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网络视域下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2020-01-19 15:06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培训

于 静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引 言

随着当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享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求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随后,教育部和财政部又联合发布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将高职学校的社会服务发展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期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为职业教育改革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2]但目前,职业院校的社会培训服务还存在服务观念意识不强、办学共同体关系不紧密、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通过探析社会网络视角下职业院校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提出职业院校发展的新路径,为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选择。

二、社会网络理论综述

社会网络理论,又称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 Theory),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由“社会网络”概念在不同领域逐渐深化而形成,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社会网络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联系,要素包括联结强度、关系密度、互动强度等,该理论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R.Brown提出,后来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又根据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关系说、资本说、结构说等多种观点。

第一,关系说。1973年,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在其著作《弱关系的力量》中提出,非正式的、传播范围更广的“弱关系”更能在社会网络中充当沟通关系的“桥梁”。第二,资本说。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无形资本和有形资源的集合,而社会网络则是资本流动的渠道,其中内部的结构、机制、规模都限制资源的流动和分配。第三,结构说。1992年,伯特(Burt)提出结构洞理论,他认为个体要想在竞争场域中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就要不断地开拓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上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来看,以“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视域”分别为篇名进行检索,大多是对社会学、管理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热点分析,与教育培训的联系较少,因此笔者将提出社会网络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三、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服务社会既是自身功能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回应。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能进一步加快科技更新以及产业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式”人才培养对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十分必要。职业院校进行培训是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弥补课本教育与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鸿沟,能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技能+就业”完美融合。首先,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培训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帮助劳动者在获得良好的知识素养和提高技能的同时,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区域内经济的不断发展。[3]其次,通过校企互为基地实现教学设备与技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与突破。最后,通过企业指导、学校实施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职业院校能够获取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特色化、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对区域内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与适配,发展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产业类型。[4]

(二)促进院校自身的发展进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引起了一些职业院校的重视,因此,很多职业院校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冠名培养、集团化办学等合作,在不断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当前,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选择“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培养新模式,有利于院校自身获得发展与进步。首先,我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且基础薄弱等问题,尤其社会上的很多培训机构与学校教育的内容存在重复、交叉、割裂等弊病。新的教育模式将以往传统的职业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联结起来,既为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培训“割裂”的状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也帮助职业院校打开校门、走向市场。其次,新培训模式有利于职业院校广泛利用各方资源,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职业院校将自身优势与市场发展状况、学员的需求结合起来,在获得良好反馈与指导的同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获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四、职业院校提升社会培训服务能力的路径

(一)创新办学模式

随着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各种条例的相继出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逐渐深化,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当前职业院校的一大办学宗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中也明确提出鼓励校企合作,实现技术研发,促进产业升级;调动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建立教师与社会服务相关的职称评定、专业发展的制度;支持高职院校为当地社区服务,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培训咨询。[5]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调整与改进,开创在培训方式、管理体制、专业设置等方面更加灵活的办学新模式,与企业实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首先,培训方式应更加全面化、多元化,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为实现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开展相应的培训项目,包括学生到岗实习、退伍军人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下岗工人培训、特殊群体培训等。其次,职业院校应牢牢树立社会服务理念,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实现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职业院校。最后,开创“集团学院”等办学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提供工学结合、定岗实习的机会,有助于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例如,河北承德技师学院已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多家知名企业成功开办四所“品牌集团学院”,以学校为龙头,成立钢铁行业校企集团、汽车行业校企集团、旅游服务业校企集团、清洁能源与仪器仪表业校企集团,同时下设指导委员会,定期根据培训情况,进行有关的互动交流,统筹规划培训安排和项目策划。[6]

(二)优化关系布局

社会网络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与实践情景中通过互动联结起来的或者即将联结的关系总和。社会关系的联结强度、位置关系、结构规模都将对整体框架下的个体行为和发展产生影响。“结构洞”这一概念首次在1992年提出,伯特(Burt)将其阐释为社会网络关系的中断,占据“结构洞”优势的个体在整体网络中有更多获取优质资源的机会。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社区以及其他行业机构的合作中,往往存在了解不深入、互动少、关系疏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所以利用“结构洞”优势,可以优化职业院校社会网络结构,是解决复杂、深入的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首先,区域内的“中心”职业院校应发挥“结构洞”优势。作为区域内拥有较多社会资源并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过良好合作的重点院校,应以点带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发展较为缓慢、落后的职业院校,协助他们与一些中小型企业达成合作,共同进行员工培训、人才输送、产业研发等工作。其次,校企合作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拥有大量人才需求的企业机构,应承担“领头者”的责任,将企业内部较零散、多需求的部门组织起来,在加强企业建设的同时,提升与学校的合作水平与培训质量,致力于培养契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结构洞”优势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在社会培训实践中形成有形的联盟组织与无形的制度保障,通过联合办学实现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三)共享社会资源

