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菏泽鼓吹乐产业化路径探析

2020-01-19 23:35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菏泽乡土文化

马 磊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一、菏泽鼓吹乐概况

山东省菏泽市是中国牡丹之都,古称曹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11月26日考察菏泽,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提到:“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孙膑、吴起、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众多历史人物都同这里有密切关系,历史文化深厚。现在菏泽地处山东西南部,与苏、豫、皖三省交界,四省通衢,物产丰富。”[1]享有“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之盛誉。菏泽乡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器乐艺术鼓吹乐更是独树一帜,最具代表性。

鼓吹乐历史源远流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菏泽城乡存有不少鼓吹乐班。百年以上历史的班社有菏泽的“张家班”、菏泽小留镇的喇叭李庄的“李家班”、成武县的“冯家班”、巨野县的“柏家班”、郓城县的“耿家班”、鄄城县的“王家班”等。这些班社各自都有独特而精湛的技艺,演奏风格各不相同,班社艺人代代传承,共同见证了菏泽地区鼓吹乐的发展历史。

二、鼓吹乐发展现状与困境

笔者在2019年的7月份和2020年的3月份分别对巨野县“陈家班”和菏泽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喇叭李庄”进行了深入地访问调研。

在谈到鼓吹乐的传承发展问题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广福老先生表示很是困难,很是无力,他说他曾向有关部门提出把“喇叭李庄”村变成旅游村,加大喇叭李庄村的文化建设,提升鼓吹乐的声誉,由于各方面原因没能遂愿。村里人多数吹唢呐出身,也以此为重要生活来源,世代传承,到现在已经有了五六百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如今鼓吹乐面临生存危机。鼓吹乐的现状目前只有传承,没有发展。具体来说,其发展困境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改变造成鼓吹乐艺术停滞不前

鼓吹乐是历代风俗礼仪用乐,是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艺人们生存环境相对拓宽,不愿再为提高艺术水平而付出艰辛。大部分鼓吹乐艺人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以吹奏流行音乐和模仿戏曲唱段为主,以满足养家糊口和应付喜、丧事为目的,逐渐放弃了那些难度较高、艺术性较强的曲目;为了生存,外出务工人员比比皆是,少有心思学艺。另外,也随着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居民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效果显著,对于传统的丧葬风俗也开始不断简化,鼓吹乐的舞台越来越小。

(二)鼓吹乐独特的传承方式造成艺人队伍的萎缩

鼓吹乐演出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技艺一般不外传,当许多老艺人相继去世,后辈又无继承衣钵者的时候,他们辛苦一生所学的技艺就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如“呲牙笛”的绝活在巨野境内只有章缝镇的王兆成一人掌握。

(三)社会观念问题是鼓吹乐艺术退化的重要原因

在旧社会,鼓吹乐是特定人群赖以生存的一种谋生手段,这类人群社会地位低下,与理发、屠户、戏子等同属于“下九流”。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艺人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拓宽。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仍然使一些年轻人羞于学艺,认为即使技艺高超也不过是给人“凑热闹”“捧场面”,难以承受“吹鼓手”之名的压力。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年轻人从事鼓吹乐行业的数量逐年减少,现在巨野县的唢呐班数量已不足10家,而且多数是中老年人,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抢救保护鲁西南民间文化遗产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三、鼓吹乐在乡村文化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鼓吹乐演奏在乡村礼仪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礼仪现象,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嫁娶、节日联欢、喜庆典礼、参军升学、丰收庆典等,其中最隆重的就是民间丧葬礼仪。乡风乡俗是鼓吹乐班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场合,是培育乐班的一方厚土,是乐班发展的丰厚肥料。从风俗礼仪角度来讲,鼓吹乐班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其活动的元素,这是鼓吹乐和风俗礼仪共同构成区域性文化特色的主要原因,也体现了民间对风俗礼仪的重视。

(一)历史研究价值

菏泽地区的鼓吹乐是鲁西南古代鼓吹乐的延续与发展,反映了地方风俗习惯以及人类文化活动的状况,是人类生活的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尤其是鼓吹乐以其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正史典籍中所没有记载的鼓吹乐渗入乡风乡俗的空缺和遗漏,为人们展现了更加真实的地方习俗和历史文化现象。

