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黑水 历史研究述评

2020-01-19 10:11姜维公刘芳华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黑水渤海黑龙江

姜维公 刘芳华

(长春师范大学 a.历史文化学院;b.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黑水靺鞨一名,始见于《北史·勿吉传》,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多部史书中多有记载,为我国古代北方一个能征善战的部族,属于肃慎族系。黑水靺鞨在靺鞨诸部中力量比较强大,并与中原王朝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黑水靺鞨与中原民族的交往史可以追溯到8世纪初的唐朝,当时的黑水靺鞨就已经正式被纳入唐朝的封贡体系。由于地理方位等原因,黑水靺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对黑水靺鞨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靺鞨民族的发展演变史,对于渤海史、女真史和满族发展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东北民族史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即以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黑水靺鞨研究为核心,从族源、社会、文化、考古几个方面对学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由于篇幅有限,每部分仅就代表性成果进行介绍,并对研究前景提出展望,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一、族源族属及相关问题研究

民族源流和地理分布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20世纪中叶,谭其骧[1]、王承礼[2]针对苏联学者的错误观点,梳理了肃慎族系的发展史,探讨黑水靺鞨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范围,强调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主权,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国政权归属问题,其研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水靺鞨相关研究论文颇多,多数论文都是以肃慎族系或靺鞨族群进行的整体研究为研究对象,但针对黑水靺鞨族源族属和地理分布的专项论文数量稍显不足,直到现在对于黑水靺鞨族源族属、族称由来和族群流向仍有争议。

1.族称由来及相关问题研究

关于黑水靺鞨族称族属史书记载存在明显的差异。《旧唐书》和《北史·勿吉传》将黑水靺鞨写入《东夷传》,而《新唐书》将黑水靺鞨归到《北狄传》。从“夷”字形看,是一个人背着一只弓,说明“夷”虽生产方式简陋,但生活方式近同中原;“狄”为兽字旁,说明在中原看来,“狄”与兽类生活方式更为接近。这种分类方法反映出中原王朝对黑水靺鞨社会发展程度和族源的不同认识。

关于“靺鞨”一词的含义,学界有诸多观点。整体而言,学者都认可“靺鞨”一族为“勿吉”一族发展而来,至于“靺鞨”二字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观点:“勿吉异写”“服装材质”“物产宝石”和“物产装束居处”。

最早关注“靺鞨”一词来源的是朱国忱、魏国忠[3],他们认为:“靺鞨”中的 “鞨”字当时只能读成“杰”,靺鞨与勿吉系出同族,靺鞨当为勿吉的谐音。李玲、东青[4]则指出“勿吉”“靺鞨”之间曾存在过‘靺羯’这一称谓。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朱国忱、魏国忠认为“靺鞨”的“鞨”字应读为“杰”音,李玲、东青认为“勿吉”— “靺羯” —“靺鞨”三个名称在文献记载上存在过渡关系。梁玉多[5]认为勿吉和靺鞨完全是一回事,是同音异写。魏国忠[6]根据2009 年在蒙古国中央省扎马尔县出土的 7 世纪时唐代游牧部落贵族仆固乙突墓葬的墓志上,有“东征靺羯西讨吐蕃”8 个汉字,认为这是继 《鸿胪井栏石刻》之后最新出土的弥足珍贵的一手考古资料。既再一次地证实了渤海政权最初的国号和主体民族 “靺鞨 (即靺羯) ”的读音只能“mòjié”(末杰)”。以上学者观点虽有差异,但都认为“靺鞨”一词来源于“勿吉”,由于音变或误写等原因变成了“靺鞨”二字。

赵评春认为“靺鞨”一词来源于服饰材料,在《“渤海国”名源考辩》[7]一文中提出靺鞨一词来源于东北地区居民的服装材料——古文献曾记载东北地区原始居民有衣鸟兽皮的传统,直到今日,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仍然有穿着裘皮的习惯。陈陶然[8]认为勿吉族经常以一种红色的宝石进贡中央王朝,靺鞨为勿吉之音转,实乃一族,因此提出了“靺鞨”一词与靺鞨人生活区域内的物产——一种红宝石有很深的渊源的观点,而范恩实[9]则认为,靺鞨词义有三解,一者指其物产,二者为其装束,三者是其居处,可互为补充。

