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霞,金宇婷
(1.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东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影响力巨大,而情感尤为重要。皮亚杰(Jean Piaget)说过,“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所谓数学情感,是指在人类数学活动中,需要的主体与对他有意义的客体,是否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在这里,客体既可以是数学活动、数学知识,也可以是作为特定对象的人;主体则是指参与有一定目的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处于主体地位的人[2]。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小学生正确学习观的有效途径,而数学情感的传递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乐学”精神。
用道德原则去感知各种数学现实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都属于数学道德感的范畴。在数学活动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学生产生缜密的思维逻辑以及对问题思考的独立性都是道德原则的长期沉淀。其中道德感有真诚,勇敢,坚强等等,这些道德感深刻地诠释了数学学习的真谛与内涵。例如,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马马虎虎,模棱两可,导致学习不扎实,知识掌握不牢固,在做题时会感觉到数学题目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学习数学困难的现象。所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数学学科本身以及自己学习数学的历程,这样才能成为“数学学优生”。
不同的数学内容表现出不同的美感内涵,其中数学美感包括真实、简洁以及和谐对称等。在数学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数学美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几何图形问题时,注重的是图形的立体性以及美感,在学习对称轴时强调的是和谐,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数学美感的沉淀对数学的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数学实践感是指对数学活动全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情绪反应。实践感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如果学生对解决客观问题产生兴趣,这种积极的情绪反应会有利于对数学的学习。数学实践感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产生数学实践的情感,才会真正地在数学课堂上学会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知识的丰富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多样性,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课堂上学习前后左右方向时,可以让小学生在讲台前进行演示,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培养数学兴趣。
罗杰斯(C.R.Rogers)认为:所谓创造性,本质上是一种情绪的,情感的过程[3]。在数学的学习中,思维的创造是基于情感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的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情感与思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例如,数学的解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小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创造性的思维就会逐渐增强。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对问题解决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用情感激活创造,用创造激励情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数学理智感是指在获得关于现实的数学知识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学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过程之中所产生的情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数学理智感的前提是先获得数学知识,然后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依赖于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以后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大街小巷,在生活中处处都是知识。同时数学理智感还包括对复杂的以及尚未认识到的内容的求知欲。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会对乘除法产生极大的求知欲。小学生产生此种求知欲的前提是要对加减法的完全掌握以及对复杂的乘除法的尚未完全认识。数学理智感还包括在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对于取得“发现”新知识的愉悦感。
以上五种数学情感的分类,都是基于学生而言。每一种数学情感都离不开学生、教师、学科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如何正确发挥这五种数学情感,让小学生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就需要小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教师的“引导”情感、学科本身具有的情感色彩以及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传递。只有将这几种情感不断地融合,小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教育最重视的就是爱的教育,用“爱”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爱中快乐地学习,体会到学习的“真爱”。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一定会时刻观察每一位同学的表情,如果学生在听课时走神,亦或是对于某些数学知识感到茫然时,教师这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批评与指责,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爱的引导”。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手势,亦或是带领大家再重新把知识复习一遍,这些都是爱的引导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爱”的引导下,他们一定会爱屋及乌,爱老师,爱学习。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也许一提及数学这门学科,数学知识匮乏的人会认为数学这门学科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其实不然,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都有数学知识的存在,它的魅力展现在各个领域,如计算机、银行、会计、科研等许多方面都存在数学的魅力。某门学科之所以能产生优秀的学生甚至是顶尖的人才,前提是这个学生亦或是人才首先被这门学科所吸引,被吸引以后才有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才会爱上这门学科,学生才会在被学科“吸引”的同时去提升数学的美感以及数学的创造感。例如,从学科教材的角度出发,用图文并茂的学科教材去吸引小学生的学习目光,产生情感魅力。
“没有情感的课堂,不会是成功的课堂。”[4]在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会合作等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每一个个体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学会让小学生融入课堂,提升课堂氛围,点燃课堂激情,提升每一位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数学的学习中,每一位小学生发展的阶段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时教师可以选择合作的课堂学习,培养小学生合作的激情,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形状时,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可以让每一位同学认真去思考在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以上的特点,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比赛,同时可以配合奖励惩罚等等。这样,每一位同学都会融入到这种比赛的气氛中,学习的热情会有大大的提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必能形成更有魅力的数学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小学生的数学道德感以及数学理智感更加的深刻。
道德感中的“乐学”要求具有“学习的道德”和“道德地学习”意识[5]。小学生能够在学校以及家庭中快乐地学习,首先就是要具有“学习的道德”意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理念,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尤为重要。其次需要小学生充满道德感地学习,其中道德感包括真诚、勇敢、坚强等优秀品质。例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惑的数学问题无法解决时,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焦虑情绪的产生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学生用“坚强”的道德感去解决问题,从而快乐地学习。
基于美感视野下的“乐学”,包括学科自身的“美”和学生思维的美感。数学学科自身就存在魅力的美,每一条直线勾勒出神奇的几何图形、每一个旋转体的立体感、每一道应用题的思辨性等等,都是学科美的体现。小学生想在美感中培养自身的乐学精神,就需要在学科中有“思维的美感”。几何的对称性、旋转体的角度、问题的思辨程度等等,都会进一步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美感,进而让小学生用思维去探索数学的乐趣。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轴对称时,不同的旋转角度会让学生发现图形不同角度的美,在这种思维的美感下,数学的乐趣就会油然而生。
数学实践感中“乐学”的培养前提是兴趣的形成。只有小学生形成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体会数学知识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知识的情境性,小学生才会带着更浓厚的兴趣去探究问题的多样性,并且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当然,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数学实践感的培养,随着学生不断地成长以及思维的不断发展,对知识的实践性也会增长。随着小学生的不断探索,实践感中的“乐学”才会不断地提升,从而更加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快乐学习。例如,在学习各种图形时,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纸剪裁成相对应的形状,那么同学们对形状会把握得更好。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提升数学的情趣。
创造感中的“乐学”精神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小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相互作用,在情感中发展思维。只有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学科本身产生情感,才会进一步在数学的学习中发挥思维的作用。同时在学习数学中需要不断地积极思考,不断提问,在不断创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思维提升的过程中情感也在不断地提升。例如,小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通过每一步运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慢慢地对于方程的形式可以进行变化,不断地变换出新的方程,解决不同的问题。两者不断的相互作用,小学生才会在数学创造感中不断形成“乐学”精神。
理智感中的“乐学”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培养。首先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于已经解决问题的喜悦感以及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提出的异议。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探索和思考,属于高级心理活动[6]。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产生对知识“发现”的愉悦感,进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对尚未发现的知识以及尚未解决问题的渴求感,这样会不断进行数学知识的充实,不断地在数学学科中进行探索,从而在理智中“乐学”。例如,小学生在解决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最终在这道题解决时小学生的喜悦感会油然而生,这就是学习中的“乐”,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探索。
小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数学学科的最大魅力在于思维的发展与延续,为了让小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感与乐趣感,同时撇去厌倦感与焦虑感,教师要用小学生最喜爱也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情感之间的互相传递进行教学。每一种数学情感独立存在,也互相依存,教师把情感带入课堂,把情感传递给小学生,小学生在课堂中体会数学情感的升华,才会“乐学”。每一种数学情感的传递,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