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春,龚柏岩,田 雨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1985年《使女的故事》出版,引起很大轰动,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作为一部未来小说,它讲述的却是一个已成为历史的未来故事。小说将时间立足于2195年,讲述了发生在21世纪初的基列共和国极权统治下的一位“使女”自述的亲身经历。国外批评界对该作品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反乌托邦主题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其中对女性主义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这是阿特伍德多数作品体现的主题。小说中体现的反乌托邦主题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深入探讨。从总体来看,这些基本都是纯文学研究。本文尝试应用语言学中的预设理论,以人物话语为研究语料,分析预设在小说中的应用,发掘其隐含于话语中的深层细节及意义,探讨其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预设(presupposition)概念是德国著名逻辑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1892年提出来的,指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作的假设。预设又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预设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词、句式和语调核心来产生,这些能够产生预设的词或形式被称为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本文重点分析语用预设在《使女的故事》中的应用。
卡图恩(Karttunen)在“Presupposition Triggers”一书中收集了31种预设触发语,莱文逊(Levinson)在其“Pragmatics”书中选择13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尤尔(Yule)根据这些触发语,进一步将语用预设分为六种类型:存在预设(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s)、事实预设(factive presuppositions)、非事实预设(non-factive presuppositions)、词汇预设(lexical presuppositions)、结构预设(structural presuppositions)以及反事实预设(counter-factual presuppositions)。
存在预设常出现在所有格结构中,或者更为常见的名词短语(通常是专有名词)中。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用存在预设来为读者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除了为故事提供其所需背景知识外,存在预设还能使读者更快地融入到故事中去。在《使女的故事》中,作者以主人公奥弗雷德(Offred)为叙述者,运用存在预设为读者创建了一个虚拟的未来社会。
例1This is the heart of Gilead,where the war cannot intrude except on television.Where the edges are we aren’t sure,they vary,according to the attacks and counterattacks;but this is the center,where nothing moves.The Republic of Gilead,said Aunt Lydia,knows no bounds.Gilead is within you.
例1中,叙述者描述了一个叫“基列”(Gilead)的社会。这是在小说中首次提到。基列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ilead)即预设了其存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人物的社会角色也在存在预设中体现出来,常见于各种专有名词,比如:Wives,Aunts,Handmaids,Marthas,Econo-wives等。在小说所描述的基列社会中,女性以其社会功能被划分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有着各自专有的名字。Wives是指统治阶层大主教的妻子,Aunts是负责管理使女、传道说教的嬷嬷,Handmaids是国家统一管理调配的生殖机器,Marthas负责家务劳动,Econo-wives是中下层国民的妻子。以文中首次提到Econo-wives的描述为例。
例2Coming towards us there’s a small procession,a funeral:three women,each with a black transparent veil thrown over her headdress.An Econowife and two others,the mourners,also Econo-wives,her friends perhaps.Their striped dresses are worn-looking,as are their faces.Some day,when times improve,says Aunt Lydia,no one will have to be an Econowife.
例2中,当叙述者提到Econo-wives这一专有名词时,便预设了这一类女性的存在。通过对Econo-wives的描述,揭示出其社会地位。
由此可见,存在预设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其为读者铺设展开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包括其故事背景、时间、地点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使读者能够更快融入作者所创作的故事中,继而去探究故事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事实预设是指话语中所包含的既定事实,在动词如know之后所预设的信息可以被看做是事实,这种预设便叫做事实预设。除了动词know之外,还有很多动词及短语所在的句子中包含事实预设,如realize,regret以及短语be aware of,be glad that等。在《使女的故事》中的事实预设往往揭示出了人物在其所处背景中的遭遇。
例3You are a transitional generation,said Aunt Lydia.It is the hardest for you. We know the sacrifices you are being expected to make. It is hard when men revile you.For the ones who conic after you,it will be easier.They will accept their duties with willing hearts.
