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佩
(菏泽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 菏泽 2740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1],农村职业院校①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发挥先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应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诸多繁重的任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三农”领域的27项重点工作,如期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农村职业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提升道德素养,坚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自觉。
有些人认为,农村职业院校只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后能够赚钱就行,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培养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这是农村职业院校的一个培养目标,农村职业院校更重要的培养目标应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农村职业院校招收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高中生或在校大学生来说,从小多是自由自在的成长,接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当他们来到农村职业院校后,学校和教师更应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树立和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操和报效祖国、回报家乡的道德品质。
随着土地“增减挂钩”“三权分置”、工商资本下乡、“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物种植现代化、智慧化的现代农业要求农民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新时代,农村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必须提升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影响农业结构、规模和效益,农村职业院校必须紧跟农村生产生活的变化,通过研发农业实用技术,把最有效、最急需、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目前在农村的许多地区,植保无人机、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北斗导航驾驶系统等先进农业设备,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田园综合体已成为乡村建设综合发展的新模式,这就需要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熟练运用高科技设备,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转变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要促使农民理解和接受新思想,如“三权分置”下如何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在工商资本下乡中,如何成立农村经营合作社;在“三产融合”中,如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等,都需要农村职业院校对农民加强新政策、新思想和新理念的培训,使他们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优质的农产品、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等如果被合理开发利用就会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山东省菏泽市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农产品十分丰富,2018年,菏泽市粮食产量746.17万吨,占山东省的14.03%;棉花产量8.33万吨,油料产量22.19万吨,蔬菜及瓜类产量1 079.98万吨,分别占山东省的38.39%、7.13%和13.18%;肉类产量83.52万吨,禽蛋产量62.82万吨,淡水产品产量9.26万吨,分别占山东省的9.83%、14.05%和7.39%[3]。菏泽市的乡土文化十分繁荣,是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国家级“非遗”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该市巨野县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也是中国工笔画之乡。截至目前,巨野县共拥有4个绘画专业镇、30余家基层画院、50个专业村,从事创作、销售、装裱等书画产业人员达15 000余人,去年创作绘画作品120余万幅[4]。
面对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其最大价值?最近,网络上流行市长、县长走进直播间为当地产品“代言”,带货销售农产品,商务部大数据监测显示,今年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买它买它买它”俨然成为当下的网络热词[5]。“直播带货”突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这种以“移动互联网+社交+大数据”为依托的社会化媒体传播方式,给农村职业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职业院校不仅应根据学生水平、教师资质和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有侧重性的创业教育,而且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会农民如何更好地销售农产品;如何和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如何打通生产价值链和消费价值链。农村职业院校培养的创业人才应掌握将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本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需要农村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能力,培养大批服务乡村振兴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职业院校办学的初衷是农村地区大量不能升入高中、大学的学生,接受农村职业教育,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毕业后在农村劳动致富,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新一代的农民,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农村职业院校不得不面对“招生难、实习难、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农村学生不愿意上职业院校,就是上了职业院校,毕业后一般也不回农村,而是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其解决的措施可以多种,但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提高农民素质,教给农民致富的本领[6]。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农村职业院校首先要确立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招生范围,设置相关专业,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大变革的现状。其次,要培养服务“三农”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职业院校应培养更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知农爱农的农村实用人才,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实现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践行者,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农业区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这就要求农村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创建特色专业,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针对劳动力的实际状况建立课程体系。目前,广大农村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建设等需求的人员比较多,农村职业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增设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同时帮助农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确保他们学习有动力、有目标、有方向。
农村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加强与当地企业联合办学。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三产融合”,在农业产业振兴中实现区域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赖农村劳动力的参与,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农村职业院校应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培养,既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劳动者,又解决了农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农村职业院校应根据当地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需要,把教育链和产业链衔接起来,使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实用的技能,尽快完成他们从农村劳动力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转变。农村职业院校尤其要加强和当地农业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针对农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以乡村人才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业教育方面明文表述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国家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
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又依托于学科专业,创新教育是实现从“学生创意激发”到“创新成果产出”的过程,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7]。学习被普遍认为是学生的本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的体现,尤其是农村职业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农民适应现代科技、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而不应仅仅为了市场化。投入创业的农民最应当追求的是个人及团队能争取到的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使用效率的提升,关注个人和企业同步发展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的追求短期的盈利和荣誉感。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农村职业院校在过程设计中要么过于务虚、侧重宣教灌输的教育环节,导致低端建设、重复建设,严重影响农民对创业教育的信任度和热情;要么是过于功利,一切以商业成果为标准,容易导致农民在创业进程中误入迷途、唯钱是举。因此,农村职业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不仅要考量农民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资源争取的多寡、企业规模的大小,更要注重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村职业院校应紧密围绕创业人才培养需求,树立“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引、以农民自主选择为主线”的创业工作理念,积极探索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和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创业精神培育平台、创业技能培训模块和创业实践操作窗口,培养符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创业人才。
