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祺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1]贫困群众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在助力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阻止返贫现象发生方面作用巨大。良好身体素质是贫困群众脱贫的身体基础,而身体又是贫困群众文化素质的存在载体;良好文化素质是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效率、综合竞争力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的重要保证,是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源泉;良好就业能力是贫困群众就好业、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保障;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对贫困群众就业能力提升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身体素质是影响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实行的各级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概括起来说,就是体现为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3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主要体现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素质等方面;身体形态分为人体的内部形态和外部形态两个方面;生理机能表现为人作为整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状况[2]。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是身体素质的一种内外在表现。例如良好力量素质体现出肌纤维粗壮这一内部身体形态及其表现出来的肌肉发达这一外部身体形态,良好耐力素质体现出心脏壮大这一内部身体形态及其肺活量大这一生理机能状态,等等。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关系看,身体素质是促进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发展方向。提高身体素质,需要持续系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而持续系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不仅促进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人的心理素质。事实上,科学进行体育锻炼过程本身对调节情绪、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体由体质健康向身体健康方向纵深发展。
疾病不仅降低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抬高家庭支出成本而致贫、返贫,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贫困者脱贫的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是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被一些贫困群众和一些扶贫主体忽视的导致贫困现象及返贫现象发生的重要举措。因此,扭转贫困群众忽视体育锻炼以及普遍存在的劳动既是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其科学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非常必要。为此,扶贫工作者自身需要加强科学体育锻炼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提升体育锻炼实践能力。会同有关部门、有关专家,通过科学规划、有序推动、有效推进贫困群众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帮助其系统持续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具体来说,一是通过送体育文化知识下乡,提高贫困群众体育文化修养,逐步改善贫困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化贫困现象,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手段;二是通过送体育赛事下乡活动,丰富贫困地区群众体育文化生活,树立文明乡风,激发贫困群众体育锻炼的意识愿望,以赛事助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三是通过建设并完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及提高体育器材供给力度,为贫困群众体育锻炼提供物质保障,不断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四是通过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服务有效供给质量,引导贫困群众热心参与体育锻炼,指导贫困群众科学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即是扶贫的工作方法,又是精准扶贫的要求。看真贫,不仅仅看经济上是否真正贫困,还要看意识上、思想上是否贫困。换句话说,在做好经济扶贫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包括意识、思路在内的其他导致贫困方面的解困工作。扶贫扶到根子上、扶到点子上,扶到贫困群众的心坎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1]影响意识和思路的原因很多,但文化素质对人们意识和思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素质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
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一是要加强对贫困家庭孩子教育的前期干预。“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1]在对贫困家庭孩子教育干预时,又特别要注意加强对贫困家庭女孩的教育干预,努力杜绝女孩辍学现象发生。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大、力量大,母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和重要因素。早期干预贫困家庭女孩的教育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她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时还可以直接或间接提高她们所生育子女的健康水平,可以拓宽她们所生育子女受教育的渠道和受教育程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倍数效应,有效阻断贫困循环往复代际传递的可能性。二是要加强后期教育干预。通过系统持续地送人文文化下乡、送科技文化下乡,送体育文化下乡等活动,提高贫困群众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体育素养等,提高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动力和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文化扶贫工作不能一概地否定和取代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惯习。存在即是合理的,尊重千百年延续下来的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传统文化,包容其自组织的文化变迁路径,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群众掌握脱贫“技能”问题有诸多论述。“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1]。民谚云:“无艺如贫”,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技能,将会生活在贫困之中。无技能或掌握的技能不足是贫困群众致贫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良好技能,就有了“走天下”的资本,有了摆脱贫困的前提条件。就是如民谚所云的“手艺是活宝,走遍天下饿不倒”;“卖田卖地,不卖手艺”。技能一旦掌握,将终身受用、终身受益。在古代是这样子,在现代同样如此。因此,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无疑与其所掌握的技能有密切关系。掌握的技能多,就业的渠道就广、获得岗位的机会就多;掌握的技能先进扎实,竞争力就强、得到的工资待遇可能就高。良好的技能,对贫困群众从事务农工作的效能提高也有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制度机制的建立、政策引导、财政和金融支持、宣传动员等措施,根据贫困群众实际情况,鼓励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职业教育,通过送技能下乡和远程技能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拓展、提高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就显得迫切而必要。贫困群众有了一技之长、多技之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贫困群众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脱贫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脱贫致富;有效遏制返贫现象发生。
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促进贫困群众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进而进一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将预防疾病的关口前移;同时还给贫困群众从事重体力、高强度工作提供了可能。并由此进一步拓宽就业面、提高工作效率。良好身体素质水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身体损伤风险。科学体育锻炼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品质的过程,是陶冶情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对促进贫困群众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当然,贫困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是绕不过的话题,一个基本原则是既保证锻炼的效果又不影响休息。就是说,利用闲暇时间科学安全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60多年前,增强国民体质很迫切、很必要;60多年后,对处于贫困之中的贫困群众来说同样很必要、很迫切。“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3];没有了身体,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条件,所谓“无体是无德智也”。没有了身体健康,人们所拥有的良好文化知识、道德修养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917 年,毛泽东主席在《新青年》杂志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还列出了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方法、手段,对当下人们进行体育锻炼仍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体育运动发展[4],十八大以来,系统论述了全民健身与人民身体健康、体育强国、中国梦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重视体育锻炼,习近平总书记每天坚持游泳1000米[5],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技能中存在着文化成分,但技能与文化素质不能划等号;自然科学中存在着文化成分,但它不是文化素质的全部,因为文化素质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文化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毫无疑问,拥有良好文化素质,贫困群众在寻找工作及其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悦纳挫折,豁达对待,积极找到合理恰当地解决办法;在工作中能够团结他人和理解他人、妥善处理好人员之间关系,构建良好的工作文化氛围;能够促进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脱贫观念,对落后贫困文化进行自我革新,建立起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信念、信心,等等。总之,良好文化素质对贫困群众优良品质的塑造、就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的健康发展等至关重要。为此,在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时要做好3 个融合:一是与脱贫攻坚政策融合起来进行;二是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融合起来进行;三是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进行。要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要与社会发展现实情况,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系统、持续、有序地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提供精神食粮。通过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培育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内生动力。
身体健康,对人们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抵抗疾病、提升生命质量,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一线的广大扶贫工作者要深入认识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不能忽视贫困群众身体素质的发展工作。作为扶贫一线工作者也要合理安排时间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从而更有效地投入到扶贫事业工作之中。
要重视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努力做好扶贫与扶智、扶志工作。贫困群众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对立志摆脱贫困的作用是长期的、显而易见的。
就业能力固然与贫困群众所掌握技能多寡及程度有关,但贫困群众良好的身体素质水平、文化素质水平对其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的持续性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对促进贫困群众的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扶贫事业是为贫困群众谋幸福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初心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是脱贫攻坚的方法论和重要措施,是促进贫困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是需要扶贫工作者高度关注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