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昕 天津医科大学
三晋大地孕育了华夏文明,也滋养培育出明清时期富甲天下的庞大的晋商帝国,晚清以降,国力凋敝,西学东渐,随着国人走出去带回实业兴国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在古老的三晋这片土地上迅速繁衍发展起工业的萌芽,山西某纺织厂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在一帮有实力有抱负的资本家手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壮大起来,成为华北地区综合产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家纺织工业企业;而山西经纬公司同样坐落于山西晋中盆地,前身是上海纺织机械系统,新中国成立以后迁往山西晋中建厂,建成以后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沪晋交融文化特色的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位的纺机生产大厂。近半个世纪以来所生产的细纱机设备在国内外皆享有盛誉,行销世界各地。
而这两个工厂不仅在其纺织领域内有重大影响,同样对晋中地区的地区文化与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其两厂在发展与生产过程中所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产业在工厂改制后依然对当地的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晋中市的两个纺织厂带动当地纺织产业链衍生出诸多的民营纺织新兴企业,被原中国纺织部授予中国纺机名城的称号。不光是在工业产业方面,它还催生了以企业为中心辐射的当地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工业文化、医疗教育、三产服务等全方业态。
近些年关于山西省纺织领域的论文成果并不多见,其中对于地区的研究多集中在两个纺织厂及其改制转型问题的探讨方面。包括对近现代山西及晋中的一定时期下地区的工业发展亦有所涉及,但对其社会影响及对人民的生活产生的深刻意义并没有过多的研究与探讨。但这部分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于所有地区性产业中的重要内容。
山西坐拥两山一河(太行山、吕梁山、汾河母亲河)地理环境极具特色,自然资源丰富,富饶的晋南大地生产粮食和优质的产业用棉花,为纺织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原料基础,民间原始的手工纺织业历史悠久且流传广泛,晋南的手工棉布、潞州的丝绸名扬天下。但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内耗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肆侵略,山西纺织工业渐趋没落。几经波折,在近现代实业兴国的浪潮里,以山西的一些纺织厂为代表的制造业蓬勃兴起,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不幸的是,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后不久就把某厂纺织据为己有,用以生产其军用被服产品。在此期间,他们不注重设备的正常保养与良性运作,竭泽而渔,给企业设备带来重大损坏。山西纺织工业由此陷入低谷。直至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纺织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设备技术管理水平还是产品的产、质量均发生了较大的提升和飞跃,在计划经济期间山西省纺织企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困难和新问题。山西纺织企业生产所用资金大都靠银行贷款,投资不足,自由流动资金很少,劳动力缺乏,这些都阻碍着山西纺织工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大量的纺织企业破产、倒闭。
某纺织厂创建于1919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字号企业,据某纺织厂厂史记载,该厂1919年由徐一清(阎锡山的叔丈人)等筹建,1920年开始动工,1924年正式投产。破产前的某纺织厂是中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鼎盛时期下设第一分厂、第二分厂、地毯厂、织布厂、印染厂五大分厂,以及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医院、报社、电视台等机构部门,彭真曾亲自为该厂厂训题词,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企业。该厂在九十年代初企业鼎盛时期拥有纱锭十余万枚,气流纺一千四百余头,有梭织机877台,喷气织机165台,引进日本丰田、村田,意大利萨维奥,瑞士立达等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织布设备以及精良的德国针刺地毯生产线、土工布生产线和印染线等。
上世纪的80年代是我国纺织工业最兴盛的年代,那时从计划经济刚刚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刚刚在对原有的国有工厂进行改革。刚好那个时候纺织品的国际市场走势向好,当时某纺织厂的一个生产车间一年的棉纱的生产量就有一万一千多吨,百分之四十左右都出口到港澳地区和国外,百分之六十左右用来满足国内下游工厂的原料需要。
80年代中叶纺织工业出现了一个高潮,晋华纺织厂的棉纱供不应求,国外的需求量很大。那时工厂没有外贸自主权,要通过第三方外贸企业来转手,像某纺织厂这样的大型企业的产出主要通过我国设在香港的华润公司把产品转到国外去。
某纺织厂的老厂长在采访中曾说有好几次华润公司把订单合同传真传回来后外商在合同上明确的写着这批棉纱必须是山西纺织纺织厂的棉纱。那时某纺织厂40支纯棉纱是国优产品,32织的纯棉纱是山西省的省优产品,供不应求,所以纺织厂必须千方百计去提高产量。除了常年采用四班三运转,人休机不停的工作模式外,还需要通过技术改造革新提高单位产量,那时厂内一年可以增产一千多吨来满足出口的需要。那个时候纺织工业是国家的大产业,也是创汇的大户,给国家所创造的外汇所占比重是很大的。
