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文化外译研究
——以《中国机长》为例

2020-01-19 10:11王泳钦刘红丽孙一涵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机长字幕译者

王泳钦 刘红丽 孙一涵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合作在更大、更广、更深的层面展开。语言研究,尤其是文化翻译研究,有利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人民与人民之间心的交融。正确地使用语言、翻译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使跨国合作与交流事半功倍。同时,使人民在增进了解,增进感情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友谊。《中国机长》是根据中国民航机组真实故事改编的国产电影,其向观众展示了机组人员和乘客在遭遇极端险情的前、中、后各个阶段的人物言语沟通,这些中国现实世界的真实的话语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特点。

一、构建中国电影文化外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翻译生态环境的需要

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会长胡庚申教授曾提到,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的原文、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世界,包括翻译的语言、文化、交际和社会方面,以及参与其中的读者、作者和客户[1]。因此,翻译生态环境的核心概念是“选择和适应”,这也是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总之,无论是翻译环境,还是翻译生态,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所有这些与翻译活动相关的自然、语言、社会和政治环境都支配着目标译文的产生,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因子的发展。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将生态环境的需要融入翻译中,有利于更好地彰显中国文化,达到与他国务实沟通的目的。

(二)翻译“选择和适应”的需要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外译,正如吴宁、吕志利提到的,翻译是译者的选择性活动,从而突出译者的主体性[2]。在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亦深知自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翻译的时空内,译者与环境要协调统一。这便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采用一些翻译策略,例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策略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所处环境中出现的事物提出了更多的期待和渴望。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对翻译语言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该视角使语言、社会和文化有机融合,使翻译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学科跨学科合作。融合“选择和适应”的翻译,是营造良好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使语言层面得到更好的阐释,文化层面实现更地道的传播和交际层面展现更和谐的沟通。

二、中国电影文化外译适应性策略

就语言层面而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将源文本翻译成目的语言时应注意词汇、词性、词组、句子结构和修辞等选择。

就文化层面而言,译者应从文化角度进行选择性适应,以使目标语言满足读者和听众的需求。胡庚申教授认为,文化层面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解释[3]。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要碰到的语言、文化内容有充分理解。例如,电影的内容和情节的翻译处理,要判断影片中的细节是否与特定的文化现象有关。这对翻译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译者要掌握丰富的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知识。文化相关内容的准确达意可以使电影文化内容的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交际层面而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言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应性转换。根据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说法,交际翻译要求译者忠实于目的语言和目的语文本读者,这意味着翻译应符合目的语言和文化,并且使读者清楚了解源语言所传达的含义,不能混淆或误解源文本的原始含义[4]。也就是,现在很多生态翻译学的支持者所鼓励的,如果翻译与期望的效果冲突,那么译者应该更加注意效果,而不是翻译本身。

对于电影翻译而言,为使生态环境中的各因素能更好、更和谐地融合,首先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考虑电影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电影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要有助于票房,要翻译出电影的吸引力,以促使观众口口相传,走进电影院观赏电影。故而,译者的翻译应该易于理解。其次,关键要素,尤其是文化相关的要素,要译出其生态环境。例如,背景、情节、主题、主角或故事发生的时间。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来判断这部电影是否适合自己。另外,这些信息将为观众提供一些想象空间,带给他们一些线索,可以避免一开始就造成误解,促进沟通交流。最后,译者应考虑译文的吸引力。同一源文本有多种翻译版本,译者是否可以想到最吸引人的翻译非常重要,译文会极大地影响观众的判断。而这些,都是基于源语言的文化、目的语的文化和译者翻译时运用翻译策略——“选择和适应”的需要。

三、中国电影文化外译案例分析与评价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电影《中国机长》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与评价。从影片中选取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台词内容,分别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展开讨论,进行翻译生态环境的重构,并将自己的译文与字幕翻译进行对比。同时,笔者借助教师身份和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翻译实践检验,展开问卷调查、生生互评和师生合作评价。讨论过程中,师生对该影片字幕翻译给予肯定的同时,利用在线平台的问卷投票等功能也对部分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5]。下列例子中,汉语为原台词,英语为影片中的字幕翻译。

(一)语言层面的对等翻译

语言层面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词汇选择上,首先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取舍。例如:

“你知道吗?那表情就已经是他的微笑了。”

字幕翻译:“That was his definition of a smile, you know.”

