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蹦伞”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及成因*

2020-01-19 15:44李佩珊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鲁西南火神舞蹈

李佩珊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鲁西南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属于黄河冲击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舞蹈风格,其中,“蹦伞”这一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由此孕育而生,“蹦伞”舞蹈最早发轫于明初,广泛流传于鲁西南及周边广大区域,集中地反映了鲁西南地区的人文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风貌。《曹县志》显示,在明洪武年间,“蹦伞”就已经出现在地方官修文献中,可见“蹦伞”艺术至少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传承。[1]2008年山东“蹦伞”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号57,编号III-2),其女性角色舞蹈动作的特殊性也逐渐被业内人士关注,探析其女性角色形成渊源以及文化内涵和成因,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蹦伞的历史起源

戏曲、武术、舞蹈等民间艺术在鲁西南流传较为广泛,尤其菏泽市下辖县区更是享有“武术之乡”“民间舞蹈之乡”“戏曲之乡”“秧歌之乡”的美誉,有着大量的优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秧歌舞、竹马舞、马叉、狮子舞、盘鼓舞、河蚌舞、蹦伞舞、拉驴舞、花船舞等,其中“蹦伞”舞蹈艺术,就是众多本地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据《曹县志》记载,“蹦伞”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山东省民间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舞蹈形式。

关于“蹦伞”艺术的渊源及演变,众口不一,具有较多流传版本。根据多位“蹦伞”老艺人口授总结,主要是从祭神活动中演变而来。黄河流经鲁西南,古时黄河水泛滥,成为人们的一大威胁,在当时科技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有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蹦伞”艺术实际上是远古时期部落聚会时,祭祀火神仪式沿袭下来的一些“肢体语言”,慢慢地人们从这些简单的“肢体语言”中演化出一种舞蹈形式,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整理、挖掘、传承,形成了现在的面貌。

建国以来,国家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建设十分重视,伴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蹦伞”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过去“蹦伞”玩友班全部男扮女装,这一传统做法仍保留至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封建思想的影响,男性已慢慢淡出舞台,形成女性做男性动作的趋势。据史料记载:1954年,曹县安蔡楼镇孙开村老艺人王振明表演的“蹦伞”舞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其女性动作刚毅果敢;1955年,曹县阎店楼镇陈楼寨村陈凤全老艺人表演的“蹦伞”舞参加了山东省农民音乐舞蹈汇演,其女性动作又增加了一些技术技巧在里面,豪放粗犷。近年来经过民间艺人和舞蹈工作者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并不断提炼完善,先后创作出“花伞情”“游春”“祖孙观灯”等舞蹈节目,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女性动作的提炼和加工也越来越完善,为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2]

“蹦伞”女性动作风格独树一帜,虽始于祭祀火神,但却不同于彝族、鄂伦春族等地区女性祭祀火神的舞蹈。[3]“蹦伞”内涵丰富,涉及武术、戏曲以及生活习俗,其女性动作刚烈豪放、干净利落,表现出了当地人民豪爽、质朴、勤劳的性格和不畏艰难、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研究“蹦伞”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及成因,对于传承“蹦伞”文化艺术,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 蹦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明洪武四年之前,“蹦伞”的角色由三人组成,分别为伞头老汉、顶花少女、傻婆子(傻小子、傻妮子)。“蹦伞”的动作与队形分为独舞部分和双人舞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舞蹈动作和动作特征。“蹦伞”可分为“朝台”“串街”“广场”三种表演形式。“朝台”是群众在农历正月初七送火神的祭祀活动,百姓通过“蹦伞”送火神,祈求神灵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串街”就是“蹦伞”玩友班子利用春节进城进行走街串巷的演出,如进城看到生意兴隆的店铺,搭街放一条长凳,就地鼓乐齐鸣,蹦上几个小场,祝贺“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商铺老板会摆上八仙桌,放上香烟、茶水和上好的点心,作为对玩友班子的酬劳。“广场”是“蹦伞”的主要演出形式,群众称为跑场子,有重大节日活动时一般在较大的广场演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蹦伞”服装道具也不同于其他舞蹈,伞头老汉上身翻穿皮马褂,下身穿蓝彩裤,头戴云边凉帽,上盘白发簪,脚穿薄底云字靴,口戴一尺长用白麻绳制作的胡须。顶花少女上身穿红色大襟褂,外罩绿披肩,手拿彩扇与手绢,脚穿木质溜跟绣花鞋。木质溜跟绣花鞋,鞋底为木质,形似现代的高跟鞋,俗称“四寸金莲”。傻婆子上身穿蓝色云边大襟褂,下穿朱红云边彩裤,头扎牛角发把,耳挂红辣椒,脚穿红缨绿彩鞋,左手挎竹篮,右手持笊篱。傻小子上身穿黑色云边对襟褂,下着大红彩裤,头戴瓜皮帽,脚穿云字靴。

