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科类专业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探究

2020-01-19 10:36:21成传雄
河北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科类文科理念

成传雄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一、信息化与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

2016 年6 月7 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了到2020 年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八大任务,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观念的四个转型,即“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1]2018 年 4 月 13 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提出了“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倡导“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2]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的一种不同类型,除了在上述文件中加以明确,还出现了专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性文件,如2017年9月5日,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全面落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详细部署,与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遥相呼应。[3]

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信息化,首先要从文科专业谈起。按照目前的学科分类,并无文科专业这一提法,对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也并无文科类专业这一类别。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习惯将从事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简称文科。[4]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作为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淡化其学科属性,专业教育的重心不一,但其在学科分类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并无二至,文科类专业与理工类等其他类别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可谓并驾齐驱,不分轩轾。因此,要实践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信息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信息化,则是一个需要仔细思量的命题,既要顾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也要顺应文科类专业的现实要求。

二、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红衣主教”纽曼笔下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闲逸的智情”,高等学校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5]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融合越来越密切,社会服务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美国历史上出现的“赠地学院”就是很好的例证,随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在大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战后,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欧洲得到了长足发展,支撑起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兴起与繁荣。

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在于其就业导向,要理清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特点,就必须分析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文科专业的形成及其特色受制于地域文化、地方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的文科专业教育,这与理工科教育有所不同。理工科专业教育,无论其地域文化背景如何,其所传递的专业技能都具有统一性与普适性的特点,而文科专业所传递的专业技能带有明显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制造,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统一的标准,偏离这一标准就无法生存,而某一人事评价制度的确立,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可能非常巨大。[6]

文科类专业的上述特点,传导到高职教育领域,就形成了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特点。首先,高职文科类专业的特点,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所有专业特点的共性,即就业导向。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一贯要求,高职文科专业教育必须有相应的目标岗位(群)与之相对应,其目的是培养胜任目标岗位(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岗位(群)的要求则可以分解为具体能力的培养,即包含通用能力,也包括专业能力。高职文科类专业以培养符合专业目标岗位能力为己任,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次,高职文科专业教育也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类别的特点。文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满足相应的能力要求,还致力于培养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后者所占的比重甚至超过前者,这是高职理工类专业无法比拟的。同时,文科类专业在不同地区所要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样,其专业教育受地域影响较大,专业能力培养无法做到统一与同一,高职文科专业教育的地域特征更加明显。另外,文科专业对应的目标岗位更加多元,高职文科类专业的目标岗位——服务类岗位的流动性更强,因此在专业教育上,除了要提炼出基本的目标岗位能力,还要注重特色文科教育的形成,更加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服务行业的岗位替代性较强,特别在经济转型期内,传统服务行业已形成“一日千里”之势,这要求学校教育要主动适应这些外部变化,在高职文科类专业的自身发展上,要有从“后发外生型”向“先发内生型”转变的敏感嗅觉。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信息化的本质谈起。教育信息化应该包括教育理念的信息化、教育过程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的信息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7]信息化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优化教育过程,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改变教育与学习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公平。

高职文科专业教育为何需要信息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说明。第一,从高职文科类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应相对较慢,所以相较于其他学科,比较封闭与落后。[8]这一现状反映在教育教学层面上,表现为传统教学理念依然占据重要位置,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封闭,教学环境落后等。第二,从高职其他类别专业发现的现状进行比较来看,高职理工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培养模式中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大力开发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大力发展与真实工作场景高度耦合的教育教学环境等等。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显得相对落后。

信息化教育如何破解上述难题?首先,信息化最直观的作用,就是通过改变知识的获取途径与方式,来改变这一学科固有的形态。[9]文科类专业由于知识结构相对固化,已然无法完全适应现代服务产业的要求,而信息化则可以改变文科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通过内外两个途径,即对内挖掘专业发展的潜力,丰富专业内涵,对外促进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升文科专业服务现代服务产业的能力。其次,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实现了专业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得以贯彻,这为高职文科类专业引入先进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比较普遍的教育模式,都渗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而信息化教育为其提供了理念上、技术上的支撑。另外,信息化教育发挥其技术上的优势,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标准化建设,规范高职文科专业的专业建设,促进高职文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界融合,可以有效促进高职文科类专业的自身发展。[10]