好景不长,很快,由于80年代纺织工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民营的纺织企业爆发的增长,很快我国纺织能力就提高了2到3倍,达到了六七千万锭,到90年代初的时候我国的纺织已经是严重供大于求。
这样一些国有的老企业由于除生产外承担的社会功能是很多的,当时某纺织厂有一万多人,加上退休的有一万三千多人,但是在生产一线的只有五千多工人,而四五个学校、医院、托儿所、职工食堂甚至澡堂、理发等等服务内容用人众多,企业用人多,企业负担重,和一些新兴发展起来的私营小纺织企业比起来,成本就要高很多;再加上沿海地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还有我国的产棉区,如新疆、山东这些主要的产棉区大力的发展纺织工业,山西原有的纺织工业的优势逐渐消退。
此外,从新疆将棉花运到山西的运费是十分高昂的,而且棉花的购置同样不易,那时公路还不发达,只有单轨火车,这样导致买到以后棉花的运输也很困难,这样的话工厂原料供应不足,成品由于高成本和私营企业的价格又竞争激烈,国有企业逐渐就陷入了困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部分企业已经难以为继。所以这个工厂到21世纪初期,像某厂是2009年宣告了破产。
而山西经纬纺机公司位列世界500强,公司以纺织机械为主业,兼营金融地产信托业务。发展鼎盛时期下设学校,医院,商店等,设施齐全。经纬纺机作为高科技棉纺织全流程成套设备供应商,产品内容包括棉纺织造机械(细纱机、精梳机、气流纺纱机等)、纺机专件、捻线机械、经编机械、印染机械等系列设备。
经纬纺机最早于1951年在山西榆次开始筹建,1954年建成,占地4100多亩,建成后成为我国集产学研为一体,生产规模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基地。由此山西榆次市也被纺织部命名为中国纺机名城,经纬机械(集团)山西纺织配件器材厂于1966年在某纺织厂器材车间基础上建成,上海技术人员与原某纺织厂部分工人及管理层在此任职。
1995年8月,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6年,经纬纺机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1999年,经纬纺机实施大规模资产重组,吸纳了郑州纺机、青岛纺机、沈阳纺机和天津纺机等四家纺纱机械制造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棉纺成套设备制造企业。2000年,经纬纺机在北京设立总部,成立北京技术研发中心。2002年,经纬纺机重组常德纺机经编机械、摇架,宜昌纺机捻线机械,无锡纺织科技试验中心。2003年,经纬纺机注册地从太原迁往北京。2005年,经纬纺机重组无锡纺机公司。2008年,经纬纺机推出粗细络联和配套系统,开启了中国纺机全流程机电气一体自动化、智能化时代。2010年,经纬纺机重组湖北新楚风汽车业务、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金融业务,向非纺机领域拓展。按照主辅分离政策完成整体改制,公司国有股权全部退出,成立经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的主导产品在中国纺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五成以上,产品行销大江南北,并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纺织及纺机业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际纺机制造业有着重要的话语权,为我国纺织业走出国门,扩大国际影响力作出突出贡献。
在某纺织厂破产改制时,山西的十五个棉纺企业都分散在一些县城,有的甚至都不在县城,就在乡镇之中。这样的话转业到第三产业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山西的纺织工业包括原晋华纺织厂整体的转产并没有什么好的出路,大部分都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现在仍存在并活跃于晋中地区的只有某纺织厂及经纬纺机原先所办的小学、中学、医院、幼儿园等等这些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社会设施由政府接管,现在它们仍冠名以“经纬”等这一名号,像某小学、某中学、某医院等还在继续为社会服务。
前身为山西某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的中学,现在仍在为这片沃土上的青少年孩子们提供者优质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是国家级“传统体育项目课余训练试点学校”,其篮球队誉满三晋,除在山西省内篮球比赛中获得过诸多荣誉外,也为中国篮球队、国家橄榄球队、八一女篮、北京体育大学等国家体育大学校园先后输送了数百名优秀的体育人才。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居民对某纺织厂仍怀着深厚的记忆与印象。在这座城市中,过半数的人家中都至少有一位甚至更多老人曾在这两所工厂之一工作,在纺机前,在工台前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而他们的子女亦在这些为他们而创设的学校接受教育,在医院中治愈病痛。直到如今,原某纺织厂旧址已成为当地著名的工业文化遗址存在,晋华二纺业已将原场地转型改为开发房地产行业。那里仍有许多原某纺织厂的职工在继续守望着这片土地。
这些老企业对国民经济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时代在前进,靠密集劳动力,主要靠人工来操作,生产效率很低,它只能满足当时我们国家社会最低的人民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原来的老企业老技术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它们被新兴产业所替代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方面这些企业为我们生活和当地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与留下的影响都是深刻而厚重的,另一方面现在新兴企业给人民带来的新的生活的变化,这些同样都是要由它们来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