“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社会关系获取,从而满足个体生存发展的有形物质与无形资源”的总和被称为社会资源。[7]在实际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呈金字塔状分布,而根据林南的观点,人们所处的位置越高,最终所占有的资源越多。雷玉琼,徐刚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呈倒金字塔状在各阶层间分布, 同一阶层人拥有相似数量的资源, 呈横向水平相似的状况,整体社会网络对资源的宏观配置结果呈横向水平相似和纵向等级递减状分布”。[8]社会网络中位置与关系交错复杂,个体可通过强关系的联结直接获取资源,亦可利用“结构洞”优势,间接获取更高平台的优质资源。合作培训是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实施路径,合作共同体这一结构与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不谋而合,从宏观上看,办学共同体的形成依靠不同的强弱关系、正式与非正式关系、结构洞构成,经济行为可以嵌入其中,资源可以共享的完整社会网络系统。从微观上看,职业院校进行社会培训服务过程中,学校、企业、政府、社区都是单一行动者,个体嵌入到网络结构中可以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角色与位置,在维系已有关系的同时获取新的发展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合作共赢,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四)重构嵌入机制

格兰诺维特在1985年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中提出“嵌入”这一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即人们在社会中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往往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嵌入机制基于信任而产生。[9]随后,在1992年格兰诺维特等人又重新将“嵌入”这一观点细分为“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10]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性,应从“关系建构”这一角度理解“嵌入机制”。在社会网络的框架下,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社区等机构均可通过合作关系的“主动建构”,将自身或其他有关部门嵌入整体之中。整体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强度、结构规模,都会对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服务能力的提升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这里笔者将采用“建构+嵌入+结果”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对如何重构嵌入机制进行探讨,使职业院校在政府调控、市场参与下得到更多的资源。

1.政府建构社会网络,学校与社区嵌入其中。当前,我国政府正处在深化机构与职能改革的过程中,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尤其重视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创新。朱健刚,陈安娜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支持建立社会服务机构并实施购买公共服务等举措,将一些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嵌入基层社会之中,但存在权利空心化、服务行政化、治理官僚化等困境。社会服务机构的“最具专业资格认定”与原有的本土社区难以达成良好的合作,因此本土化的机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11]职业院校不仅可以作为区域内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可以作为社会服务机构进入社区,实现本土化的服务机构嵌入。政府主动建构,将职业院校作为嵌入的社会服务机构与当地社区原有的治理机构联系起来,共同推动社区发展。职业院校不但要树立服务社区的理念,而且要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为社区提供技术指导、就业咨询等专业内容,形成良好的服务机制。首先,院校应根据社区周边的实际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符合社区成员发展的专业、课程,开展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知识技能培训、兴趣特长培训等,形成多元化、全面化社会服务方式。其次,发挥学校的独特优势,将学校内的资源设施与社区共享,将学校内的图书资源、教学资源、娱乐设施、活动场所向社区开放。在政府的主动建构下,形成三角嵌入机制,实现职业院校与社区的最优联结,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学校建构社会网络,学生与企业嵌入其中。通过重构嵌入机制,职业院校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在发展过程中更易获得优质资源与信息。一直以来,职业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就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一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产教融合是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共同机制作用下,校企双方进行有效的要素整合与契约合作,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结在一起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12]职业院校可以利用产教融合的模式,通过“校企冠名班”,有针对性的将学校内部适配的院系和专业与企业进行深度联合,在一些培训内容中将企业的技能需要与文化价值融入并传递给学生,共同解决学生与企业双方的问题。目前,承德工业学校已经与中粮集团 (天津) 有限公司、承德颈复康药业、中国电信集团等合作开办了“校企合作冠名班”,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因此,职业院校应主动建构,将自身经济行为嵌入信任的机制之中,把拥有的资源转化为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利用良好的合作关系、情感纽带关系,将学生与企业嵌入其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存发展的良好技能,辅助企业实现全要素生产,同时提升自身的社会培训服务能力。

3.企业建构社会网络,市场与学校嵌入其中。“市场在激励创新、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发挥调控作用的有效机制”。[13]职业院校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了解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情况、咨讯,掌握好市场的大方向才能实现对人才的精准定位、精准培训以及与企业的精准互动。当前市场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作为生产的关键一环,应具备良好的商业洞察力。一方面将市场需求吸纳进企业的发展规划、公司战略以及实际生产之中,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另一方面与职业院校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共同进行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学合作等工作。通过这样的机制,企业不仅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员工、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并进行产业升级,职业院校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生的技能素养以及整个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职业教育本身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所以职业院校的发展既要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要受到市场规律的调控,对人才的培训必须与市场接轨,切不可脱离社会、脱离市场、自我封闭搞教学。因此,企业应积极参与,发挥独特的社会资源优势,主动建构合作关系,将市场与职业院校嵌入整体的社会网络之中,让职业院校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跟上时代的脚步,走在创新发展的前沿。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培训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