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爵,孙 云,蒋 辉
(1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四川 成都 610500,365438559@qq.com;2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部,四川 成都 610500;3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科教科,福建 漳州 363000)
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及危害性大等特点,隔离是阻断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的主要预防措施[1]。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对于密切接触、可疑及轻微症状者等,居家隔离观察已成为预防新冠肺炎传播最有效措施之一[2],但居家隔离所产生的新问题对社会、社区、家庭、企业以及医疗机构提出了巨大挑战。疫情防控不仅要科学有效,而且要符合伦理道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对维护社会和谐也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医学隔离、集中隔离及居家隔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公共卫生伦理、社区伦理、家庭伦理、企业伦理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居家隔离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我国新冠肺炎防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隔离”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医学中是指防止传染病传播的医学措施,包括保护健康人群、传染病患者和可疑患者,甚至具有传染性的牲畜、家禽等,目的是减少传染源及阻断传播途径,从而达到一定的传染病防治目的[3]。隔离的基本类型分为:
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往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隔离治疗,对疑似或者确诊病例采取限制手段,是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4]。医学观察实行属地管理,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集中隔离是指集中监护与治疗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医学观察和治疗,方便医疗资源调配,降低疑似患者的就医难度,避免轻症患者拖成重症,其主要特点是成本较低[5]。例如新冠肺炎期间用于专门收治确诊的轻症患者而建设的“方舱医院”。
指不用住院,不在医院发热门诊留观,隔离地点一般特指在自己家中或固定的居住场所。对那些量大面广的来自重点地区人员、不适宜集中隔离的特殊人员以及其他当地政府认为需要居家隔离的人员,采取居家隔离的管理方式[6]。此外,对感染者的病情相对轻微,或症状不明显的潜在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为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对密切接触者进行14天居家隔离观察,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监护及追踪,配合疾控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
居家隔离作为预防传染病措施之一,遵循公共卫生伦理的基本原则,但居家隔离又具有特殊性。第一,居家隔离效用的判断不明确。居家隔离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对家庭个人利益损害能否降到最低,目前没有相关明确规范;第二,公共卫生资源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分配。居家隔离不同于定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或医学观察,具有相对充足的医疗资源及良好的医疗条件,能得到及时的观察及救治。而在家中观察缺乏防护物资及专业指导,可能因此耽误救治时间及导致交叉感染;第三,被隔离者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新冠肺炎的传播性强,对健康的危害性较大,目前还未有特效药,民众对传染病的恐慌可以理解,因此对隔离者避之而不及,甚至受到歧视及不公平对待。例如对隔离家庭不尊重的称呼甚至侮辱性言辞,在隔离期间遭受邻居、朋友及亲人歧视等,多地都发生了因个人故意隐瞒流行病学史,发病不报告、不配合防控工作,而导致多人感染或隔离的情况;最后,自律性差,与隔离目的相违背。居家隔离者由于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导致的不良后果认知缺乏,依从性较差,加之隔离家庭缺乏有效监管,居家隔离难以达到实际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此外,还有少数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拒绝居家隔离,甚至对此产生恐慌,或担心隔离点治疗服务跟不上,有交叉感染的风险,有人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孩子等。
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基本单位,可以有效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切断病毒扩散蔓延渠道[7],但是居家隔离与社区之间存在诸多伦理问题不容忽视。社区工作人员专注于控制人员的流动、登记及排查工作,而对家庭的内部具体情况而不清楚,例如家庭是否具备隔离条件,房间是否足够,隔离者或其照顾者是否具备自理能力等。为达到隔离要求,被隔离者活动范围限定在家中,社区是否为隔离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物资支持?社区管理者对隔离者是否起到了监督作用,是否及时到户到家进行了健康检查及排查?隔离是一种医学行为,社区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得到监督?社区是否对被隔离家庭信息进行了充分的保密等?另外,社区在处理隔离家庭监管中语言、行为是否恰当等?以上这些问题关系到居家隔离能否取得实效。
家庭在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及个人幸福的保障[8]。疫情防控期间居家隔离对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家庭成员是否接受居家隔离,特别当父母、夫妻及子女生活在一起,是否担心隔离效果甚至导致交叉感染?在有限的家庭空间和资源安排方面,是倾向于优待老人,还是小孩?其次,传统的亲情和感情导致不理智判断和心理反应,导致隔离行为难以落实,或家庭成员防护失效;最后,家庭成员对被隔离者的行为、语言及态度失当,导致被隔离者与家庭之间产生隔阂,严重者可能导致家庭冲突甚至家庭亲情关系破裂。
企业伦理根据主题内容有对外和对内两大部分,其中对劳资关系、工作关系、救灾义务都有一定的要求。工作单位处于群体及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是家庭的经济来源,也无法避免扮演着某种伦理道德的角色。对居家隔离的员工,因隔离而无法正常到单位上班,单位如何界定隔离标准以及是否计发工资?是否适用于远程办公方式?如何具体监管,保障员工的权益,都需要标准具体化,合法、合理、可执行。当隔离解除后,如何给予判定、证明以及如何保障当事人权益不受到单位及同事歧视,都是当代企业伦理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此外,居家隔离由于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存在差异,产生的伦理问题可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需认真仔细评估。