学者都认为“黑水靺鞨”与“黑水”有密切关系,而“黑水”具体指哪条河,却众说纷纭。马一虹在《靺鞨部族分布地域考》[10]一文中指出“黑水部因黑水即今黑龙江而得名,应当在黑龙江流域。”代表了大部分学者的观点,然而王禹浪[11]梳理史料后发现魏晋隋唐至辽金时期的松花江曾被称作黑水或称黑龙江,《辽史》与《金史》中已经明确记载了黑龙江即今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也就是说古人将上述的两条水看作为一条水。虽然所指河流不同,但黑水靺鞨活动区域并没有脱离开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黑水”之名由此可见其活动的地理范围。综合以上叙述可知,黑水靺鞨是一个以活动区域的河流名加部落名组成的部族名称,虽然具体是指哪条河流的哪段流域尚存争议,部落名称由来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然而史书中所记“黑水靺鞨”与“黑水部”并非等同,李德山[12]、王成玉[13]都认为黑水靺鞨是靺鞨七部之一,实力较强,与粟末靺鞨同与唐朝联系紧密,并成为唐朝制衡粟末靺鞨的主要力量。而李秀莲[14]认为,“黑水靺鞨与黑水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黑水部是勿吉七部之一,黑水靺鞨是唐为了制衡渤海国而扶植的以黑水部为核心的联盟部落群。”两种观点的重要区别在于,黑水部是靺鞨七部之一,在唐朝羁縻之下,以黑水部为核心,诸多部落联合在一起组成了黑水靺鞨,还是黑水部吞并周边部落,独立发展成了与渤海抗衡的黑水靺鞨,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综上,黑水靺鞨族称及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于学者进一步探寻:整体上来讲,黑水靺鞨专项研究尚待增强;从具体研究问题来看,“黑水”具体指的是哪一条河,尚待学者进一步从史料和实地考察活动中寻求答案;关于族称“靺鞨”一词的实证稍显不足,有待于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此外“黑水靺鞨”是自愿联合组成部族还是黑水部吞并了其他部族也是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

2.族群流向及相关问题研究

由于金和后金政权与黑水靺鞨关系密切,因而黑水靺鞨的族群流向与演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杨茂盛[15]认为:“‘黑水靺鞨 ’应是赫哲族的直系祖先”。庞丽娟、王林晏[16]认为“满族的发展轨迹为黑水靺鞨——女真——满族”。张全超[17]从人种学角度认为“靺鞨人群的人种构成是多源的”,指出“靺鞨人群对现代贝加尔族群中各个民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特罗伊茨基靺鞨人群更多地参与了通古斯人、埃文基人、尤加及尔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的民族形成过程,而沙普卡靺鞨人群的基因沉淀则更有可能流入到黑龙江流域通古斯满语民族的那乃人和乌耳奇人当中去了。”李秀莲[14]认为黑水靺鞨中的乌洛侯是女真族源来源之一。刘城[18]从经济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了黑水靺鞨的流向问题,认为没有随本民族西迁的蒙兀室韦与东部相邻的靺鞨人逐渐融合。到了元代,这部分人被称为水鞑靼,也称水达达女直或女直水达达,生活区域大致在黑水靺鞨的活动范围。指出水达达女直虽然也说蒙古语,但从事渔猎和蒙古高原的鞑靼从事畜牧完全不同。其后,水达达人也不断分化,有了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形成了后来的满族人和达斡尔人,仍然在山林中以渔猎为主的则是鄂伦春和鄂温克人。

