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荣 黄 勇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高等职业学校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是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高职高分子材料生产及加工类专业委员会承担研制修订工作。起草组成员由多家职业院校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该专业教学标准在深入调研形成的《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经过多次研讨、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内审、专家评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标准稿,于 2019年8月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正式发布。
《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修订工作于 2017年4月正式启动,采取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实地访谈、专家访谈、行业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重点针对行业发展、人才结构、人才需求,以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办学保障条件、学生就业现状和毕业生发展等状况进行了调研,共涉及68 家企业、24 家职业院校、325名毕业生的调研,召开了3 次研讨会,累计参与人员 68人次。
《专业教学标准》适用于各类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本文在分析《专业教学标准》的背景和意义、基本内容和突出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贯彻落实《专业教学标准》问题,从而达到科学、规范、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的目的。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对于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解决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对于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而言,高分子产业转型升级,各专业点教学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出台的内在动力。
高分子材料从性能和应用特性上划分为塑料、橡胶和纤维三大类,已广泛应用在汽车、家电、电子、电气、医药、高铁、航天、军工产品等产业。高分子材料已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已成为国家科技领域是否先进和发达的重要标志。
高分子行业营业收入占 GDP比例较高,企业数量众多,容纳的就业人数庞大。2017年,橡胶、塑料和纤维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3.84万 亿元,占 GDP的 4.64%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 11.48% 。2017年,塑料和橡胶制品业民营企业个数为 10922个,从业人数为 245.1万人,较2014年降低9.2%呈微下降趋势[2]。
高分子行业朝着绿色环保、健康、新技术的应用方向发展。高分子行业由传统的生产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由传统的生产手工式、机械式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由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生产向低污染、低能耗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提高我国高分子行业技术研发水平,实现高端高分子材料国产化是必然趋势。
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与各领域技术的融合是高分子行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 2025 将 新材料产业列为其中的 10大重点领域之一,涉及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以及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材料以及功能化高分子材料[3]。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在十三五规划中将高分子材料列入重点发展领域。加快新装备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生产管理等与高分子行业的深度融合。继续开拓高分子材料在医药、航空、高铁、航天、军工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和融合发展。高分子行业转型升级对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首个关于高分子专业类的教学标准《高等职业学校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发布于 2012年。该标准的实施,为全国各专业点拟定高分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该标准的制定时间介于“十一五”末期与“十二五”初期间,部分内容和要求已滞后于“十三五”以来高分子行业对高分子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是迫切需要的。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标准为先,使用为要”深刻体现了教学标准对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专业教学标准为各专业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标尺”,为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也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保障。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有利于快速提升本专业整体人才培养水平。
《专业教学标准》是本专业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求,也为各专业点特色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全国开设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点共有 22个,是高分子类专业中开设专业点最多的专业,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同,不允许也做不到“齐步走”。因此,《专业教学标准》需要给予各专业点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各开办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区域产业特色等方面的因素,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和基础,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业特色,满足区域人才培养需求。
在《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修订过程中,《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46 号)文件中所提及的“四大原则”均得到了具体体现。
《专业教学标准》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更明确的人才培养规格:一是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二是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三是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详见标准正文“六、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基础物理、专业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学校要结合实际,将素质教育有关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在教育部颁布的新修(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5年)》[4]的基础上,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确定了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对应行业为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5],在认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6]中关于“橡胶制品生产人员(6-14-01) 塑料制品加工人员(6-14-02)主要职业等类别的最新职业标准、岗位规范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发现随着高分子行业技术转型升级,技术技能人才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岗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学标准》将岗位类别由原来的塑料挤出、塑料注塑、橡胶混炼、橡胶硫化等具体岗位提升为配方技术员、工艺技术员、生产管理技术员、质量检验技术员、营销与技术服务技术员,明确培养能够从事橡胶、塑料材料及制品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营销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教学标准》起草工作组共有 13名,包括了 7名院校专业教育教学专家、6名行业机构及企业专家。在《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对各实践性教学要求进行简要说明,规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强调实践性教学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促进学以致用。同时指出各专业点要结合实际,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社会责任等选修实践课程。
《专业教学标准》兼顾了专业的普适性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校的特殊性,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标准实施的可行性。《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各专业点在确保“高分子材料与配方”“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高分子物理”等通用专业核心课程一致性的基础上,又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学校情况的差异,为各学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留有充足的自由空间。另外,《专业教学标准》对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做了基本要求,这样能确保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九个方面: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质量保障。“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基本修业年限”是体现本专业的基本限定性要求,其他六个方面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层面。