(二)音乐艺术研究价值

经多代民间艺术家的口授心传,鼓吹乐演奏积累了大量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一代代鼓吹乐匠人的努力下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触动着人类情感。通过鼓吹乐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想象一些物象、社会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生活的状态,不同的人所经历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形成的习俗和这些人物的情感与思想观念。比如著名的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里面的各种鸟叫,生动形象、活泼、逼真,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生态的平衡,也反映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成为经典曲目。

(三)区域民间礼俗研究价值

早在先秦时期,山东便同时拥有齐、鲁两大系文化。从文化角度讲,齐文化主张“因俗简礼”,更具开放性、包容性,鲁文化则较为封闭,正统。发展到今天,山东省的区域文化仍然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如鲁东、鲁中、鲁西南等地的文化就有着明显的差别。鲁西南鼓吹乐流布区域的民俗民风、乡土文化有着很强的融合性,鼓吹乐班社的演出活动和音乐中所渗透的各种民俗事项,是民俗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对象。

四、菏泽鼓吹乐产业化路径探析

纵观先贤学者文献,有关鼓吹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及原因、保护措施、传承发展研究三个方面。从2008年始,几乎每年关于地方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都几近于百篇,可关于鼓吹乐创新发展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化探索却少之甚少。对鼓吹乐的传承保护,要创新发展途径,实现鼓吹乐产业化,才能有效弘扬传承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重点非遗通过产业化发展是必要的途径,具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应该要予以充分的展现,实现产业化的个体发展”[2]。通过调研,在产业化路径探索方面,笔者有四点认识:

(一)建立信息化多媒体发展渠道

通过加强网络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文旅融合“文化+”进行鼓吹乐的强势宣传,吸引更多的群众,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在信息化时代,把鼓吹乐搬上网络,紧跟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节奏,结合互联网工具重新焕发异彩。网络化平台传播是多样化的,能够从多个方位和角度进行相应的宣传。此外,传统的官方媒体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电视台对鼓吹乐进行演播不失为有效传播方式。可以联合菏泽地区的手工艺、绘画等民间艺术以及民间礼仪制定纪录片进行直播宣传,从当前的鼓吹乐发展角度来说,发展网络结合线下平台的运作,能够组成较为稳固的网状发展结构,帮助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了解鼓吹乐。

现代网络的发展使得数字化信息传递越来越快。大量网络新媒体涌现在人们面前,数字化媒体和传播平台、娱乐服务开始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传播当中,鼓吹乐也必须能够抓住新时代的传播机遇。“深入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化的运营发展,例如建立数字化的鼓吹乐民俗网站,通过各类短视频、手机APP进行鼓吹乐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鼓吹乐,采用新的技术进行业态的绿色融合,实现文化与数字产业的深度结合”[3]。

随着现代智能电话和电脑平板的广泛应用,媒体创作平台也不断创新发展,鼓吹乐也可以进行个体的自发创作和传播,通过一些媒体平台实现鼓吹乐商业价值的发掘,通过直播等形式将鼓吹乐的信息大量散发下去,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像青岛市手工艺协会在疫情期间与抖音公司联合策划“匠人手艺”专题活动,这不失为民间艺术创新的好办法。民间传承人可充分学习与利用媒体平台带动鼓吹乐班自发宣传,多层次全方位提升“出镜率”,扩大信息传播面。

(二)建设专业团队培养高精尖人才

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把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传承。建议深入开展鼓吹乐演奏群体的表演、技艺等培训辅导,创作出更好的曲目,使鼓吹乐专场演出走进高端演出场所,提高鼓吹乐高端艺术产品产业化收入、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艺术吸引力。

非遗传承人应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组织的团队。从乐手和创作方面打造年轻化的团队,年轻从业人员更能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更具有符合当代精神的创新意识,有利于鼓吹乐对不同受众群体的融合性发展。巨野“陈家班”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陈建彬带领陈家班社在省、市各级比赛中不断获奖,相继参加中央电视台、山东、湖南等各大卫视的音乐类节目,使鲁西南鼓吹乐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为鲁西南鼓吹乐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5月,陈建彬受邀参加“齐鲁民间音乐进高校”活动,连续演出15场次,没有重复曲目,受到音乐学院师生的热烈欢迎,创作曲目《王大娘补缸》获得全国民间艺术最高荣誉奖,对鲁西南鼓吹乐的传承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得到当地政府和乡民的高度赞扬)。