从人种学上看,黑水靺鞨的人群构成是多源的,这一点从《隋书·靺鞨传》“邑落具有酋长,不相总一”可见一斑。流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金史》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 张全超[17]探讨靺鞨人群的人种问题,总的来说,靺鞨人群在体质特征上受到了来自古代贝加尔族群的强烈影响,但特罗伊茨基靺鞨人群和沙普卡靺鞨人群在颅型上却有较大差异。沙普卡靺鞨人群更接近于“古西伯利亚类型”,而特罗伊茨基靺鞨人群则更接近于“古蒙古高原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沙普卡靺鞨人群与特罗伊茨基靺鞨人群分别属于黑龙江流域靺鞨文化的奈费尔德类型和特罗伊茨基类型。奈费尔德类型是以按压纹饰的筒形罐为主要特色,年代大体在北朝晚期至唐代,而特罗伊茨基类型是以素面的筒形罐为主要特色,年代处于在唐代的中晚期。两个人群体质特征的差异,似乎暗示了不同的人群构成所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影响导致了两类靺鞨文化遗存的差异,认为靺鞨人群的构成是复杂而多源的。未来的黑水靺鞨源流研究可能是一条跨学科钻研之路,例如,借助一些现代人类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或者从现代医学、遗传学角度进行研究,也许可以为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

3.地理环境及相关问题研究

《旧唐书·东夷列传》记载:“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多数学者认为,黑水靺鞨所处地理环境距离中原王朝较远,生存环境也较为原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魏国忠[19]的观点:“渤海与黑水靺鞨本同源于肃慎古族,渤海由于地理位置离唐较近,且革故鼎新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学习和主动吸收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文明而获得了空前发展。相比之下,黑水靺鞨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一直发展缓慢,一直未摆脱原始落后的面貌。”

较早研究黑水靺鞨地理分布问题的是王禹浪,在1997年发表的《靺鞨黑水部地理分布初探》[11]一文中将黑水靺鞨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勿吉与靺鞨时期的7部并存阶段(公元5世纪—7世纪末),高句丽灭亡到渤海国建立初期阶段(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自大武艺北定黑水部到5京15府的确立(公元8世纪初到9世纪中期)。黑水部的居住区域和活动范围是随实力的增强与减弱而发生变化的,强盛时期拥有松花江东流段直到黑龙江下游,衰落时仅有黑龙江下游两岸,但变化大致没有离开今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流域即古代黑水流域。”马一虹[10]借鉴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成果,提出了 “遵循部族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同时期周边国家、部族势力的消长相互间关系在地域上的反映,动态地勾勒出各部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息地区”。上述两种观点的优点在于将黑水靺鞨的分布地理环境看作是一个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研究黑水靺鞨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生产形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除了对靺鞨黑水部和黑水靺鞨主体分布区域的探讨之外,还有学者对整个黑水靺鞨分布地域加以研究,如雒文龙、郑英玲[20]就靺鞨七部的迁徙和分布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学者针对黑水靺鞨七部中的某一部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张亚红、鲁延召[21]就唐代黑水靺鞨地区思慕诸部地望进行了新推断:流鬼国应定位在“环鄂连霍次克海”。沈一民[22]通过对于流鬼国的研究从而推断,流鬼位于堪察加半岛。以上研究有助于定位黑水靺鞨的地理环境和活动范围。

黑水府治所也是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早在1987年张泰湘[23]撰写《东北史地新证十题》就指出:“唐代黑水府,明代玄城卫、考郎兀站都应是今日同江县的图斯科古城。” 张亚红、鲁延召认为黑水都督府治所黑水部应当在今松花江与黑龙江交会附近的同江市同江镇。2011年,邓树平[24]撰文指出:“结合前苏联、俄罗斯和国内学者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初步推定迄今俄罗斯境内的布拉格维申斯克到我国境内的黑河、逊克、嘉荫的黑龙江沿江一带以及大小兴安岭东麓的鹤岗市至汤旺河流域之间、东到哈巴罗夫斯克之间的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一带就是黑水靺鞨的传统分布区域。同时推论鹤岗市所属萝北县的江岸古城极有可能是唐代黑水州都督府治所的旧址。”魏国忠[25]对黑水靺鞨的两次勃兴加以论述,并着重探讨了黑水靺鞨第二次勃兴带来的勃利州、黑水府的相继建立,标志着松花江中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的广大地面已经隶属于唐朝管辖,纳入了当时中国的版图。随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进展,学界对于黑水都督府的位置有了进一步认识,王禹浪[26]先后撰文发表观点认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黑水都督府的地望、职能等进行了研究,但遗憾的是,对其治所的地理位置的考据,一直莫衷一是,2014年众多专家围绕着萝北县境内发现的众多的同时代的考古遗存进行论证,认为该地可能就是黑水靺鞨部的核心文化遗存,萝北地域可能就是唐代黑水靺鞨的文化中心。同时,江岸古城也被学术界暂定为唐代黑水都督府旧址。”