该英语译文显示将原汉语的疑问句“你知道吗?”处理成陈述句,且翻译时该语言位置后置,译为更口语化的“you know”,而不是真的询问对方是否知道某件事。该译法更符合目的语使用者的表达方式,考虑了目的语使用者所处的生态环境。

再如,汉语特色词汇的翻译。

“师傅呀,养养手。”

字幕翻译:“Keep your hands moisturized.”

这句话的翻译,译文颇有些遗憾。其一,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称呼“师傅”,没有翻译。其二,“养养手”式的话语,是否应该将如何“养手”,也就是“护手霜”译出。“Dear master/teacher, please use some hand cream.”

最后,方言的处理。

“这是飞机,你以为飞机可以给你刹一脚。”

字幕翻译:“We’re on a plane, you think I can stop this thing?”

该英语译文,形式的撰写上不符合语法规范,两个完整的句子之间没有连词,仅用逗号连接。首先,从改正语法错误的角度,句中的逗号可以改为分号。其次,“刹一脚”这样生活化的语言,表述的意思是“乘客乘车时叫司机停车”。该语言引申到飞机上,具体含义应该是“不可以像下车一样的随时下飞机。”“You can not get off the plane at any time.”这样替换了“停止(stop)”所构建的生态环境,是否更有利于目的语听众更好地理解方言,值得深思。

(二)文化层面的精准剖析

该影片中,文化相关信息较多,包含日常生活用语、方言、有引申含义的词汇等等。本文只探讨其中的两类:一是能体现说话者情绪的文化翻译,二是对等原则下的文化翻译。

1. 说话者情绪的表达

(1)“第一次跟刘机长飞,脸好黑啊!”

字幕翻译:“First time flying with him, does he always look so pissed?”

乘务长在登机前曾感慨“脸好黑啊!”从文化层面考虑,汉字“黑”不能翻译成与“白”相对的字面意思,如“Face is so black.”本句话乘务长所处的环境,是要表达机长情绪上的严肃,“He is so serious.”而电影字幕选取了“pissed”这个形容词,该词的词意一般指“aroused to impatience or anger”(恼火的),在影片中,机长并没有情绪上过多的波动。笔者认为,使用serious可以避免过分渲染机长的状态。

(2)“怎么这么牛啊!”

字幕翻译:“Incredible!”

“牛”在该句话中不再指一种动物,所表达的意思是“厉害”,在这句话的场景中,表达了“钦佩”之意,是对于机长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崇敬之情。笔者认为,译为“You are so awesome!”更能体现出对“人”的敬佩,而不单纯是对事件完成的“不可思议(incredible)”。既要体现影片的主题和特色,又要被目的语观众所理解并接受[6]。

2. 对等原则下的文化翻译

例如,删译是否合理。

“早知道去西藏这么颠,还不如在家逛早市。”

字幕翻译:“Instead of going to Tibet, I should’ve stayed home.”

该句中,富有文化含义的“早市”一词,以及飞机的“颠”簸状态都没有翻译,致使该句的翻译出现漏译。译文虽整体上表达了原句的含义,但对典型中国特色事物的漏译,没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该字幕翻译的一个败笔。建议译出飞机和乘客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们心中所想的自己可以处于的环境,“If I had known the plane to Tibet was so bumpy,I might as well go to the morning market in our city.”与原译文相比,该句所描绘的环境更生动、更真实。

再如,文化内容的意译处理。

(1)“一个端茶倒水的,哪来的自信。”

字幕翻译:“Nothing but a waitress, what makes you so special?”