“蹦伞”的道具分为“花伞”“木质溜跟绣花鞋”和“方布斤”。“花伞”分为“文伞”和“武伞”两种,“文伞”的伞头样式略大于“武伞”伞头。由于鲁西南民间素有习武之风,演习大洪拳、小洪拳、梅花拳、猴拳的人众多,“武伞”中多以此为基础,动作幽默灵活、变化多端、逗人欢笑。“文伞”动作粗犷大方、朴实美观,表演时以走场为主,并以“花轿舞”配合。在武术成分的影响下,舞蹈动作刚烈豪放,翻、滚、扑、跌、打等技巧做起来干净利落,豪气十足。[4]

三、“蹦伞”女性舞蹈动作特征

汉族女性的个性特征是秀外慧中、温婉自娱、隐忍坚韧、委婉含蓄。山东特别是鲁西南女性不仅有以上品质,由于受孔孟、水浒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具有宽容大气仗义等性格特征,体现在“蹦伞”舞蹈动作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女性动作诙谐幽默并呈现出男性化的动作形态特征

可以分别从手臂、胯部、腿部的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首先,在傻婆子的“挖笊篱”动作中,手臂的动作幅度大且爆发力强,没有南方女人的温婉柔和,有的是近似北方男人的勇猛彪悍,有时故意挑逗伞头老汉,引得观众大笑不止。其次,在所有女角的胯部动作中,都表现出胯根外旋、掀胯、坐胯、出胯等姿态,大大咧咧、诙谐幽默、引人发笑,在傻婆子的“前倾后仰”动作中为双腿“大八字步半蹲”,表现出山东女性不拘小节的特点。最后,其女角腿部的动作多为体态幅度大且膝盖呈弯曲状,行进间多为跳跃的姿态且步伐较大,如旁弓步、后踢步,无一不呈现出北方女性豪放粗犷的特征。正是这些动作表现出“蹦伞”有别于其他民间舞诙谐幽默的风格特征。这源于现实生活中女性不仅负担所有的家务活,还承担部分体力劳动,久而久之,女性的性格逐渐趋于刚烈,慢慢地转向男性化,在田间劳作或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动作幅度大,走路时双臂挥洒,步伐较快、步幅较大,喜欢摆动上身,说话声音洪亮,表现出了山东女性刚毅果敢、雷厉风行、坚强不屈、吃苦耐劳、不拖泥带水的优秀品格。

(二)颤而不立的女性动作形态特征

在傻婆子的舞蹈动作中,“走步”上左脚稍屈膝为重心,小碎步流动,双臂屈肘旁抬略低于肩,双膝稍屈站,其跳跃动作,在“蹦伞”双人舞动作中,女角与老汉的对舞,傻婆子做“扑虎”从伞上扑过去,双脚在颤膝的基础上,身体前倾,双臂自然下垂,既表现出当地女性外向的性格,也呈现朴实执著、谦虚谨慎、勤俭持家、实诚稳重的优良品格。顶花少女形象亭亭玉立,性格娇羞,动作模拟未出嫁的姑娘,出场时一扭二摆三掉腰,抱着伞头做“挎包”(抱腰的动作),彰显出鲁西南女性柔中带刚的性格,傻大妮动作比较调皮、不拘小节,表现出人们对自由、平等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以圆形为基础的女性动作特征

