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刚威
(澳门城市大学 心理分析研究院,澳门 999078)
近些年来,在我国大学校园内出现不少的悲剧惨案。[1]因此,大学的教学目的与意义,不应该只专注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性。同时,要及早指导他们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他人友善的交往,维持良好的心态,使得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聚光灯效应理论,又可称作焦点效应。1999年,美国心理学家汤姆·季洛维奇和肯尼斯·萨维斯基提出,并通过心理实验,印证了这种奇特的心理现象。聚光灯效应影响着个体的情绪,误以为自己备受外界注视。
1.聚光灯效应实验
聚光灯效应实验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要求实验的受试者,参与一场很简单的活动,但是必须要换上一套印有某位明星头像的短袖圆领衫,而且该打扮明显与活动毫不相干,甚至是会让人感到搞笑。许多受试者不情愿地穿上这奇怪的衣服,分别逐一走进会场参与该项活动。当活动结束后,立即访问那些受试者,在场内有多少人会察觉到,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有一半左右的人会注意,其原因是这短袖圆领衫实在太过时,自然成为人群当中的异类。然而,访问场内其他人士是否有注意到受访者的独特衣服,却只有25%的人注意到,相比个人的估计少了一半。如同Gilovich等学者[2]的看法,人们往往会高估了外界对自身的关注程度,认为别人会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并加以嘲讽,但从事实而言,外界根本没有投放太多的目光到个体身上。
2.聚光灯效应的影响
从上述的实验可以看出,聚光灯效应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心里,它会导致个体很在意外界的目光,害怕在别人的眼中留下负面的印象。与事实截然不同的是,在外界人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未有那么高的关注度和引人注意,甚至是把该事情当作短暂的笑话,迅速地便遗忘了。如果人们过度高估了自己的存在,容易导致自身思想与精神上的困扰,对事物和人都不敢于大胆地交往,害怕遭受他人冷嘲热讽,使自己处于尴尬。
大学阶段的新生,要面临着大学校园环境与生活上的难题,尤其是认识新朋友,以及全新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要彻底脱离父母的家庭环境,与其他同学共同居住和学习知识,独自掌管生活费。在新环境下,大学生要迅速提高学习生活与社交能力,才能够在校园里独挡一面,建立起个人的社交网络。
1.与室友的关系
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感。大学生的人际网络,首先要面对的是室友问题,尤其是从未与他人共宿的学生,渐渐地会表现出个人最真实的一面,把性格中的优缺点都暴露出来。根据杨雪花学者[3]的研究报告,关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可以采用宿舍人际关系问卷作调查工具,从数据结果(4.11±0.76)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存在宿舍人际难题。如果个体在应对宿舍冲突时,不能用更理智和成熟的方式去解决,则容易造成彼此对事件负面影响的体验,加深个体心理上的不适感,使其失去与他人建立良好友谊关系的机会,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家庭环境等因素,容易出现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并且不懂得如何合理解决。
2.与同学的关系
大学生与班级同学的交往关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虽然其冲突性大多数没有宿舍关系那么紧张,但是不容小觑。张璐瑶等学者[4]的研究指出,某市在校大学生人群中,人际关系困扰居然高达47.8%,其中程度为重度困扰的16.3%。可见,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是存在问题的,这样会影响他们的人际能力,使其无法顺利地结识更多的知心好友。这归因于他们未能适应大学生活环境,仍运用中学时期的交友方法,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人际关系。
3.与学长的关系
由于大学校园内社团众多,不论是正式的本科学生会,还是相对轻松的社团活动组织,接触到不同年级的学长学姐,因此大学生要妥善地处理与高年级同学的人际关系。通过学长辅导制度协助大学新生,有利于对其进行管理和学习指导。学长把个人所累积的经验传授至学弟学妹,给他们作出榜样;另一方面,学长还可以在未来职业方向上给予意见,对宿舍交往关系也能给予帮助,更可以在心灵方面作为倾诉对象。
4.与老师的关系
大学生与辅导员、导师、教授等教职人员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故此,如何与老师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须要学习的。许多研究报告均表明,[5]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存在困扰的,如果与导师的人际关系也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个体内心负面情绪的产生。潘彬等学者[6]提出引入生活导师制度。通过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问卷作调查工具,从收集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样本整体适应性方面,平均得分为3.51,而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方面为3.56。某专业学生受到生活导师制度帮助后,他们的整体适应性得分为3.81±0.58,人际关系适应性得分为3.85±0.70,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对比后,他们的适应能力有明显提高。生活导师制度能有效地协助大学生,让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帮助,顺利融入大学文化圈。另外,邵忠银学者[7]的研究认为,要专注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让他们懂得以诚待人,以信悦人。
由于人们心理普遍存在聚光灯效应,它会影响大学生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
1.个人的穿着打扮
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学对于学生的穿着打扮,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基本有统一的校服,每位学生穿着打扮的差异不大,避免相互比较。相对而言,大学则没有对穿着打扮的严格要求,能够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染自己喜爱的发色,可以购买名牌包等。大学生之间容易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尤其是在同一班级的同学,同一宿舍的室友。对于打扮较为时尚的学生,他们会觉得自己备受外界目光的关注,导致聚光灯效应的出现,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原因与心态是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发育未完善,总想着成为班级的领头人物,继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崇拜,渴望自己鹤立鸡群,是一种较为不成熟的心态。
2.家庭背景
大学生中会有来自不同省份和民族的学生。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一般家庭都较为富裕;至于小城镇或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相对而言并不富有,甚至需要筹出学费。这种差异在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富裕家庭出生的大学生,穿着打扮会比较时尚,未来出国留学的可能性更大;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由于经济环境较差,并没有充足的金钱,害怕遭受其他同学嘲讽。穷困的大学生没有充足的生活费,自然不能消费高档的用品,害怕在其他同学面前出丑,宁愿穿单薄的衣服御寒,也不敢拿出陈旧已过时的厚大衣,或不愿展示自我。他们渴望获取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自信与自尊的需求,保护自我。[8]
3.外语水平
大学聘请外教,来担任英语课程的导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外语能力。由于有的大学生自知英语水平较差,便不敢积极地与老师对话,即使是对知识点不理解,也不会主动提问。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害怕发音不流畅,不敢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该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同样是受到聚光灯效应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害怕成为其他同学的取笑对象,他们不想把自身缺点显露出来,更不想给国外导师留下负面印象。[9]实际情况是,同学和老师不会因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而嘲笑他们,反而会想方设法替他们纠正错误,让他们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个体内心的确很容易发生聚光灯效应,为了防止出丑,情愿把自己真实的一面隐藏,变得不敢积极与他人交往,也不会大胆地表现自我形象,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其实针对该效应发生之前,应当尽早给予大学生正确的认知教育,教会他们合理的解决方法和应对心态,不要过度地担忧个体某些行为表现,会影响到个人自我形象,要勇敢地与他人保持联系,主动认识更多的大学生和导师,扩大个人的社交网络,及时提高个体的交际能力。
关于穿着打扮方面,每个人的打扮方式不一样,过度盲目的攀比,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金钱观念,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正向教育方式影响下一代。[10]至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不能单纯以穿的用的吃的去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真诚相处后,便可发现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的重点,不是身份和地位,而是双方的思想和理念是否相近。最后关于外语能力方面,由于中国大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因此发音不标准的情况是常见现象,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