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三创”教育探析

2020-01-19 16:51葛燕男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创劳动精神

张 晶,葛燕男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230039)

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之中,并发挥了极大的育人功效与社会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回归教育本真,与德智体美构筑了“五位一体”的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了劳动精神和育人的价值,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时期,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特别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创造、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具有时代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劳动教育由于长期被视作“劳动技术教育”而被忽视。乌申斯基认为劳动的精神参与被忽视是一种时代危机[1]。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精神内涵需要被重新审视。

从理念层面来说,劳动教育长期以来被传统思维赋予了刻板的外在性,劳动教育的生产价值、身体塑造功能与技能锻炼功能被置于首要位置,而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受到了忽视。黑格尔把劳动当成一种精神本能,劳动应该在必然和自由的两个领域同人的内在精神的整体生长、同人的生活实践发生关系[2]。劳动教育与生产的紧密联系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劳动和经济领域的必然联系,但劳动不应该被固置于经济领域。打破劳动教育中将身体和头脑对立的传统观念才能使劳动教育真正厚植于人们的精神领域。当今大学喊出“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口号,认为雕琢大学生的灵魂用不到劳动这样“外化”的手段,实则不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学者们对劳动教育在精神、道德方面教化作用的探索从未停止,学者们结合本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实践经验以及经典教育家的理念,希望劳动教育能够在丰富头脑、塑造精神、道德培育方面获得重新检视。劳动教育不是文化教育的一种弥补或补充,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劳动教育在大学的缺席不只是大学在劳动锻炼方面的遗憾,也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不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劳动教育才能在高等教育中摆脱边缘地位,真正成为优质拔尖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二、“三创”教育体现劳动的可贵精神

“三创”教育指的是创造(creation)教育、创新(in⁃novation)教育和创业(enterprise)教育[3]。这三个相互联系又分别指向不同内涵的概念都有着同一个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能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4]。“三创”教育中三者的共性都在于“创”,都在于给学生以“创”的精神,启迪学生“创”的思维、意志和品质,培养学生“创”的学识和能力[5],在劳动教育的回归中重新设计劳动课程的育人机制要围绕“创”的概念来进行。

一方面,对学生个人来说,“三创”人才培养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提出了要求,思想和能力两方面都要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对国家和社会来说,“三创”教育要致力于推动社会知识和产业的更新与突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

(一)“三创”教育包含劳动教育的精神

“三创”教育内在地包含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家对自主创业的大力支持,实际上也是对一种朴素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劳动精神的弘扬,是对新时代青年迎难而上、奋斗不息的劳动精神的鼓励。

“三创”教育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观。“三创”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以推进实践教学的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鼓励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倡摒弃以往的纯粹书本学习,使理论知识和新鲜创意能够转化为劳动成果,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改造世界”的实践观。

“三创”教育蕴含着劳动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创新、创造强调的是推陈出新的开拓视野,创业精神则包含着积极进取的美好品格,正是劳动者的开拓进取精神贯穿始终,“三创”教育才能担负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三创”教育包含劳动的集体主义精神。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申请立项,并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团队合作正体现了劳动所宣扬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三创”教育是劳动精神回归的最佳土壤之一,劳动精神须在“三创”教育中找到新的内涵。

(二)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本质所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倡导的劳动教育,包含的主要价值理念即“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的形式主要为“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等,提倡“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是适应当时新中国成立后亟待发展的经济社会现状而开展的全民教育。今天所提出的劳动教育,已然是社会急剧进步、生产力快速发展后的社会和人民对劳动产生的一种新的精神需要。当今的劳动教育既是一种回归,又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就在于人们对生产的需求远远小于人们对“人的发展”的需求,当今的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并致力于培养人的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愿景决定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必须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向创造性劳动飞跃。

“三创”教育是助推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新型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而非纯粹的知识堆积,是注重综合素质的“活教育”。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目的论即提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需要具备五个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即健全的身体,第二个条件是建设的能力,第三个条件是创造的能力[6]。“三创”教育在于“建设”与“创造”,而劳动教育不仅着眼于健全体魄的锻造,还应在锻造体魄的过程中包含建设与创造的因素,“三创”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理应为劳动教育注入新的意蕴和活力,除去人们对劳动教育的“片面性”和“外在性”的刻板认知。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要通过赋予时代内涵的劳动教育来实现,对创造性的新强调是促进劳动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与源泉。

(三)躬亲实践是劳动和“三创”精神的纽带

无论是创新、创造还是创业,都是一个认识上升为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深化认识的过程,实践必然离不开劳动,只有经过劳动实践,“创意”才能实现其改造世界的价值。当代大学生在劳动素质方面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课外实践的不足,理论知识的学习仍然是大学课程的主旋律,而创新创造不能“纸上谈兵”,劳动也不应当窄化为“干体力活”,因此,实践就是将“三创”精神凝入劳动中的纽带。首先,创造性实践赋予劳动以多重意义。能称之为创造性实践的劳动,才是有灵魂的劳动,劳动不是任务,让学生享受到积极的劳动体验,才能使劳动过程富有意义。其次,劳动性实践丰富“三创”精神。加入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实践使“三创”教育的德育价值得以彰显,使“三创”教育能够升华为奋斗精神、集体精神、开拓精神和实践精神等优秀传统美德。