范忠泽[27]、苏欣[28]分别以鹤岗和佳木斯两个城市为依托,探讨了现代地方建制与古代地望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对于黑水靺鞨地理分布和生存环境的研究,一方面,要依赖于古籍文献记载之间的相互印证;另一方面,还要依赖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和对地理位置的实地考据,到目前为止学界的研究还有很大局限性,依然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空间。

二、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研究

关于黑水靺鞨经济形态,庄严[29]认为“在黑水靺鞨社会内,渔猎是他们主要的劳动方式之一,也存在着游牧的生产方式,农业也取得了相当的发展,部分部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大牲畜饲养方面,马的饲养已经在黑水靺鞨社会内占有一定比重;氏族是社会基本单位,已经产生贫富差距,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

尽管黑水靺鞨人的经济生产形式比较低下,文化生活比较落后,但黑水靺鞨人的生产生活为黑龙江流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李宛真[30]认为满族及其先民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为黑龙江流域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李秀莲[31]认为黑水靺鞨的后裔女真人“第一,把黑龙江的名字给了今天的黑龙江。第二,女真人是黑龙江流域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国家文明。第三,城市文明的出现与社会分工。第四,女真文字的创制是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冯恩学[32]从考古出土的黑水靺鞨装饰品角度分析了黑水靺鞨的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征:“考古出土的黑水靺鞨装饰品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黑水靺鞨土著装饰品,一类是来源于唐文化的装饰品,一类是来源于突厥文化的装饰品,考古出土的黑水靺鞨装饰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水靺鞨文化的多元性。”

黑水靺鞨的活动区域既有山高林密的林业区,也有水资源丰富的江河沿岸,还有适宜农耕的平原地带,因此黑水靺鞨人的生产方式包含农耕、游牧、渔猎、采集等多种形式。宋承吉[33]认为正是黑水靺鞨和渤海国对山林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奠定了“人参”在中华药典中的地位。

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也影响了黑水靺鞨人的社会文化生活,沈一民[34]在《马、骑射与满族人》一文中提出观点,认为马从最初的家畜到有价值的商品再到朝夕相处的伙伴,直到骑射的出现并广泛应用,不仅扩大了生存活动范围、增加了狩猎成果,也锻炼了本民族的身体素质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为北方民族两次入主中原提供了条件。这一观点虽然有些夸大了马匹在黑水靺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却是一个研究黑水靺鞨社会生活比较新的视角。隋东旭[35]等关注了黑水靺鞨人的体育活动:黑水靺鞨发展缓慢,生活状态原始,导致涉猎文化和格斗文化在黑水靺鞨各部族之间极为普遍。黑水靺鞨人崇尚武力的体育精神已经为后裔子孙——女真人和满族人日后征服契丹、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黑水靺鞨人的生产方式深刻影响着靺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狩猎骑射培养了黑水靺鞨人强健的体魄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充满射猎和格斗意味的体育活动也将崇尚武力、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了黑水靺鞨人的文化之中,相比之下,文字语言文化发展缓慢,直到女真人时期才有了自己的文字,黑水靺鞨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由此产生了尚武疏文的社会文化传统。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与突厥相邻,又受到唐文化影响,加上黑水靺鞨部族文化,使得黑水靺鞨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由于史书对于黑水靺鞨社会文化记载不详,目前学界的研究多以跨学科研究为主,从黑水靺鞨社会生活某一点入手,阐述学者主观认识,缺乏考古学实证支撑,相信未来黑水靺鞨社会生活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社会关系研究