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医疗资源短缺,对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还未做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居家隔离作为缓解医疗机构压力及阻止传染病的扩散具有一定积极作用[9],因此完善居家隔离的公共卫生伦理体系,能更好发挥居家隔离效果及保障隔离者的权益。首先,建立居家隔离的标准及规范。公共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对居家隔离的实施对象、范围及方式做审慎的评估,避免采取与防疫目的不成比例的过当手段,避免对公民基本权利及自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例如对隔离者活动的限制,应根据传染病的烈性程度、传染性及传播途径等具体情况而限定不同隔离等级与设定不同的活动范围,并根据传染病的变化情况调整居家隔离等级。除了制定详细的隔离标准,还应明确解除隔离的标准,以免给民众带来额外负担;其次,保障居家隔离者享有公共卫生资源的权利。居家隔离不等于放任不管,和医疗定点机构隔离具有同等的地位,只是程度不一样,因此应该制定居家隔离相应的医学预防机制,提供居家隔离者基本的防护医疗物资及按时监测与医学指导;再次,保障居家隔离者的基本权利。受到社会尊重及隐私权保护是公共卫生伦理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居家隔离,因此制定专门的办法保护隔离者基本权利的重要举措;最后,提高隔离者自律性是保障隔离效果的重要措施。对居家隔离者进行公共卫生行为道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主动、自觉预防的意识。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隔离”的法律依据和伦理基础,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居家隔离者牺牲部分权益是必要而高尚的,理应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接受,此外使民众认识到居家隔离的根本伦理目的是出于传染病的防治医学目的,相关人员应该积极配合隔离,这既是对个人、他人及社会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10]。
社区伦理发展对促进社区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1]。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而采取的居家隔离措施,使人们迫切地希望在社区形成一种和谐的道德氛围。社区在发挥传统功能作用基础上,应该从伦理道德角度出发,做好对居家隔离的服务工作。首先,社区为隔离家庭提供基本保障。隔离者因为暂时的“人身自由”限制,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社区应该建立隔离家庭的生活服务保障体系,及时提供全面支持帮助。例如日常基本的生活物资供应,特别注意对生活困难居民帮助。此外,依据传染病的特点及规律,持续对隔离人员进行监测与健康指导,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医疗措施,降低民众的焦虑及减少不必要的伤害,而考虑到居家隔离是对社会有益的公共卫生行为,此类服务应该是免费提供的;其次,加强与居家隔离者的密切沟通协作。社区时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感情上贴近居家隔离者,切实做实事解决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关心与尊重他们;最后,社区对居家隔离的管理及监督措施需适当。因此社区在采取管理及监督时应该综合考虑,将隔离居民的权益侵害降到最低。总之,新型城市社区伦理建设,对促进社区疫情有效防控及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的特点是: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指导,夫妻之间以诚相见,互敬互爱,尊敬长辈,赡养父母,抚养教育子女,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等[12]。由于传染病突然暴发导致家庭成员中任何一人疑似感染,牵动所有家庭成员的心,促使家庭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相反,如果失去家庭的这一重要支持系统,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进一步分裂;同时,被感染者由于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危险及负担,产生内疚及自责,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为了居家隔离取得实效及促进家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以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为基础,共同支持与帮助亲人居家隔离,促进家庭和谐发展但又要遵循传染病防治的隔离要求,保护好其他家庭成员,尽量安排单独房间与卫生间,并做好卫生及消毒处理,避免因家庭道德观念而丧失理性,造成交叉感染;其次,被隔离者应该理解隔离的重要性,自觉做好防护,理解家人的做法,多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排解心理压力;最后,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危机干预,这要求我们构建与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相适应的家庭伦理,处理家庭问题、缓解家庭矛盾,最终达到既科学防控,又进一步稳固家庭关系及增强家庭和睦。
经济报酬和物质利益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激励原则,但员工还有各种社会、精神文化及伦理道德上的需要和追求[13]。针对居家隔离的员工,企业伦理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充分理解与尊重。员工主动居家隔离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观察与治疗,也为了保护单位所有员工健康,在企业伦理中应给予尊重与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居家隔离对社会公众权益保护是有力的,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更不能以任何形式及借口辞退员工;其次,处理好劳资伦理问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员工处于隔离困难期,企业更应该关心员工,保障工资待遇公平,让员工在企业支持下渡过难关,不仅如此,对于困难家庭,其帮助力度应该有一定的倾斜,体现企业的浓厚人文气息与关怀;最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伦理的核心理念,在企业管理伦理建设中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企业处理好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14],因此企业让员工安全、安心的居家隔离,让员工无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感表现之一。总之,建设疫情防控下的企业伦理文化,使员工感受到文化上、精神上、伦理道德上的满足、完善和发展。
虽然居家隔离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具有一定共性,但不同的个体家庭,可能因不同地区、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不同而具有不同伦理道德特点。因此,在制定相关公共卫生政策时应该根据不同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以最大限度保护隔离者权益。此外,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以及对是否感染或加重等不确定因素,难免引起隔离者的恐慌,导致失眠、焦虑等问题,组织社区医生及心理专家分阶段对居家隔离者进行心理咨询与培训,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构建亲人、朋友及社会为一体的支持系统,共渡难关。
综上所述,居家隔离方式的应用需要根据疫情发生的阶段权衡利弊,一方面减轻公共卫生压力,防止医疗资源被挤兑;另一方面坚决落实控制传染病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的举措。针对疑似和轻症患者,在当地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紧张的情况下,评估居家隔离的空间条件、配套物质及卫生消毒措施等,在基层卫生和疾控机构的专业指导与监督下进行。与此同时,居家隔离的伦理问题伴随始终,应予重视。这不仅影响疫情防控效果,而且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们应在公共卫生伦理的价值指引下,建设新型城市社区和家庭伦理道德观,推动企业伦理建设,通过制定个性化居家隔离伦理对策,实行标准化的监督管理和人性化的心理辅导,才能实现科学防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