例3是小说叙述者及主人公所回忆的莉迪亚嬷嬷说的话。动词know预设了sacrifice(牺牲)这一事实,即使女们需要做出的牺牲。在基列社会中,使女的任务是为当权者、大主教传宗接代,她们会被按需分配到不同家庭,如果不能成功受孕,则会被转移到另一个主教家。她们就像是“行走的子宫”,没有自由,只是国家的生育机器,这便是基列社会中的事实,也是使女们所要做出的巨大牺牲。
除此之外,动词realize是和know一样的事实预设的触发语,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know所预设的信息往往是对话双方都知道的,而realize所预设的信息通常只有说话者明白,听话者可能并不知道。因此,说话者用realize做预设时,是想告诉听话者他所知道的信息。
例4It’s not the husbands you have to watch out for,said Aunt Lydia,it’s the Wives.You should always try to imagine what they must be feeling.Of course they will resent you.It is only natural.Try to feel for them. Aunt Lydia thought she was very good at feeling for other people.Try to pity them. Forgive them,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You must realize that they are defeated women. They have been unable…
例4是叙述者回忆莉迪亚嬷嬷教使女们如何在大主教家生存的话语。其中,realize预设了they are defeated women这一在莉迪亚嬷嬷看来是事实的信息,而叙述者并不这么认为。莉迪亚嬷嬷将大主教的妻子们,即Wives称为“失败的女人们”,仅仅是因为她们不能生育。在未来的基列社会,定义一个女人成功与否仅在于她是否能生育,这显然是荒唐的,这是对女性的歧视及其权利的剥夺。这也是作为使女的叙述者所反对、同时也是其不断抗争的缘由。因此,在上述例子中realize所预设的信息也仅仅是传教者莉迪亚嬷嬷自己所认可的事实,而作为听话者的使女,并非将这一信息当作事实,因为她并不认同这一看法。
上述例子阐释了事实预设的触发语know和realize在预设中的作用。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其所预设的信息是一种既定的事实,这一事实可能是对话双方均认可的信息,也有可能仅仅是说话者所认可的信息。在《使女的故事》中,如果说话者是嬷嬷,那么realize之后所预设的信息往往并不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而是嬷嬷,也是国家当权者,企图给使女们洗脑而散布的“事实”。
与事实预设相反,非事实预设的内容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假设,常由动词pretend、dream、imagine等词来体现。而与非事实预设紧密相关的,便是反事实预设,这种预设所反映的信息不仅不是真实的,而且还与事实相违背。反事实预设常见于由if所引导的从句中。由于非事实预设与反事实预设有着“不是真实”的共同点,故将这两种预设放在一起分析。
1.非事实预设
例5She said,Think of yourselves as seeds,and right then her voice was wheedling,conspiratorial,like the voices of those women who used to teach ballet classes to children,and who would say,Arms up in the air now;let’s pretend we’re trees.
例5是叙述者回忆莉迪亚嬷嬷的训话。她教导使女们如何在等待时有耐心。Think of yourself as…(把自己想象为……)所预设的信息是seed(种子),即把自己想象成种子,显然不是真实的,人并不是种子,人是有思想、能够自主运动的,而种子则没有思想,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则会保持静止状态。同样地,pretend所预设的信息we’re trees(我们是树)也是不真实的。人并不是没有思想的植物,而此处莉迪亚嬷嬷让使女们把自己想象成植物,这其实也是基列社会的极权统治对人们思想的压迫,人们只需要服从,就像没有思想、没有怨言、没有反抗的植物一样。
2.反事实预设
例6I’ve learned to do without a lot of things.If you have a lot of things,said Aunt Lydia,you get too attached to this material world and you forget about spiritual values.You must cultivate poverty of spirit.Blessed are the meek.
例6是莉迪亚嬷嬷对使女们的“教导”。由if引导的从句预设的信息为you have a lot of things,这句话并不是事实,而且与事实相反。实际情况是,使女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她们不仅没有很多东西,而且是一无所有。她们被剥夺了一切曾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日常用品、财产、工作甚至是家人和朋友。就连她们的衣服也是整齐划一的:red shoes,flat-heeled to save the spine and not for dancing.The red gloves…Everything except the wings around my face is red:the color of blood,which defines us.The skirt is ankle-length,full,gathered to a flat yoke that extends over the breasts,the sleeves are full.The white wings too are prescribed issue;they are to keep us from seeing,but also from being seen.红色是使女的标志颜色,她们身着一身红色,除了头上戴的像翅膀一样遮住脸的帽子是白色的。
由此可见,非事实预设与反事实预设的信息是非事实的。这两种预设的运用从反面反映出小说中描绘的社会事实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词汇类预设也与词汇有关,句子中某个词汇的语义中包含成为句子预设的因素,往往采用特定的词语来预设一个没有陈述出来的概念。根据Karttunen总结的31种预设触发语,Levinson进一步将其分为四个种类:(1)含蓄性动词,如manage,forget及含蓄性动词结构:X happened to V>>X didn’t plan or intend to V;X avoided Ving>>X was expected to,or usually did,or ought to V,etc.(2)表示状态改变的动词,如:stop,begin,continue,start,finish,carry on,cease,take,leave,enter,come,go,arrive etc.(3)表示重复的词语,如:again,anymore,return,another time,to come back,restore,repeat,for the next time etc.(4)判断性动词,如:accuse,criticize.
根据这四种分类,我们以表示重复的词汇类预设为例来分析其应用。
例7I lie down on the braided rug.You can always practice,said Aunt Lydia.Several sessions a day,fitted into your daily routine. Arms at the sides,knees bent,lift the pelvis,roll the backbone down.Tuck. Again.
例8The rest of the women sit cross-legged on the rug;…We recited that three times,after dessert.It was from the Bible,or so they said. St. Paul again,in Acts.
