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2020-01-19 08:09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演奏者弹奏

丁 亮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钢琴表演是人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作家创作出作品,作品再经由演奏者弹奏,再到观众欣赏,每个环节都有“人”的主观审美因素,因此,最终审美效果也会千差万别。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及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种种差别导致个体产生不一致的美的接受过程与欣赏能力,从而又转化为不一致的审美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美的审视素养需要阶段性的训练与培养,高度的审美能力需要长期的努力与自觉性的追求,要想形成个体独具特色的审美能力还需将自我认识进一步拔高,体现出广阔的认知与渊博的文化素养。

一、文艺作品的审美层次

文艺作品的审美素养具有系统性的三个层次,评判一个作品可根据三种审美层次进行。一是指文艺作品的形式美,包括其韵律、节奏、文字、结构等外在表现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是读者或观众作出接触到的审美因素,能激发读者或观众的想象力,唤起某种记忆或艺术形象,从而生发某种意义内容。二是指文艺作品的具体内容。文艺作品本身经作者编排、编写,包含了一定形象体系和历史内容,再通过客观的生活内容和作者主观的解释,文艺作品内容就具有了一种审美因素,是一种人格美、情操美、理性美的诠释。三是指文艺作品的象征性,其中意象和意境是重要审美因素,需要读者或观众把握作品一定的历史内容才能够逐渐领悟并欣赏的审美因素[1]。

二、钢琴表演审美艺术表现形式

钢琴表演的艺术审美表现主要通过钢琴表演中的审美意象完成。审美意象是指作家经过主观审美感知与体验,筛选反映客观世界物质生活,融汇主观思想、感情、愿望与理想,经过艺术创作形成的意象[2]。意象是一种极富主观情绪的物质产品,经过某种媒介或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就会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钢琴表演艺术形式中审美意象的展现是借助感官世界完成的,是一种感性认识。

(一)钢琴表演艺术审美意象的完成机制

“移情”是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手法,在钢琴表演艺术中同样适用,因为人类的情感发生与转移本质上是相同的。“移情”是讲,将人的主观情感转移到(依附于)客观的事物上,与此同时又反过来被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情感所感染,产生一种主观情绪[3]。“移情”的英文是“Empathy(同情)”,也就是说“物”与“我”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共鸣,两相碰撞、交流、磨合而形成情感的集中喷发。优秀的钢琴表演之所以能够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移情”起了重要作用。在钢琴表演中,“移情”在作品、演奏者、观众三者中轮转。

1.作品

乐曲经由作曲家主客观统一性的创作。作曲家从复杂的客观世界中筛选原生态的“美”“丑”事物,通过了解、熟识及认识等感性、理性活动,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受,继而产生创作的欲望,再将创作欲望转化为乐思,最后通过具有形式美的塑型过程就是乐曲产生过程。在此之中,作曲家将主观思想、理念及情感转移(依附)到具有形式美的乐曲上,就是作品思想内容能够形成的主要原因。

2.演奏者

钢琴表演中演奏者以自己的方式演奏乐曲的过程体现了“移情”机制。一场具有审美意义的钢琴表演与钢琴家的个性演绎关系密切。钢琴家以自己的社会认识和人生体验为依据,以乐曲为脚本,以乐曲作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辅助,去理解乐曲含义,从而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已经粘合了钢琴家个人主观思想及情感。钢琴家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音乐,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才可能弹奏出艺术性与审美性十分高的乐曲。

3.观众

观众是钢琴表演艺术中最后的受益人。观众发生“移情”效果的深浅是钢琴表演是否具有审美意义的直接反映。能够直击心灵、感人肺腑的音乐,其内涵一定是与观众的生活体验有极高共鸣性的审美体验想通、相似,观众才能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依附、投射到钢琴表演中,进行自我审视性质的审美。

(二)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特点

1.意蕴性

审美意象是意蕴深刻的意象,是情绪化了的意象。审美意象往往蕴藏着作曲家、演奏家精心设置过的抽象含义,是浓缩了的思想情感的载体。在钢琴表演中,观众看到的表演形式、场景组合、音乐节奏等都是审美意象的体现。这些表演形式、场景组合和音乐节奏都富有一种文化意义,是钢琴表演艺术审美不可分割的部分[4]。

2.画面性

审美意象的直接作用就是形成具有特定审美意义的画面。在钢琴表演中,音符不再是简单的符号相加,而变成具有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观众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种画面图像,从而使让原本抽象的音符化作具有美感的想象和感受。这就是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画面性,是帮助观众及演奏者欣赏乐曲审美内涵的工具之一,是观众及演奏者将审美体验由感受形式美上升到理解乐曲思想内涵的重要推手之一[5]。

3.同一性与非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不同的演奏者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所传达的音乐内涵相同。这是因为,所有的演奏者都经过自身的体验,感受到了乐曲所传达出的同一音乐内涵。这种音乐内涵由于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象具有稳定性,因为不会发生改变。非同一性是指不同的演奏者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所传达的音乐内涵,又具有差异性。这是因为演奏者在理解和分析音乐内容时由于个人阅历、个性差异、文化学识、心理特点、所处阶层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结果。钢琴表演的艺术性始终是同一性和非同一性并存的,二者并没有高下之分。