黑水靺鞨与外界的交往方式主要表现在军事战争、朝贡贸易两个方面,与渤海国因地缘关系交往尤为密切。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研究,成果颇丰。

1. 军事战争研究

黑水靺鞨与唐、突厥及渤海都有矛盾,乃至发生军事冲突。魏国忠、孙正甲[36]较早关注了唐与黑水靺鞨之战,推测唐与黑水靺鞨之战的时间大约发生在691下半年到692年间,认为战场可能在速末水至拉林河之间,或许这是唐朝军队进驻今黑龙江的首次记录,也是中原王朝直接经略黑水靺鞨和黑龙江的重要步骤。李长莉[37]以唐靺鞨将领李多祚为切入点,谈到了唐与黑水靺鞨之战:“因为黑水靺鞨联合高句丽遗民起而叛唐,同为靺鞨族系的李多祚前往平定,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智取黑水靺鞨,为唐朝节省了兵力,宣扬了国威;”以上研究成果表明,黑水靺鞨军事行动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除了传统从事件角度进行研究之外,人物和多边关系也成为了学者关注黑水靺鞨军事行动研究的新视角。

2. 朝贡贸易活动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黑水靺鞨的朝贡问题,苏玲[38]提出“黑水靺鞨通过朝贡的方式与唐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程尼娜[39]认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族群的朝贡活动是汉至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其认识、了解的基本渠道,朝贡活动的疏与密,也决定着中原人对上述族群的认识程度……黑水部的朝贡暗示靺鞨西面的朝贡道巳经通畅,越来越多的靺鞨部落相继遣使朝唐。”朝贡不仅是黑水靺鞨与中原政权交往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对外宣传自己的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贸易活动。李美子[40]在《唐代登州—新罗、渤海、黑水靺鞨的交流平台》一文中提出“借助对唐朝贡的史料记载,推断三国(新罗、渤海、黑水靺鞨)之间很可能在登州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并推断可能的贸易关系。”本文对于黑水靺鞨的价值在于列出了黑水靺鞨朝贡一览表,并推断了黑水靺鞨在登州与新罗的可能存在的贸易关系。缺点在于由于史料记载有限,研究不够深入。

综上,目前学界对于黑水靺鞨的朝贡贸易研究基本上都是从肃慎族系或靺鞨族群角度进行的,对于黑水靺鞨朝贡贸易的个性研究尚不多见,黑水靺鞨的朝贡活动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3. 黑水靺鞨对外关系研究

黑水靺鞨与渤海的交往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马一虹[41]认为,研究黑水靺鞨与渤海之间的交往,必须借助两者与第三方,即唐或周边部族的关系来补充推断。王旭[42]也认为,在对外交往上,黑水靺鞨和渤海之间是弹性外交关系:一方强大时,外交关系出现一边倒态势;双方实力均衡时,外交关系相对平等,共同结伴向唐朝贡。李骁衡[43]“从传世文件记载入手,以大门艺奔唐事件分析东北亚外部局势对早期渤海国建国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唐、突厥、黑水靺鞨与渤海国之间互相制衡,牵制、影响的关系。”靳非[38]关注了渤海建国以前,黑水靺鞨对外交流的状态,特别是与突厥之间的关系。马一虹[44]考述了靺鞨与东突厥的关系:“6世纪下半叶起到8世纪上半叶,靺鞨部族役属东突厥汗国。突厥通过以突厥官名命名靺鞨人首长、派出监督官‘吐屯’等方式,对靺鞨进行控制,接受各部的贡献。在这些人员及物质流动的过程中,突厥文化与靺鞨文化发生接触,并相互渗透。”马一虹还以靺鞨人进入新罗东北境史事考“对9世纪末进入新罗国东北境的“黑水国”人的属性、入国的目的和途径等进行探讨,同时对当时黑水靺鞨与渤海国的实力消长情况、新罗国内形势及与渤海国间关系以及东北亚大陆人群集团与朝鲜半岛交涉的途径及形式等问题做了一次全面梳理。”