(四)劳动教育须融入“三创”精神

劳动与创新创造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大学生发展个性化。劳动在创新、创造方面的内涵突破有助于打破劳动的机械性。“创造”是“建立”,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是“改良”“革新”,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7]。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都和自主的劳动分不开,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三创”精神实际就是把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渗透到劳动过程中,摆脱劳动的机械性特征,成为学生内发的需要。鼓励学生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推进过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体味劳动创造的快乐,使劳动真正成为解放天性,走向自由王国的桥梁。

劳动与创业有机结合,能够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不是孤立的,也不仅仅属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劳动教育的精神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并在创业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当今大学生的创业观存在偏差,对创造性劳动还认识不足,高校必须加大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在劳动教育中深刻强调,创业本身就体现了对更有价值劳动的需要——社会与个人发展对更高效率发挥人才价值、做出积极社会贡献的劳动的需要。因此,创业意识须融入到劳动观中,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须体现在劳动教育的目的体系中,使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更加多元、贴合时代特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劳动教育在“三创”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劳动教育和“三创”教育都是时代的需求,其精神和内涵也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人本价值的体现。如何实现劳动教育和三创教育的一加一大于二?以三创教育为依托,构建劳动育人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个体差异,设计劳动创新课程

将劳动创新课程作为劳动教育与“三创”教育结合推进的首要途径,把劳动创新课程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同于其他通识课程的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劳动创新课程以翻转课堂的模式来进行,体现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学生的高度参与。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8]。在实际的课程中,学生要分组在课下完成对课堂任务的设计,提前分享以便于提前预习和交流。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创新课程应具有以下特点。

1.课堂地点选择的灵活性

在小组提前设计的方案中,要根据课堂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课堂地点,根据小组所设计的主题来完成课堂的交流和实践。创造性劳动的主题为小规模室内实践的可提前申请教室、活动室等进行课堂材料的准备,服务校园、服务社区或户外劳动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师意见选择活动地点,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2.课堂时间分配的自主性

分小组设计并提供课堂方案,由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可行性、创新性和育人价值进行评价,并由学生结合教师意见对一个方案所进行的课时数进行灵活安排,时间上不做过多限制,由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而定。

3.课程内容的充分参与性

课程要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参与,以及师生、生生的互动。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和促进者,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创造的氛围中体味劳动的价值和乐趣。

4.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能够在反思中进一步优化课堂方案。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因为每一个方案都是灵活的、动态的,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对方案的反思和改进。结果评价是对方案的再反思,总结本次劳动的收效和成果。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说,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在劳动创造后得到精神和道德上的升华。

(二)开设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劳动专项”课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自从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来,全国的高校积极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要实现学生自主的劳动创造,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一个激励平台无疑是一举多得的选择。开设“劳动专项”特色专题,鼓励学生主动实施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促进当今思维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过程,增进对劳动的认识,陶冶劳动情操,增强劳动素质。特色专题的立项审核须以具有创造性和劳动精神这两重标准来把关,比如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各色“三下乡”实践项目,是鼓励大学生服务“三农”、助力扶贫的实践性教育,可以成为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特色项目。“三下乡”不应该仅仅是大学生将文化、科技、卫生“带入”乡村,其间为体现其教育意义也应是大学生将乡村的精神文化“带出”乡村的过程,把高等学子的创造性精神与农人的劳动精神进行碰撞与融合。“三下乡”实践要改变以往的大学生以调研为主要活动的模式,要鼓励大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发挥才智、付诸行动,做出真正有益社会的贡献。大学生在劳动锻炼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活性,这样的“劳动专项”课题才是最能体现创新素养的劳动课。

(三)根据学科特点,劳动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院为单位结合学科特征将劳动融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实习中,始终要明确学科知识与劳动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强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情操,不仅能够在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劳动中锤炼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能够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去除大学生就业创业观中存在的“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不良观念。

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服务于学生在实验实习中的劳动需要,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理科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给劳动教育留出空间,既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打下基础,又可回馈校外实践基地单位,形成互惠机制,有利于开辟更广阔的实践与劳动教育平台。其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指导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劳动教育价值时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和价值引导。实践教学基地在增强其德育功能时必然要求学生增加劳动强度,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而对当代多数没有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来说,必然是对其心理和身体承受能力的挑战,因此心理和德育的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心理健康与德育指导中心辅导教师由高校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实践基地人员共同组成,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劳动观念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聆听学生的反馈,汲取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建议和想法,协调学生与基地单位的意见,使双方达成互相理解和沟通,更好地改进实践实习形式。

(四)在高校开展劳动创意文化节

大学校园文化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民族文化修养,还是学术、思想创新的根本动力[9]。因此在校园中宣传劳动精神,营造创新型劳动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群体接受劳动思想,并踊跃参与到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劳动创造中来。筹办劳动创意文化节要有丰富的文化宣传载体。首先,可通过校园新媒体征集有创意的劳动发明和创造,并选出优秀的劳动发明和创造作品进行展览,并由参观者进行投票,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劳动发明并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其次,进行创新性劳动技能比赛,设置多项劳动技能竞赛项目,鼓励学生使用各行各业的劳动工具进行比赛,使学生在了解各领域的劳动形式的同时,唤起他们对各个岗位的劳动人民的崇敬之心,使大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劳动为荣的高尚情怀。最后,将中华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设计成文化宣传手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学生对劳动传统和劳动精神的热情,使更多的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荡涤中,增强文化自信、增进劳动意识、增长劳动知识。

猜你喜欢
三创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