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柏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黎明职业大学创办于 1984年,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认真贯彻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弘扬“爱国、求真、自强、笃行、奉献”的黎明精神,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多方协同、二级管理、民主监督”的治理结构,构建“思想发动、顶层引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绩效拉动、制度推动、责任促动”的动力机制,以实施“五个工程”为抓手,强化党委的全面领导和纪委的全面监督,坚持内涵式发展和开放性办学鼓翼奋进,大力推进从严治校、质量建校、特色立校、创新兴校、制度管校、人才强校和开放办校,学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治校能力有效增强,办学的成效、经验和作用全面提升。学校以福建排名第一入选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重点校,实现全省高职高专发展潜力综合排名“四连冠”,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和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 50强、实习管理 50强、学生管理 50强、育人成效 50强。
黎明职业大学党委树立“党建工作抓好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责任意识,健全党建与思政工作机制,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精神武装和组织保证。
围绕好路子、好班子、好队伍、好机制、好业绩“五个好”和高校党委职责要求,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等制度,全面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修订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实行重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代表列席党委会制度。党委书记和校长以党性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重,在重大决策前对思路、在敏感问题前对认识、在体制机制前对制度,同心向前看、戮力谋发展、交心做搭档,带动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团结奋进。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开展治理能力建设年、综合改革发展年、优质工程建设年和三教改革推进年系列主题活动,抓好高职专题、校级课题、示范校建设问题的调研。注重顶层设计,组织编制五年发展规划及若干专项规划,提出了“师生本位、文化育人、开放融通、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服务师生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做强福建示范校、跻身国家双高校、争办高职本科校“三步走”发展目标,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强化各级党员干部“一岗双责”责任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每年召开两次党建工作会议和思政工作会、群团组织建设会,把党建工作纳入学校办学工作总盘子,融入示范工程、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工作;制定《党建工作考评管理办法》《宣传工作考评办法》等,形成党委组织部署、党总支立项落实、党支部目标管理、党员亮岗履职的党建工作格局。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和《三全育人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强化师生思政工作,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开展“黎明大学·泉州心长征”等系列活动,加强黎明职业大学官方微博微信、易班、油菜花工作室等平台建设。由于党建工作的推力、引力和保障力功能有效发挥,为学校办学注入强大动能,五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市级以上媒体先后 1400多次(省级以上近 500次)报道了我校示范校建设和科学办学的成效及经验。
2015年黎明职业大学立项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福建省示范校建设的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执舞改革龙头,奋力创新争优,做亮示范样本,挥写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笔”。学校高质量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验收点982个,完成率 100%;高质量完成绩效目标,超预期实现建设目标,带动和促进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工作。学校推进示范校建设与科学办学协调发展,创新提升办学模式、治理模式、培养模式、发展模式,办学成果、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实现历史性跨越、革命性提升。黎明职业大学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 50强、育人成效 50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 50强、实习管理 50强,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是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重点院校、省文明学校、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以福建省第一名入选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以制订、实施《黎明职业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为契机,加强宏观管理和文件梳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推进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章程》获省教育部门核准发布后,着力建立“立体式”《章程》学习机制,成立《章程》学习实施领导小组,以法律专家辅导、知识竞赛、纳入学生必修课等形式,强化依法治校理念。建立“透析型”制度审查机制,及时启动制度“废改立”,2019年以来,梳理、完善制度文件 355份,其中,废止79份、修订89份、新增187份,编制印发《制度汇编》4册,逐步形成标准严谨、流程清晰、监督有据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建立“愿景式”校章执行机制,结合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将《章程》要求具体化、实体化,进一步发挥《章程》在依法治校中的基础性作用。
成立由海外侨亲、企业家和各界贤达组成的董事会,多方汇聚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牵线搭桥;成立由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领导组成的战略理事会,为学校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提供决策指导;成立由高职教育专家组成的发展委员会,作为咨询顾问机构议事议教议政。完善教代会制度,制订《教代会实施细则》《教代会提案工作办法》,成立二级工会;实行校领导联系民主党派学校基层组织制度,推行学代会提案制,实行“黎青之声”校领导与学生季谈会制度;成立党务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印发《校务公开标准化建设方案》;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
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实施《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实施细则》,将人、财、物管理权限下放到二级单位,扩大院(部)办学自主权,构建了校院两级制度体系。制订《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行政监察实施办法》,建立任务清单责任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规范二级学院权力运行。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学习、议事制度,党总支纪检委员列席学院党政联席会,强化“三重一大”督查督办。推行一院一策、一院多策,激发学院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发布二级学院办学成本、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等,并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强化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全面推进国家“双高计划”为引领,持续尝试教师、教材、教法配套的“三教”改革和创新实践,优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内生动能,构建了党委决策、校长主管、教授治学、院系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建立专业、课程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顶层设计优先,召开季度党委教学务虚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和学期教学工作会议,实行校领导联系院(部)、听课、教师访谈等制度,及时解决教学困难问题;坚持政策配套优先,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教坛新秀奖等,引导教师将研究项目融入人才培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坚持经费保障优先,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等;坚持人员选配优先,将精兵强将选配到教学一线,及时招聘教学急需人才,注重从教学一线选任干部,支持教师合理流动和挂职锻炼。