四、混合教学理念:实现高职文科类专业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课程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内涵,融合了信息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途经。目前,混合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各个专业类别,都进行了大量尝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高职文科类专业中推进混合教学改革,必须顺应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特点,在推进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坚守一个“理念”

混合教学改革是对教育理念的改革,混合教学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反思后寻找的“出路”。那么,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存在哪些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理念的传统教育理念?由于文科类专业知识相对封闭的特点,所以“教师中心”主义在教学中依然大量存在。对于高职文科类专业而言,却必须应对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全方位需求,不仅需要传播传统的知识技能以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还要培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高职文科类专业教学中,教学理念的改变是第一位的。因此,在高职文科类专业的混合教学实践中,突出教学理念的转变,即“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最重要的是重塑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要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学生则要从学习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究者。对于高职文科类专业而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一是改变知识的流动方向。文科类知识固然有其相对固化的一面,但可以通过知识的双向呈现来有所改变,即学生作为知识的展示者,教师只是作为评价者来促进学习。知识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的转变,除了改善学习方式,提升学校效果,更重要的是促进知识创新,进而推动专业自身的发展。二是改善知识呈现的环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最精辟的论断。因此,职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受教育者获得就业的能力。学生在学校获得了各种技能,但这种能力是否是就业所必须?有的人主张通过社会来检验,但对学生来讲,所付出的成本太大。如果教育失败,最终还是要让受教育者承担最直接的后果。因此,如何让学生获取真正的就业能力?文科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的做法并不一致。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来实现,但文科类专业的岗位相对分散,无法从教学层面实行有效而统一的管理。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只能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而改善教学环境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构建与工作环境高度耦合的课程和实训环节,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下开展学习,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有效地实现典型工作任务与场景的任意切换,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关键能力,提升就业技能。三是构建开放的知识呈现平台。如在学习平台的建设上,要选择友好型的课程学习界面与资源,特别是在资源建设方面,要破除文科专业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重复识记的特点,多提供一些发散性、开放性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此环境下主动探究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此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改变,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

(二)守好两个“边界”

混合教学是两种教学模式的混合,混合教学模式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因此,对高职文科类专业而言,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传统教学模式,哪些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要掌握这个度,首先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如此长的生命力,是因为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不会消失。那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何在?传统教学模式因为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所以适合相对封闭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文科类专业教育注重传统教学的原因。而在线上学习方面,高职文科类专业需要关注的是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知识能力的新要求,这种学习的内容往往是不确定的,评价的标准也是不可量化的,因此适合线上开展讨论式的自主学习。推动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混合教学改革,按教学内容划分,可以将基础类、通用类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模式,而将特色教学部分则主要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综合教学模式的运用也十分重要。高职文科类专业的混合教学改革,一定要顺应自身专业的特点,把握好传统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度,不能偏废,要依据专业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三)促进专业发展

文科专业教育之所以相对落后,除了自身专业发展不足,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偏弱。因此,要实现高职文科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前提是革新传统文科专业,使其符合国家经济转型期现代新型服务业的发展要求。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传统文科专业呈现出来的分散、单薄的状态,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科之间的融合逐渐加强,大文科、文科工科化等趋势逐渐明朗,交叉复合型专业逐渐诞生。混合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将现代服务业对高职文科类人才的要求,尽快尽早地被吸纳到教育教学的过程,进而推动专业知识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最终促进新专业的开发,促进高职文科专业的发展。因此,高职文科类专业混合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学内容的革新等,最后促进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要求的新型专业。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重要的教育政策,是顺应社会经济变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推进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信息化,也要结合高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并要满足新型社会经济行业对教育的要求。在推进高职文科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中,不能将混合教学只单纯的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要深挖教学理念的转变,守好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边界,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专业建设与发展,更好地为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文科类文科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孙文科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