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路径研究

2020-01-19 11:14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巴州宜居生态

景 丽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党校,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解决好“三农”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现实需要。

一、巴州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主要成就和优势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巴州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州”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首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加强

首先在制度建设上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巴州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监管和环保准入制度,先后实施了《自治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与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自治州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自治州国有农用地管理办法(试行)》、《自治州实施井电双控取用地下水管理办法(试行)》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严惩重罚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政策保障。其次在依法治理上,综合整治成果明显。巴州严格按照《农业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开荒,深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第三,在资源保护上,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以塔里木河流域、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环境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整治为重点,连续实施生态输水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2017年台特玛湖水面面积达511平方公里,为历史最高水平。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封沙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高效节水等重点工程,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2017年底,全州森林总面积1608.49万亩,森林覆盖率2.27%,较2012年增长0.3%。

(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关键方式——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全面推动

一是巴州按照“一产上水平”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全面实施稳粮调棉优果兴牧战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三是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和节水、节肥、节地、节药等一批实用技术,加强农田地膜管理,创建小麦、玉米、棉花、工业辣椒、工业番茄、设施农业等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能力持续增强,生态高效特色新型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农业用水量为43.13亿立方米,比目标值用水量减少11.9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89,比目标值增加0.002。

(三)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强烈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温饱”向更加注重“环保”、由“生存”向更加追求“生活”和“生态”方面转变。农业农村环境、“舌尖上的安全”已成为民生之忧,天蓝、地绿、水净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从内部环境看,随着一二三产在农村融合发展和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的生态获得感大幅提升,农民已深切感受到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必须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巴州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分析巴州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与农业生产较发达地区相比,巴州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的土地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农村的地区环境保护管理粗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乡村一家一户的家庭式企业,如薄膜加工厂、水果仓储库、小规模畜禽养殖业,这些企业建设分散、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废弃物、排放物随意堆砌直排,污染危害非常突出。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巴州生态建设的短板。从近几年农业受灾情况看,倒春寒、大风等恶劣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巨大,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二)水资源的制约问题仍然突出

巴州虽然长期坚持减少农业用水、保证工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但问题依然是水利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水资源保护恢复度跟不上河流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草原三化防治需要等,个别重大水利工程的进展迟缓,地下水超采的综合治理滞后,水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用水比重较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任务依然艰巨。

(三)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

巴州农村大部分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含量流失,而且沉积土壤中或渗入地下水,或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土壤、空气、水源污染,构成生物安全威胁,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同时,农村大量使用地膜、棚膜,但是没有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

(四)乡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较低

大部分农村缺乏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生活、生产废弃物自行处理、随意排放污水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居民点呈现“一阵风刮过,院中旱厕臭气扑面、村中垃圾满天飞舞、路边杂物横冲直撞”的景象,这些滞后的生活方式,直接威胁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严重污染了农村空气、水源、耕地。

三、巴州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路径思考

(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巴州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底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把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多规合一,统筹兼顾,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发展潜力,分类指导、长短结合制定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发展战略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形成各具优势的生态宜居乡村发展格局。

(二)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巴州把农村作为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区域,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

1、统筹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巴州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在集中连片的重点区域实现生态建设效益最大化。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面清查严查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和非法开荒行为,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向农村排放,以确保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促进环塔里木盆地周边及焉耆盆地周边绿洲外围和绿色走廊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

2、强化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防治

巴州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有序推进自治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详查土壤污染状况,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产业模式生态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绿色防控技术,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提升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科学编制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划定畜禽禁养区,坚持以地定畜,促使种养业在布局上相互协调,鼓励作物秸秆和粪肥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设备,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清洁生产项目,逐年提高废旧地膜回收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3、强化农村生活环境污染防治

以厕所革命为抓手,全面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以不污染公共水体为基本要求,本着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的原则,以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为试点,大力推广卫生厕所,加快补齐农民生活品质的短板。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把城乡结合部、近郊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纳入城市处理管网,在距离城区较远的居民点,统一规划建设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三)持续加大以水为重点的生态资源保护力度

1、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

坚持依法治水,落实“一个方针、三个目标、六项任务”,在水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均实施湖长制,对于水域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根据自然属性跨行政区域情况,深入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纳入湖长制实施范围,切实把巴州的河流湖泊治理好、保护好、管理好,实现河湖长治久清。加快推进博斯腾湖、塔里木河、巴音布鲁克草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继续实施生态输水工程,加强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农村生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高质量地实施水利工程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快建设重点水利工程和田间渠系配套“五小水利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农业高效节水提质增效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严格认真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在保障农村30年承包地用水的前提下,落实退地减水任务,积极推进井电双控,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健全生态用水制度。

3、稳步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以各县选择综合改革试验田,总结经验,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逐步完成巴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降低农业用水在用水总量中的比例,完善与农村土地产权性质相配套的定价机制,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且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水价综合机制,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

(四)加快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进程

巴州应突出抓好产业带动,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巴州按照“打造丝绸之路南疆旅游线上重要的国际知名旅游地和集散地”的目标,围绕“新文化、新旅游、新视野、新巴州”的思路,依托精品景区、旅游热线、重点旅游集散和服务节点,加快发展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美丽乡村、特色文化旅游村镇。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开发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旅游产品,构建乡村旅游线路。围绕田园风光、林果基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乡愁记忆等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农家采摘、牧场体验、乡村休闲、民俗技艺、田园景观、养生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加快高品质田园综合体建设,增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辐射能力,加快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把城市水、电、气、通讯、交通、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为重点,推动电气化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互通互联管廊网格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系统解决宽带网络接入速度、覆盖范围、应用普及。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农村水源环境保护,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和运行管护体系,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工程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五)多渠道引导农民,全方位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一是政策引导。积极探索生态保护的新模式,探索建立稳定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采取“生态+产业”促民增收、“生态+政策补贴”保障民生等措施,全面落实生态补偿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奖补政策,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结合精准脱贫攻坚,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引导贫困群众有序参与生态治理、生态资源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助力脱贫攻坚。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巴州,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二是活动引导。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总结前期建设经验,对已创建成功的,要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常态化管理、巩固深化成果;对未创建的,要严格规划建设、挖掘特色要素、突出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品牌,高起点地加快绿化、净化、美化,让群众在创建中得实惠,充分发挥群众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主体作用。

三是舆论引导。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公众举报平台和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公开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保护热点难点问题及解决情况,鼓励公众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典型经验,结合科技、文化、卫生等下乡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各族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和监督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努力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巴州宜居生态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生态养生”娱晚年
巴州红枣产业发展中科技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新疆巴州地区建立胸痛中心对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分析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新疆巴州: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