农村职业院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教师应具有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广大的农村群众不仅需要“经师”传授技术,而且需要“人师”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所以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职业院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首先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使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树立立足地方、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腔热情地致力于教书育人。其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同样“信其道更亲其师”。农村职业院校要想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教师必须是课堂上的教学专家、实习工场的操作高手、田间地头的技术行家。只有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让农民信服,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的服务“三农”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请的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地打造一支既能动口、更能动手;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不怕脏、不怕累、肯吃苦的教师团队。
农村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当地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带动村民致富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当地乡村振兴的进程。农村职业院校应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及时让农民学习和领悟党的方针政策,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和2019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使广大农民领悟到农村发展的机遇和方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要让在农村职业院校学习的农民意识到乡村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需要大批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农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他们将是农村“一懂两爱”干部队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农村职业院校只有加大思想政治建设,让广大农民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才能调动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热情和激情。
农村职业院校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法制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于如何签合同、违约以后如何赔偿等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大多数农民,对法治的理解还停留在观念上,还没有上升到信仰和实践上[8]。农村职业院校应对农民加强法制教育,通过设置相关法律专业,加大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法律人才的力度,同时鼓励他们深入农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培养法律思维,增强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实践能力。另外,要经常性地开设法律问题讲座,针对农民普遍关心的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合作社违约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讲解,增强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保护村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村民生活安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指明了方向。农村职业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提高当地人力资源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致富带头人,迫切需要农村职业院校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融入农村、扎根农村、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因此,农村职业院校要加快教育治理模式转变,创造条件,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能够实现农村职业院校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农村职业院校通过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当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农村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农村职业院校应把办学方向定位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培养模式转向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上来,把培养目标转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来,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使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群对应当地的行业产业群,使农村职业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职业院校要想与企业顺利实现产教融合,首先农村职业院校应优化专业布局,当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产业进行升级时,农村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农村职业院校要时刻关注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随着行业企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第三,农村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提高农民的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产教融合是提高农村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可行的路径,但在实施中,会面对一系列的困难,这就需要构建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各种有利于办学的要素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各方办学主体的互补共赢,使企业获得符合用工要求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使农村职业院校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接受培训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知农爱农的乡村实用人才。农村职业院校只有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才能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农村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在思想认识、教学体系、保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符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创业人才。
农村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教育实践,在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目标体系。这是因为:其一,农民创业需求调研是设计目标体系的基础工作。在创业学院由虚拟走向办学实体的环境下,接受培训的农民对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评价,尤其是对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的评价,是设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参照。其二,对接国家宏观设计,在校内开展创业教育思想大讨论。借助各种形式开展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就“双创”教育理念和途径开展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研讨,转变广大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干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创业素质培养需要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创业技能培养需要将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应设计载体,推进创业教育进程:其一,通过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实体考察,构建从行业认知到企业建构、再到职业操作的多层次能力培育体系,促进农民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认知及对行业基础技能的掌握。其二,借助全国及省市校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工程训练与素质拓展中心活动等特色教学活动,使农民掌握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技能。其三,农村职业院校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和聘请专业人士,采用开设专题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强对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几类较通用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内涵、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的乡村实用人才。
农村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可以采用三方评价体系。农村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成效如何,不能让学校自说自话,自我评价,而应采用“社会-学校-政府”三级评价体系,政府可以依据财政资金投入情况、学科布局、与当地产业对接情况以及毕业生创业等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政府可以借助社会科学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接受培训的农民对创业课程、创业服务体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等的有效性评价。农村职业院校可以依据生源情况、课程体系和实习情况衔接情况、创业成绩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行业、协会甚至毕业生的亲属可以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双创”教育的影响面与满意度、能力测量、创业活动、创业效果等进行调研并进行评价。综合各方面的调研和评价,有利于农村职业院校合理设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推进创业教育进程,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村职业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性和实用性人才,农村职业院校只有增强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科技引擎,才能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效益进一步提升。
注释:
①指县(区)农业职业学校和涵盖涉农专业的职业学校,包括县职教中心、职教园区以及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