“端茶倒水”字面意思是给人泡好茶后再端给某人,某人喝完后再把剩下的茶水倒掉。通常指服侍某人,做服务工作。该字幕翻译用“waitress”体现了“服务工作”的性质,但从语法层面讲,两个完整的句子没有用连词连接,出现了语法错误。建议译文变成两句话,完善翻译生态环境的各个因子。

(2)“刚才那个小副驾好像对你有点意思啊。”

字幕翻译:“I think the First Officer likes you.”

“有点意思”并非普通情况下所指的“有点兴趣”,即英语中的“interesting”。这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情意、心意”,故而字幕翻译时,处理为“喜欢(like)”更合乎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解释。

再如,方言内容准确领会。

(1)“我去解手。”

字幕翻译:“I need to go to the bathroom.”

“解手”一词,有丰富的历史背景。民间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电影字幕虽不能把该背景详实地进行描述,但用“bathroom”(洗手间)一词准确表达了“解手”的含义。

(2)“溜达溜达。”

字幕翻译:“Take a stroll.”

该句的处理,考虑上下句的背景信息,即对方问去西藏干什么,答曰“溜达溜达”。可想而知,该回答的意思并不是物理空间上的“散步”,含义更接近“随便看看”。虽然stroll可解释为“a leisurely walk”(闲逛),但坐飞机到很远的地方闲逛(stroll)的用法,颇为牵强。莫不如简单译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I am just looking around.”

(三)交际层面的引申充实

1. 成功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建立

例如:“然后,我们今天就相逢了。”——“他好无聊。”

字幕翻译:“Therefore, here we are.”——“So lame.”

该对话出现的背景是飞行前,集体用餐时,副驾驶感慨大家有缘相逢同在一个航班,而其他空乘人员挖苦讽刺其话语的无聊。这样的交际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是失败的,副驾驶语言环境的营造也是不成功的,但在电影中,恰恰是这样的语句引出故事,为后续发展做铺垫,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我们相逢了”的译文“here we are”符合目的语使用规范,比学生直白翻译的“So we met today.”要好。值得一提的是,“无聊”一词的翻译,译者没有直接选取诸如“boring”这样形容人精神状态闲的烦闷的词汇,而是针对副驾驶提出的话题,给予回应,用“lame”一词,不仅阐述了自己对该话题的感受,也表达了对他人站不住脚的论据的否定。

2. 可改进的翻译生态环境

例如:“我老婆让我喝什么?”——“白开水。”

字幕翻译:“Did my wife say what I should drink?”—“Tap water!”

“老婆”,汉语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wife”对有文化背景的“老婆”一词描述准确。“白开水”的字幕翻译是“Tap water”,但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对该语言的解释是“Tap water is the water that comes out of a faucet in a building such as a house or a hotel”,更接近汉语的“自来水”。此处的字幕翻译有混淆“白开水”和“自来水”之嫌。莫不如在译文中只用“water”,或者用可以进一步描述白开水特点的语言“plain boiled water”。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日常生活用语复杂,地方语言丰富,引申含义繁多。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7],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要使这些特点为他国友人所了解,避免误解。在上述列举的电影《中国机长》的字幕翻译中,出现了一些忽视中国文化内容的翻译现象,未能建立良好的、有助于目的语观众理解的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有经济效益的电影产品翻译,关注文化内容的相关翻译对中国电影的推广和宣传能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意味着,无论是专业译者或者学生译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恰当的“选择和适应”策略,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进行多维考虑,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生态沟通环境。

猜你喜欢
机长字幕译者
摩根机长与“幸运女神”
中国机长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中国机长:鹰击长空,扶摇直上九万里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川航备降机组获“英雄机组”称号,机长刘传健被授英雄机长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