百万人口,但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和功能区定位不同,最高的霍林郭勒市城镇化率达到99.91%,最低的科左中旗城镇化率为38.02%,与地区经济差异成正比。

(一)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主城区吸引力

高站位谋划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三省区交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综合带动作用,增强周边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加快与周边300公里内长春、沈阳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通过通长、通齐高铁建设,谋划东北区域通道经济带建设,打通跨省跨区互联通道,融入东北一体化发展大格局,成为韩朝中俄高铁通道新走廊。建设组团式卫星城市群,培育蒙东锡赤通城市带,加强“铁四通辽”次区域合作,通过卫星城、城市带的连接,增强对三省区辐射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工业区、商务区、文教区、生活区、行政区、交通枢纽区科学衔接与混合嵌套。优化生产力布局,以沿国道304、303、111等交通干线为轴,以沿线重点城镇为点,由北至南形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经济带,人口、生产要素区域集中,积极打造我国北部重要的物流中转集散枢纽城市。通过高铁经济带建设辐射周边,将结构更紧密、联系更紧密的城市圈作为城镇群突破口,扩大人口流动量。科学谋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完善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系统及行人过街设施,增强城市交通融合衔接和便利换乘,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持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建设停车场、便民超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及周边区域活动和综合服务设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依托工业园区与物流中心,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引导企业和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集聚,进一步转方式、延链条、增活力。优化创业创新载体布局,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全面推进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实训基地和创业项目库建设,培育新型创业孵化模式,通过培育产业增加就业,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和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在人流、 物流、商流和能源供应流的聚散力上做到高效率聚集、整合,全面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二)优化城镇布局,城区城镇协调发展

以中心城市带动城镇发展,构建城区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按照建设大通道、疏通内循环的目标,推进高速公路、铁路、 城市道路和县乡公路建设,以G2511高速、304国道和通辽至新民高铁连接线、通霍铁路、大郑铁路为纵轴,横贯G45高速公路、国道304和305、集通、京通、通让铁路、推进通长高铁为横向发展带,带动中南北部三区城镇发展区,形成“一轴一带三区五大产业” 的经济格局中,以重点镇为依托,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体系。通过高铁经济带建设辐射周边,将结构更紧密、联系更紧密的城市圈作为城镇群突破口,扩大人口流动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合理布局供给充分、独特多样和高质量的私人消费服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营建优美的生活、生态环境,完善便捷的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成为未来城镇格局的普遍形态,抓住国家县域补短板机遇,积极争取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平台要素等各领域项目,通过旗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加强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城市的统筹配套发展,优先培育发展县域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且功能集聚的中心镇、重点镇,通过相邻的建制镇组团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城镇圈,实现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和空间优化。走特色发展之路,与中心城市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综合考虑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空间布局等因素,按照集约紧凑、产城融合、集聚人口的原则,建设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社会事业进步的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成联结城市、辐射周边镇村、提升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通过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繁荣城镇经济,缩小区域差距,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引导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依托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聚集城镇活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高质量建设发展特色小镇,以奈曼蒙中医药特色小镇、湛路温泉康养小镇为带头示范,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通辽风格的特色小镇,将大城市分散为各具产业特色的小城镇,从而形成产城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三)加快农村牧区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城乡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促进城市的现代化要素能够更多配置到农业和农村,推动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牧区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积极对接配合国家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引导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统筹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实施农村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作物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建设,引导农村牧区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化发展,培育多元化农村牧区产业融合主体,加快推进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形成利益共同体。要增强市场活力,推动快递下乡。不断健全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积极打造智能快件箱进社区、农村智慧快递等项目,建立健全四级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城市工业品下乡、农村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作用。加强产业联动,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利用顺丰、京东等快递企业销售平台助力当地农畜产品外销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产业链紧密相扣。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城镇化率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城乡关系视域下撤村并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