例9For the generations that come after,Aunt Lydia said,it will be so much better.The women will live in harmony together,all in one family;you will be like daughters to them,and when the population level is up to scratch again we’ll no longer have to transfer you from one house to another because there will be enough to go round.…Again the tremulous smile,of a beggar,the weak-eyed blinking,the gaze upwards,through the round steel-rimmed glasses,towards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在例7—例9中,单词again所触发的预设是动作或事情重复发生。在例9中,when the population level is up to scratch again,这里,again的使用所预设的信息是the population level was up to scratch before(人口数量曾经达到过标准),即现在人口数量不达标。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口数量减少?读者会带着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寻找答案。Again the tremulous smile,of a beggar,the weak-eyed blinking,the gaze upwards…,这句话所预设的信息,是动作的重复。The tremulous smile(颤抖的微笑),the weak-eyed blinking(眨着老花的眼睛),the gaze upwards(向上注视),这些都是莉迪亚嬷嬷经常重复的动作。其中颤抖的、老花的,说明莉迪亚嬷嬷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身体机能已经老化了。而说话的时候,眼睛向上看,表明了她可能是在脑海里搜寻什么东西来编造故事,是一种心虚的表现。从这些预设信息可以看出莉迪亚嬷嬷这一人物的虚伪,而这一特质还可以从她经常挂在口头的we体现出来,用“我们”拉近她与使女们之间的距离,仿佛她与她们站在同一立场,而她的肢体语言却暴露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微笑”“眨眼”这种假惺惺的同情连她自己都觉得心虚。
乌托邦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次提到乌托邦。而真正将这一概念完整与具体化的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托马斯·莫尔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社会,在那里人们过着富足美好的生活。《乌托邦》为现代乌托邦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在乌托邦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乌托邦文学的写作特点通常是:描绘一个理想的完美社会,将背景设定为遥远的未来。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乌托邦作品通常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反乌托邦(Dystopia)文学是从乌托邦文学中发展而来的,从最初作为乌托邦文学的一个分支,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与乌托邦文学相同,反乌托邦文学作品通常也将故事背景设定为遥远的未来,反映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怀疑与不满。不同的是,反乌托邦文学是通过放大现实社会的缺点、弊端等,创造出一个极端、恐怖的社会,而非像乌托邦文学中的完美社会。反乌托邦社会的主要特点为:父权统治、极权主义、为了“集体利益”而抹杀个性差异、控制公民的语言,等等。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人开始担忧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现代反乌托邦文学中通常体现了两个典型的主题:反极权主义和反科学技术。
《使女的故事》出版于1985年,小说中所描述的基列社会存在于22世纪初,然而人们读到小说结尾才发现,关于基列社会里一切的故事,都是来源于一个使女的录音磁带,这一磁带在2195年被几名历史学家发现并将其作为研究资料。也就是说,小说所描写的最远的时间距离作者写作时间有两百多年。基列社会有着典型的反乌托邦社会特征:父权主义、控制人们的言行、剥夺人们的自由等,而同时又是科技的受害者,由于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很多女性不能怀孕。当权者为了人类的延续,便将能够生育的女性抓来充当上层统治人物“大主教”们的生育机器。
语用预设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读者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在《使女的故事》中,这一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基列这一名词的存在预设中。如例1中,Gilead的首次提出便让读者假设这个虚拟世界的存在。小说中基列国的当权者是一批信奉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的基督教新派分子,他们借用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元首的称号,以“大主教”自居,并实行极权统治。控制人们的语言、反复洗脑式灌输、无处不在的“眼线”……这些都是基列社会的极权统治特征。而预设的使用,帮助体现了这些特点,如例7—例9中again的多次出现,强调了某一行为的多次反复出现,尤其是莉迪亚嬷嬷对使女们进行“教化”时,由于她的语言和行为是反复的,所以常在句子中用again来引导预设信息。
而人物,无论是人名还是人物分类名词的出现,又给读者提供了这个虚拟世界中所存在的人物,如Commander,Wives,Aunts,Handmaids,Marthas,Econo-wive及人物名字Aunt Lydia,Moira,Jenny,Nick等,而对人的分级正体现了典型的反乌托邦社会的特点。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作者创造出的一些新词,如Compucard,compucheck,Libertheos,pornomarts等词的出现预设了这些新事物的存在,这些也是作者为读者虚构的、基列社会中所特有的事物。更进一步,通过预设人物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以及行事行为等,来逐渐构建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他们所处的基列社会的“规则”,如对使女的名字的预设,便可知道她所“服务”的大主教的名字。这是由于在基列社会中,使女们被剥夺了真实的名字,她们的名字是由“of”加上其所“服务”的大主教的名字而组成的,如小说中的女主人公“Offred”,便是大主教Fred家的使女。而这又进一步揭示了女性在极权统治下地位低下,被剥夺了自由、工作、财产,还要严格控制其思想与言行,抹杀其个性,这些都是反乌托邦社会的典型特征。
语用预设在《使女的故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应用语用预设研究小说中的语料,探索了语用预设在帮助体现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首先,作者通过语用预设为读者建立了一个虚拟的国家——基列国,介绍了基列社会中的人物,并帮助读者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社会职责,使读者更快融入作者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其次,通过探究语用预设所隐含的意义,揭露了基列社会中的极权主义、父权统治、对人们言行的控制等的反乌托邦的特征。同时,语用预设的使用让人感到《使女的故事》中所描绘的基列国近在眼前,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敲响了警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