2010年以后,对于黑水靺鞨对外交通的研究开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黑水靺鞨对外交通研究对于了解黑水靺鞨对外交往及确定黑水靺鞨在东北亚地区的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崔向东[45]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黑水靺鞨对外交通海路通道及对外交通的作用。李美子[40]认为,登州是新罗、渤海、黑水靺鞨交流的平台,也应是黑水靺鞨交通交往重要的结点。苏欣[28]认为,黑水靺鞨朝贡道主要是通过渤海国境内的朝贡道进行朝贡的。程弓[46]关注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渤海国与黑水靺鞨的朝贡道,已经勾勒出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基本轮廓’,营州为连接唐朝与这条丝绸之路的节点,这条丝绸之路体现的也是渤海、黑水靺鞨与中原政权的关系。”

由上可见,黑水靺鞨对外交往研究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黑水靺鞨社会进程和交通交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视角比较多元化,但由于资料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由于交通交往具有交互性和互动性,以文字技术较为丰富的一方交往反推文字记述不足一方的交往情况,可以看做是较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四、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研究

黑水靺鞨考古发掘一直是中国学者和俄罗斯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部分黑水靺鞨遗址在今俄罗斯境内,国内学者的研究不得不借助俄罗斯考古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一些俄文资料,从而使黑水靺鞨考古研究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国际视野。

1. 整体考古综述:黑龙江流域的考古发现

较早关注靺鞨与黑水靺鞨相关考古发现的当属林树山和干志耿两位学者。林树山[47]在《苏联对靺鞨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 (上下)》中梳理了自17世纪开始的苏联境内多处靺鞨文化遗存的考古收获,并详细记述了自19世纪以来的历次考古发现,包括对靺鞨墓地、葬俗的记述,对靺鞨生活场所的考察,对陶器、劳动工具、残存兽骨情况的记述,介绍了苏联对靺鞨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状况,为学者进一步依托考古发现研究黑水靺鞨提供了条件。干志耿[48]在《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一文中简要介绍了靺鞨各部地理分布,以及列举了国内外靺鞨考古发现,较之林树山更进一步,总结了靺鞨物质文化的基本特征。谭英杰[49]整理了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的考古发现,进行比对后总结出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在墓葬形制与文物器形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提出可以将“陶器兵器装饰品和墓葬葬俗的物质文化差异作为区分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的重要手段”。孙进己[50]在《东北考古研究》介绍了黑水靺鞨的先人及其物质文化遗存以及黑水靺鞨的分布及其物质文化。郝庆云[51]的《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一文较之干志耿记述更为详实,进一步补充了黑龙江流域的靺鞨考古发现,提出勿吉与靺鞨分期不够明显,须待进一步研究的观点。

2. 区域考古发现:墓葬与人种

除了整体综述性考古文献以外,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是围绕区域考古发现展开的,例如,祖延苓[52]的《黑龙江萝北县团结墓葬发掘》从墓葬分布及地层堆积、墓葬形制及葬式、随葬品三个方面论述了黑龙江萝北县团结墓葬考古发现,认为萝北团结砖厂墓葬为研究靺鞨历史提供了新素材。李英魁[53]的《黑龙江省萝北县团结墓葬清理简报》除论述了黑龙江萝北县团结墓葬考古发现之外,得出了该墓葬是黑龙江沿岸黑水靺鞨遗存的结论。杨虎[54]的《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认为同仁文化是黑水靺鞨遗存,而谭炜[55]的《黑龙江省绥滨县四十连遗址发掘报告》认为四十连遗址是继同仁遗址之后发掘的又一处属于同仁一期文化的遗存。

张全超[56]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靺鞨文化的生物考古学新探——以特罗伊茨基墓地为例》两篇文章,推测靺鞨居民一定有了一定的种植业、饲养业和渔猎业,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在经济形式上有所差别。