作为秘书长单位,牵头开展福建省石化、建筑两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牵头组建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在 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黎明职业大学分校;牵头组建泉州市建筑职教集团,参与机械制造等 5个职教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研究所,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按照“专业群服务产业群、专业链服务产业链”的思路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将 54个 专业调整为 36个,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格局基本形成。创新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子;开设创新创业专题课、选修课和在线共享课程,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创业实战”一体化的“三创”教育体系。深化课程改革,依托真实生产和服务项目,共建校企课程开发团队。开发微课等“颗粒化”资源,建设结构化网络课程,“互联网+教学”初步成形;开发本土化课程和校本教材,推进公共课层次化、应用化改革;应用工科、服务类专业实践课时占比分别超过60%、55%,专业岗位群达到全部契合。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实行分层次、模块化、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等教学。
“一主线六融合”构建黎明文化生态圈,打造“三全育人”升级版。成立黎明文化研究团队和巴金文化研究所,编印《黎明精神教育读本》,开设 24门相关课程。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融合了人力、科技、资金、设施等资源要素,建设“两场三馆四园”和 4个大师(名师)工作室、5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机构。组建 81个 专业导师团、69个素质拓展团,通过健全教工量化育人、学生导师团育人、政行企校协作、家校联动和学生自我教育等机制,形成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方主体协同育人局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坚持德技并育、品学双修、知行合一,做优三全育人、文化育人品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办学以来超过70%毕业生留在泉州工作,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职业发展”良性循环局面。学校入选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文化育人的特色经验被写入福建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的典型案例,荣获省高职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由专业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学校把落实“师生本位”,促进教工成长作为提升治理能力、提高办学水平的内在要求,推进“定编、定岗、定责”工作,实施事业、感情、待遇、环境“四个留人”。
完善职称改革的系列规定,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的比重,将实践教学能力、质量工程建设、技能竞赛、决策咨询等纳入评审指标。成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能力适应型、工作需要型、结构优化型、素质调整型、末位淘汰型”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探索成立人力资源交流中心,试行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形成以发展论英雄、以绩效论英雄、以贡献论英雄的选人用人导向。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学校入选泉州市人才高地和首批人才之家,获全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100强、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项目。推进社会服务,成立“黎大智库”,开展省情、市情研究,对 32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为或成果予以奖励,实现教师服务能力建设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
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干部精准培训,与泉州市委党校等市直部门开展合作办学,利用暑期开展规模培训。健全教工进修、挂职锻炼、双师认定的师资培养制度,实施“双师三能”“校企双师互聘”“卓越人才引领”“教师发展激励”等计划。建立名师培育机制,构建“教坛新秀、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梯级教师队伍,引进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入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校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做好内设机构和二级学院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改革、完善以岗位职责为核心、以贡献大小为导向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实现了全体教工的履职情况、业绩水平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实行分层次分类别干部“360°考核”,建立可量化的科级以上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教工综合考核方案,实行二级单位分类考核,开展党建、宣传、班主任、专业主任、学工、安全等专项工作考评,及时兑现考核结果,激发干事创业激情。
学校特别重视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以落实“两个责任”为统领,拓展系统监控与服务功能,搭建共享统一的质量监控保障平台,实现全面管理与系统协同。
按照福建省委“五抓五看”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领导分工负责制、中层领导干部部门(学院)责任制、全体教工岗位责任制和挂图作战制、首问负责制、工作督查制、问题追究制、情况通报制,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长效责任机制。完善部务会、处务会、党政联席会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分类型分层次细化教工工作职责,构建目标管理、压力传导机制,初步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履责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修订《权力运行流程图》,对重大事项和示范校建设进行督查督办;实施“一学院(部门)一方案”预算编制方式,实行经费管理和使用考核项目化。制订《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物资采购办法》《资产设备处置办法》《报废仪器设备处置实施细则》等,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常态化内部审计制度,对科研经费等重大项目和学院、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并以党委发文落实立项整改。成立招投标领导小组、项目采购工作小组和工作(项目)督查小组,制订《工程项目第三方服务管理办法》,确保纪检监察全程参与。注重惩防结合,落实“四种形态”,做到任前谈话、提醒谈话、诫勉谈话、立案查处并举。
聚焦“五纵五横一平台”标准,启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全程监控体系、教学预警诊改机制,引入第三方客观评价,常态化开展评估诊改,形成了“11223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成为福建省高校年度监测数据典型案例学校。学校“三教”改革优化教学中心地位,“高地—高峰”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倾力培养了 6.5万名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其中75%在泉州就业发展。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园安全防控工作新模式。建设 OA系统和智慧学习平台,建成校园 ERP系统,推进治理建设信息化、数字化,学校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实验校。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机制化运作和无界化落实,着力提升内部质量保障水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黎明职业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精神,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理念,深入推进治理能力建设“五个工程”,持续实施学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方案,优化“五化”工作机制,盘活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完善“360°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师生依法治校意识、学校内部治理能力,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海丝”特色、国内一流、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