(三)通过文化旅游融合“文化+”发展

鼓吹乐的发展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其本身的发展也必须要通过一些产业的承载来实现传承与传播,仅靠单一的表演和营收方法并不能够真正实现长期的持续发展,还需要结合其它产业进行融合,并发挥出产业融合、艺术搭配的多元形式打造立体化的发展战略。

1.鼓吹乐文化融合旅游业发展

通过地方音乐分化的发展去联合旅游、餐饮、娱乐等一系列的产业开发,利用其他行业或同等形式的产业发展经验来实现共同促进和协同发展,打造一体化的系列性产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比如作为菏泽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花期时间也就二十天左右,景点很单调,如果把小留镇“喇叭李”村和牡丹花会相结合,把这个古老的村子建成与牡丹花会时期一体的古乡村多日游,村中建设依据风土乡俗为风貌,房屋以明清时期的风格建筑,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比如剪纸、面人、版画)建立鼓吹乐民俗馆,把从古至今的乐器与文化挖掘出来复制演绎,共游人参观,设立导游,这绝对代表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还可以通过本地的音乐文化活动带动民族艺术,聘请国内外知名、著名音乐家通过演出或以展览的形式吸引游客,为游客带来多元的文化艺术表演,体验当地文化和民俗特色,同时也实现了艺术信息的传播,实现地方音乐文化带动地方经济,促进民间鼓吹乐的传承与发扬。

2.与影视相结合扩大影响

当今影视行业发展迅猛,鼓吹乐文化与影视和动漫相结合扩大宣传。利用鼓吹乐作为电视剧某段情节的背景音乐或制作动漫,充分地将其独特的艺术性融入影视作品里,使观众能在潜移默化中接触了解鼓吹乐的魅力。制作动漫,把鼓吹乐的历史编成故事,结合器乐拍成动漫演播,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会让观众眼前一亮,这种形式不仅加大了宣传力度并且推动了鼓吹乐产业化的发展。

(四)借助乡村振兴的文化软实力,推动鼓吹乐民间传承与发展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将鼓吹乐融入乡村游、农家乐等乡村活动中,增强乡村活动的融入性、体验性、趣味性,通过浓缩乡村的乡愁、乡音、乡貌对鼓吹乐曲词再度创作。

1.让广大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推动乡土文化的整体性产业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鼓吹乐也可以利用党中央所鼓励和积极建设的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国家政策,大力提倡民间文化产业化这一可行之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文化振兴,音乐文化在乡村中本就薄弱,以此政策为引领,创作有关乡愁、乡音、乡貌的鼓吹乐作品进行演奏。一改往日的演出模式和曲目,融入乡村游农家乐中,这不仅为乡村增加了色彩更增强了自信,并树立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培育”[4]。也给未来的人们留得下乡愁,留得下美好。

2.加强对菏泽地区乡土自然知识和乡土文化知识的教育

乡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代表,也是文化艺术所植根的根本基础载体和创作灵感的土壤。因此,可以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以乡土文化实现教材编写、著作编撰,结合当地乡土文化实现乡土文化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科学的序列,从整体内容质量和知识性等多方面实现乡土文化教学的创新。改进当前的乡土文化教学,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今后应逐步将乡土文化教学纳入义务教育各年级阶段,增加考试或考查范围,并逐步增加课外实践环节。比如把鼓吹乐里的乐器演示给学生看,讲解每件乐器的特性,以及乐队在乡村中的仪式应用,课外组织小乐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演奏的机会,以此宣传鼓吹乐文化提升兴趣,加强学生对家乡鼓吹乐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结语

菏泽鼓吹乐曲调优美丰富、热情、高亢、豪爽,是鲁西南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极具文化保护与开发价值,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优秀代表。乡村和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乡音乡愁,承载着一个地方一代代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继承和创新发展鼓吹乐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探讨鼓吹乐产业化发展的诸多路径,以期对鼓吹乐的传承发展有促进作用。当然,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组织、宣传,也离不开鼓吹乐人的努力。

猜你喜欢
菏泽乡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读《乡土中国》后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