3. 墓葬发掘:陶器与装饰品

由于黑水靺鞨考古发现多以墓葬发掘为主,因此靺鞨考古研究以往偏重墓葬研究,特别是陶器的研究。谭英杰、赵虹光[57]通过梳理多处被认定为黑水靺鞨遗迹和粟末靺鞨遗迹出土的物质文物,主要包括陶器、兵器、装饰品,认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由于地理位置与唐的远近不同,受到唐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粟末靺鞨的陶器、兵器装饰品明显优于黑水靺鞨。指出由于受到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粟末靺鞨——渤海时期葬俗与黑水靺鞨相比差异较大;陶器兵器装饰品和墓葬葬俗的物质文化差异可以作为区分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的重要手段。郑永振[58]的《渤海文化考古学新探——以陶器为中心》对比了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的陶器器形,总结了其差异性,得出了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黑水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从器型上看,早期保留靺鞨文化特色,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痕迹逐渐减退,唐文化逐渐增加。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渤海较之黑水靺鞨与唐文化接触更加紧密,受到的影响也很深入,社会文化进步更快。刘晓东[59]认为,“靺鞨罐是靺鞨文化遗存的重要指示器物”,通过对靺鞨罐整体形态特点的观察,将目前已发现的靺鞨罐分为13种基本形态,并根据遗存中的靺鞨罐主流种类,将靺鞨文化遗存进行分组研究。试图寻找各组遗存与靺鞨不同部族或不同时期的对照关系,分析文化遗存的分布与靺鞨民族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及靺鞨后期文化面貌趋同的状况下各遗存依然存在的差异。在配饰考古方面,冯恩学[32]在《黑水靺鞨的装饰品及渊源》一文中,将考古出土的黑水靺鞨装饰品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黑水靺鞨土著装饰品,一类是来源于唐文化的装饰品,一类是来源于突厥文化的装饰品,考古出土的黑水靺鞨装饰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水靺鞨文化的多元性。

4. 地理位置分布考证:思慕部与古代筑城

冯恩学[60]在《黑龙江中游地区靺鞨文化的区域性及族属探讨》一文中认为,三江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黑水部,结雅——不列亚平原区的考古遗迹的族属是思慕部。王禹浪[61]《黑龙江流域黑河地区古代民族筑城初步研究》一文中提出黑河地区是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史上民族交错、融合的重要区域,亦是各民族迁徙移动及水陆通衢的历史地理的枢纽。黑河地区古代民族筑城正是黑河古代文明最重要的历史注脚。据不完全统计,黑河地区有古代城址18处,其中以爱辉区西沟古城(老羌城) 、逊克县河西古城、北安市南山湾古城、嫩江县伊拉哈古城等最为重要。上述古城占据水陆要冲,在历史时期均设置有级别较高的行政建制,亦是室韦诸部、黑水靺鞨、乌古迪烈、女真等古代民族活动的中心城邑。学术界对该地区古城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其背后所隐藏的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古代族群的分布还未被揭开。

黑水靺鞨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成果颇丰,但由于受到部分黑水靺鞨遗址处于俄罗斯境内,俄罗斯考古发现多以俄文撰写,对于国内学者来说,获得一手考古材料有很大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与粟末靺鞨和渤海相关研究相比,黑水靺鞨研究远远不够,希望未来利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和文化交流等有利因素,可以进一步扩大黑水靺鞨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成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黑水靺鞨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以来,融入了众多的跨学科研究,关注了之前学界没有关注的一些黑水靺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体育问题,为黑水靺鞨研究拓宽了研究视野,开创了新思路。但也应该看到,目前,黑水靺鞨研究还存在专项研究不足的问题,缺少针对黑水靺鞨研究的专著。由于部分考古发现无法准确辨别族群族属,为文献与考古之间的互证也带来一定难度,考古成果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的效率还有待提高。此外黑水靺鞨考古研究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也受到外文资料阅读与理解方面的限制,同时存在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认识不足的问题。这一切都对未来学者的黑水靺鞨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黑水渤海黑龙江
行书张光藻《入黑龙江境》(53cm×36cm)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黑水鸡的感动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渤海大学剪纸作品选登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小小励志鸡—黑水鸡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