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峰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我们党一直十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问题,但学界将“质量”一词明确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阈下予以自觉审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问题研究热点的形成则是在近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涵、评价、提升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但是,时代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现状与趋向,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伊始,就有研究者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概念,近年来,有更多的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内涵进行了研究。1987年,王亚朴认为广义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包含人才本身的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两个方面。其中,人才质量即民众的政治、思想、理论、道德、纪律等方面的素养,工作质量即为提升人才德育素质而开展的工作水平。[1]冯刚从管理学视角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内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定位,就是要明确“产品”质量标准和“车间”的建设标准。[2]杨晓慧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内涵进行解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及推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程度与水平。[3]另外,王习胜、[4]项久雨等[5]一致从“特性与需求”的价值关系视角出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或能力同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成长需求之间的满足状况。
由以上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看,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这与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重视程度的提升密切相关。但是,由于质量概念的复杂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研究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涵的理解并未完全达成一致,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性能、本质、目的等关系密切;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等需要的满足,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价值关系状况。
学界关于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的原则两个方面,即主要聚焦于“评什么”和“怎么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关于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一般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质量标准、过程质量标准和结果质量标准等为研究焦点。如程刚从道德、文化、情感、心理、专业、实践等维度探索质量提升模式,并据此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标准一级指标体系,分别对每个维度进行分解、赋予权重,构成20个二级指标,列出51项考核内容,[6]以上评价指标主要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计。还有不少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质量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质量标准和结果质量标准进行了综合探讨。如曾永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应以人文关怀为基本参照,着眼“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问题,满足师生真善美的需要,[7]该评价标准实质上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过程、结果等方面。综合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要涵盖对管理部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等各个方面的评价,既要体现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尊重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
近年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原则的研究比较丰富。例如张耀灿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要“注重自我评价与互动评价、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现时评价与滞后评价的结合,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多样性”,[8]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沈壮海等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原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主要包括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统一、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等原则。[9]在继承以上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也有很多研究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特点,对评价原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可知,从研究空间领域看,学界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高校,围绕评价的标准、原则等问题进行探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价值;从研究特点看,当前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成果都有教育学的“烙印”,说明教育学相关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知,研究者们主要从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加强过程管理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进行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全员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成的全员性与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成的全员性方面的研究,如朱健认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需要营造“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局面。[10]其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方面的研究,如王树荫认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以理论的彻底性、对象的针对性和教育者的先进性为着力点,其中教育者的先进性是指教育者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业务知识、较高的信息能力;[11]赵毅将持续深化思政工作者的情感和教育性传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12]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不断聚焦实践育人问题,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一是有研究者主张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如徐冶琼认为社会实践是发挥社会育人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树立服务国家发展之理想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13]二是有研究者主张加强实践育人体系设计,如刘宏达主张以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等为载体构建一流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不仅要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14]三是有研究者对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如张根福等论述了实践创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提升的重要性。[15]
随着网络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网络育人愈发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研究者的关注。冯刚主张通过“抓工作格局”“抓阵地拓展”“抓内容创新”“抓队伍建设”等方式完善网络育人机制,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推动网络育人实效的提升。[16]范韶维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困境的重点在于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并从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网络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途径等方面探讨了把握互联网变量的路径。[17]刘洋等着眼于“互联网+教育”模式构建,从把握好数字化资源的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的关系、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上教师辅导的关系、线上理论学习与虚拟实践教学的关系、师生共同体与线上育人共同体的关系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质量的路径。[18]
经济学和教育学十分重视环境对产品质量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建设中环境作用发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切入点有所不同。有研究者由环境特点切入,如李志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应从校园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道德教育三个层面有步骤地协同推进;[19]有研究者由环境功能切入,如屈文谦认为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应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优化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成长发展;[20]有研究者由环境类型切入,如贺志波从高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现实与虚拟环境、显性与隐性环境的整合方面,探讨育人环境的营建问题。[21]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一是加强成本控制。如秦在东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视为一种社会控制过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投入与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22]二是加强过程管理机制建设。如李利娟等从政策导向机制、监督指导机制、反馈调节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过程管理实施的对策。[23]三是树立过程管理理念。如曾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要树立系统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多要素、多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加强各教育活动之间、教育活动各环节之间的关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24]崔强等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了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性。[25]
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首先,需要继续拓展学术视阈,避免研究主题的同质化倾向。其次,需要继续强化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结合,化解过于宏观的研究导致的对现实观照不足和过于微观的研究导致理论支撑不强等问题。最后,需要继续强化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之间的结合,化解理论研究难以有效运用于实践的难题。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于质量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陆续出现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好地回应了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也促进了本学科的良性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未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对质量问题研究的起步较早,相关研究已比较成熟,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于质量问题的研究对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的借鉴、转化、再创新还不够深入,多数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研究局限于本学科之内,缺乏多学科视角观照。
近年来,部分研究者以极强的学术洞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问题予以探究,成果颇丰,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目前研究多从实践的视角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涵、构成要素、生成过程、表现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内涵的研究而言,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数概念界定停留于表象的描述,既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性又兼顾“质量”词性的概念界定较少。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也应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质量难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之路,增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研究者纷纷聚焦质量问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的深化,但研究中也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部分研究成果大同小异,缺乏新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应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时代特点和教育对象发展需求,创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成果的原创性。
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伊始,质量问题就为学界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过往,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问题依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有待从多个方面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化。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