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苓
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1]。护理联盟的建立,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医疗联合体形式,推进区域分级诊疗工作,提升区域护理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绵阳市中心医院于2015年牵头成立川西北区域护理联盟,共有126家成员单位,其中市内103家,市外23家。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集聚现象较明显[2-6]。市内医疗机构护理资源丰富,市区周边及县级医疗机构护理资源相对匮乏,造成市内外护理服务水平差距日益扩大,护理服务需求增加与护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7]。作为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该院肩负着推进区域医疗机构同质化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因此,优化区域护理资源分布结构,促进区域护理事业健康发展亟不可待。
为构建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护理生态圈,经前期充分调研与实地考察,该院于2015年率先提出成立以“分享荐享共享”为宗旨的“川西北区域护理联盟”理念。联盟目的为围绕医改新常态下护理学科发展趋势,探索护理管理新方法,为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护理人员搭建相互学习、交流与共享的学术研究平台,提升护理专业水平与护理服务质量。联盟愿景为拓展护理工作新思路,创新护理服务新模式,延伸护理服务新路径,提升护理服务能力,促进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联盟是推进分级诊疗服务的重要载体[8]。以区域内4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为联盟核心单位,核心单位通过专业指导、对口帮扶、质量督导、护理会诊和护理查房等多途径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引导作用。根据126家联盟单位等级搭建三级网络体系[9],发挥联盟联合作用,分层指导、结对帮扶。联盟实施护理会诊规范化管理,使护理会诊专家化,搭建区域护理会诊平台,畅通联盟单位护理会诊绿色通道,发挥联盟单位专业优势,下沉优质护理资源,推进分级诊疗。
实现医疗同质化是促进我国分级诊疗落实的关键之一[10],实现护理同质化是联盟建设的目标。受条件限制,基层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培训力度薄弱,护理前沿信息接收较迟滞。为推进护理同质化发展,延伸护理服务内涵,联盟搭建了三个平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联盟桥梁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培训,先后举办四届川西北区域护理联盟管理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护理专家授课;搭建科研数据平台,开展社区护士、静疗护士等专科护士现状调研,收集护理敏感指标,进行大数据分析;搭建质量控制平台,联盟核心单位护理专家共同制定《27项基础护理操作标准》供联盟单位参考,定期开展护理质量督导,促进区域护理质量同质化。
联盟单位鼓励基层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为提升基层护士急危重症病情处置能力,联盟建设麻醉、静疗、腔镜、伤口造口、助产、急危重症和儿科等专科护士实践培训基地。联盟举办护士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拓展培训思路,开展各类护理技能与学术比赛,促进护理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开展护理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联盟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加快了区域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了基层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与护理服务内涵。
在持续建设川西北区域护理联盟的同时发展联盟分支,成立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联盟。通过开展区域内静脉治疗基线调查、专题教育培训、案例讨论与参观学习等活动促进区域内学术交流,实现病例共享、资源共享和数据共享,从而发挥各医疗机构静脉治疗专科优势,共同促进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发展。
通过多元化培训,优质护理资源在联盟内纵向流通,基层护理人员护理能力逐步提高,护理内涵得以丰富。
护理联盟的建立,促进了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通过开展专业帮扶和护理会诊等工作,切实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能力,推进了区域分级诊疗工作。
促进护理工作重心下移和护理资源下沉及优化护理资源分布结构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川西北区域优质护理资源短缺地区的护理服务水平,提升了区域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有序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联盟建设的强有力支撑[11]。联盟应在《章程》《管理办法》基础上梳理联盟架构,完善职责分工,建立核心单位与专家考评机制,运用质量管理工具不断完善联盟内部管理机制,促进川西北区域护理联盟可持续发展。
护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能力[12]。强化联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将学术会议、护理会诊、病例讨论、进修学习与在线指导等功能集于一体,加强教学、管理、质控等多部门间协作,从而进一步加强联盟成员单位紧密合作。
联盟已开展的工作成效显著,但区域内仍有医疗机构未加入联盟。对此,联盟应加强活动开展规模,将联盟影响力辐射至区域各医疗机构,促进区域所有医疗机构协同合作,实现护理同质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川西北区域整体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