傻婆子“前挖笊篱”动作中,左手用笊篱盖向前下方顺势翻腕成虎口向右,右手用笊篱从右后下方向前划下弧线捞至前上方,左手“持巾”甩向左后,以及在动作“前仰后合”中,其手臂上下划圆的动律,都是以圆形为基础的动作特征;角色傻妮子的跑场步中,只见她手拿道具,以身体为轴心所做的画圆动律,加之身体的上下浮动,无一不体现圆的状态,把女性刚柔相济的舞姿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圆可视为“民生之圆”,女性动作的圆润美,表达了老百姓传统的求圆满平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当地女性外圆内刚,处事圆融,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这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具体呈现。

(四)对称队形的女性表演特征

“蹦伞”队形多呈双射线,或二龙吐须、单二马分开、双开门以及铁索匮,多为对称队形的表演形式,动作多表现为从中外射,其动作姿态激烈强势,表现出山东女性大气周到、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在角色傻妮子的基本步伐中,从对称的两边上场,到之后两两相对的队形,动作外刚内柔,表现出山东女性性格果敢刚毅,不拖泥带水,其内心细腻柔美,也反射出山东女性反应灵敏迅速,大气端庄。

四、“蹦伞”女性动作特征的成因

从“蹦伞”手臂动作、胯部动作、腿部动作、步伐动作、跳跃动作、体态动律以及运动路线,不难看出“蹦伞”舞蹈中女性动作严肃认真、刚毅果敢、豪放粗犷、朴实执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祭祀文化的影响

“蹦伞”起源于祭祀火神,其女性动作庄重且严肃认真。曹县毗邻河南商丘,据《商丘县志》卷一“风俗”篇记载:“正月初七俗传为阏伯火正生辰,男、女群集于阏伯台(即火神台)进香,马车阗咽、喧逐累日”。[5]过去每年从正月初四起至初八止,来自周围五省的群众向朝台(即火神台)进香的人成千上万,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形成了固定的舞蹈动律,在傻妮子“翻跟斗”动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火神台村的老人们介绍说:“早年逢会晴天也要打着伞给火神爷磕头,嘴里念着火神爷来了,俺给您送伞来啦。这是怕火神爷的火种被雨水淋灭了,要用伞遮挡。”千百年来进香人手中为火神爷遮雨的伞,便逐渐演变为以伞为道具的“蹦伞”,而舞蹈中傻妮子嬉戏从伞头老人抢过伞来的一连串动作,无一不表现出女性动作严肃认真、豪放粗犷。

(二)“男扮女装”的影响

“蹦伞”早期女角动作由男性来表演。早期女性地位底下,足不出户,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受到了种种限制。新中国建立以来,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自由越来越大,她们的身影也逐渐出现在各类演出中。在“蹦伞”中,虽然现在的女角动作已经由女性来完成,但女性却继承了男性的舞蹈动作风格,在舞蹈中表现出女角动作男性化的特点。

(三)武术文化的影响

“蹦伞”的动作受武术动作影响较大。鲁西南素爱习武,受其影响,“蹦伞”的基本动作模仿武术套路,结合了小洪拳、大洪拳、梅花拳等武术动作。在这些武术动作的影响下,“蹦伞”女角的动作刚烈豪放。在女角与伞头老汉的对舞中,一些翻、滚、跌、打的动作做起来干净利落,豪气十足。

(四)儒家文化的影响

“蹦伞”中的女角动作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庸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影响深远,女性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的戒律,讲究男主外女主内,从而形成了容忍、中和、温顺、慈爱的性格,呈现出善解人意、温顺体贴、宽容忍让的精神气质。其舞蹈动作显示出典雅、大方、端庄,尽显儒家礼仪风范。

(五)水浒文化的影响

鲁西南是水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由于水浒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蹦伞”同样也受到该文化的深刻影响。水浒文化具有自己的特征:热情好客、诚实守信、忠义豪放、勇敢顽强、胆肝相照。在傻婆子“前挖笊篱”“前倾后仰”等动作以及傻大妮、顶花少女的舞蹈动作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蹦伞”发展到今天,突出表现了鲁西南人民特别是广大女性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人生追求,从动作到内容,充分显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信仰,也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6]

猜你喜欢
鲁西南火神舞蹈
火神之怒
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策略*
火神山医院
学舞蹈的男孩子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夏直播花生保护性栽培绿色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