高分子材料按照特性来分,包括橡胶、塑料、纤维三大类产品,以及涂料、胶粘剂等。从产业链整体分析,高分子行业涉及上游的高分子化工行业、中游的高分子加工行业以及下游高分子材料制品销售、回收利用。高分子材料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生产企业较多、分布广给职业面向确定带来困难。通过调研,发现高分子企业和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塑料制品及加工业、橡胶制品及加工业,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定位于“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的非金属材料类: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培养目标”规定了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知识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明确了培养能够从事橡胶、塑料材料及制品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营销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规格”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了专业人才不仅精技能、懂技术,还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素养。素质要求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进行了描述。知识要求从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做了规定。能力要求包括主要技术技能和通用能力,主要技术技能包括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能发现、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用能力包括持续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思考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课程设置”规定了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模块构成,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设置”仅对上述课程模块列举性、建议性地提出了一些主要课程,要求各专业点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灵活开设,对决定专业基本属性的“高分子材料与配方”“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改性” 6门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定了保底且刚性的标准,指出各专业点根据其高分子材料产业特点自行开设区域特色课程。
《专业教学标准》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学时安排”,规定了各专业点的教学总学时大约为2800学时,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比不少于 25%,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比不少于50%,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 6个月,在很大程度上给各专业点的特色专业建设留下了空间。
“教学基本条件”从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对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开设条件作出了规定。“师资队伍”要求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比例一般不高于 25∶1、双师素质教师占比不低于 60%,对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等各类教师的职称、专业相关教学和科研能力做了基本规定,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要求“每5年累计不少于 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教学设施”对各专业点从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基地、支持信息化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概括性的定性要求。“教学资源”规定了本专业教学的教材选用、图书文献配备、数字教学资源配置等要求。
“质量保障”要求学校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要求建立专业毕业生信息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学标准》回答了当前社会发展关切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方针政策精神。更具体指出了“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不仅“崇尚宪法、遵法守纪”,而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强调培养“工匠精神、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加了信息化教学、专业诊断与改进等内容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
《专业教学标准》紧跟行业企业现实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新时代的需要。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而且随着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做保障。因此,在标准中,新增了“高分子材料改性”核心课程,部分课程内容上新增了新材料、新装备、新加工技术等。针对新时代下,人们对环保、健康、安全的重视,新开设“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史”“绿色化学化工技术”“化工安全健康环境保护(HSE)”等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对行业企业绿色生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质量意识。
在专业职业岗位定位方面,原专业教学标准的职业岗位定位为:从事高分子材料生产的工艺运行与控制、设备维护、产品质量分析、高分子材料加工等岗位,参与高分子产品工艺改进及新产品的研制及推广工作。发展岗位:经过3~5年的努力,可以从事高分子材料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等基层管理工作。原专业教学标准的工作岗位群定位为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加工、高分子材料分析,设备维护等。原专业教学标准岗位群设置面过宽,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能力跨度过大,在 3年制职业教育时间内(实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时间一般总共只有 1.5年)完成学习难度大,专业能力也不精。新《专业教学标准》主要职业面向定位更加准确,定位于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从事“橡胶和塑料材料及制品的配方技术员、工艺技术员、生产管理技术员、质量检验技术员、营销与技术服务技术员”等岗位工作。在培养人才规格上较原教学标准更详细和明确。按照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要求,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梳理和规范化描述;在编制过程中,重点对共性、需要达到的人才规格进行了规范。
规范性是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特征,能够规范专业建设活动,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在调研行业企业和各院校的基础上,《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教学提出了必须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建设的最低质量标准。考虑到区域经济和各专业点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专业教学标准》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各专业点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留有足够拓展空间,鼓励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多样化特色发展。
在规范性方面,《专业教学标准》对于课程体系明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规范了核心课程。原则上确定设置6门核心课程,给出了专业基础课、拓展课设置的课程建议;对专业教学总学时数、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比、专业生师比等关键内容提出了统一的基准达标要求。这是对各专业点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专业建设的规范化,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在灵活性方面,《专业教学标准》采用了“不低于”“不高于”“不小于”“以上”等没有限制性词语的表述形式,允许各专业点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特长,打造专业品牌,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虽然规范统一了核心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但同时具有一定弹性,指出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区域经济情况,增设核心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也给出了建议,列举了相应部分课程,各院校也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进行选择或者设置特色课程,给各专业点予以更大灵活性。这样契合职业教育的区域属性,更有利于专业的特色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提出“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
《专业教学标准》是国家层面的专业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宏观性、保底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而不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身[7]。职业院校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因为各区域的高分子产业重点不相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人才规格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专业点的培养目标应通过所在区域高分子行业、企业、毕业生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典型工作内容、工作过程,明确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课程体系,制定具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就要求各专业点在贯彻落实专业教学标准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深化、提高和再造。
《专业教学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提出了基本要求,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全国各专业点办学特色不同,专业建设的短板不一,各专业点应对照标准审视本校专业建设所存在的短板,在全国统一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基本条件。
深化校际间的合作,加强交流,进一步推动“国家职业教育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国家层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广泛应用,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专业教学标准》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思路,各专业点需要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制订和完善具体质量目标、标准和制度,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共创、共治、共享”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目标链和标准链,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搭建以阶段改进和常态纠偏相结合的“8”字螺旋的质量改进为核心的质保体系架构[8],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建立自我诊改工作机制,形成目标清晰、标准完备、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的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