(三)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成因

1.作品认知及艺术认知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成因与艺术认知程度分不开。艺术认知程度的第一层是演奏者进行作品认知。钢琴演奏者在准备表演前的很长时间需要对作品进行认知。认知内容一是认识作曲家,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过程,创作背景及创作目的;二是识别乐谱,演奏者需要对乐谱进行仔细研究与钻研,根据乐谱揣摩作曲家创作意图及力求传达的思想内涵;三是演奏者需要整合舞台弹奏效果,在不断练习中思考怎样将乐曲思想内涵经由自己的演绎完美地传达出来[6]。艺术认知的第二层是艺术审美认知。艺术认知是建立在研究情感、生理、心理与心灵之间关系基础上的一种认知。需要演奏者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高雅艺术?艺术与美学的关系是什么?音乐如何展现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性?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思考,拥有完善的一套审美艺术体系,从而对自己的钢琴表演提供雄厚的理论支持。不同的作品认知及艺术认知会形成不一致的审美意象[7]。

2.心理特征

审美标准是指人们审美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某种尺度去衡量审美对象。由于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的不同,审美最终结果也会产生差异。其中,心理特征是审美标准发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特征包括性格特点、气质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等因素,钢琴表演中演奏者及观众的审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特征的左右。如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理查德·克莱德曼从小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且受到父亲的影响,理查德·克莱德曼4岁就已经爱上了钢琴。其作品风格也大多偏向于古典与优雅,受众遍布全球。

3.听觉能力

钢琴表演艺术实现的直接因素是听觉能力。审美意象的形成需要通过人体听觉器官传输完成。声音是传达钢琴表演艺术的重要媒介,观众通过声音识别音符,产生联想与想象。但音乐的内涵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需要观众用心感受,细细品味。单纯的听是不能实现审美欣赏的。观众往往刚开始时,还处于识别音符、培养乐感的过程。渐渐地,这种感觉会由浅入深,直到听觉将人的所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这时音乐才成为“音乐”,具备感染人心的力量。除观众需要借助听觉能力欣赏审美意象之外,演奏者同样需要。钢琴演奏者借助听觉感知音符、分析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思想感情。但演奏者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内心听觉”的联系。“内心听觉”是指不借助钢琴、乐谱等实体物质,演奏者内心对乐曲的节奏进行感受,在内心弹奏的过程[8]。“内心听觉”的要求更高,需要演奏者在一定的艺术认知基础上,展开乐曲的弹奏练习。在反复的“内心听觉”练习中,更深层次地掌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并形成演奏者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促成审美意象的形成。

4.演奏风格

不同演奏者的不同演奏风格影响着审美意象的表达。演奏风格在广义上包含了地域、民族、宗派、时代、个人等风格,是演奏者在弹奏中传达出各异的审美意象的重要影响因素。钢琴演奏者要处理好原审美意象的内涵与个体演奏风格之间的关系,在表演中要注意保留原作曲家的艺术风格,尽量还原乐曲原有的审美意象,不随意发挥也不死板僵硬。

三、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一)将表演艺术形式上升到美学范畴

钢琴表演艺术是典型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创造活力及艺术生命力[9]。在钢琴表演中,演奏者要对表演艺术的美学形式进行思考。从美学方面考虑,美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这也是一种“美”——爱岗敬业的职业美德。对于钢琴表演家来说,首先,钢琴表演要上升到“美”的高度,与表演者的个人气质、服装、谈吐及精神状态有关;其次,钢琴表演的“美”还与舞台场景布置、灯光效果、钢琴品质等客观因素相关;最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音乐演奏的效果好与坏。

(二)灵活运用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掌握并熟练运用乐理知识应该是每一位钢琴演奏者的必备技能。如果钢琴演奏者没有熟练掌握乐理知识,不懂弹奏技巧,将无法应对变化万千的乐谱。钢琴演奏者要锤炼自己的表演技能,提升个人审美素养能力,掌握乐理知识、懂得弹奏技巧就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灵活运用乐理知识,表演中跟随乐曲的变化调整弹奏技巧就会轻松很多。例如,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是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个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10]。A部分的旋律听起来幽雅、舒缓、沁人心脾,这一段清新朴实的旋律成了最受世人喜爱、最常听到的乐段。弹奏时要注意:旋律从左手到右手要衔接得平滑无缝,让旋律线条流畅均匀,听起来柔和、顺畅。B主题情绪欢快色彩明朗,描绘了女孩心灵的另一个侧面,让人感觉到端庄的同时又不失欢快活跃、爽朗而天真。弹奏时要注意严格的分句,句与句之间要有自然的呼吸和旋律线的上下行渐强、渐弱,32分音符的走句更是要起伏自如、光滑流畅。手腕要放松,协调力量的传递,手指下键动作快,指尖集中,音点清楚,触键快而精致。C主题让人感觉到气氛的凝重,有一种惊惶不安的感觉,仿佛陷入了挣扎的沉思中。弹奏时注意左手的同音断奏,要弹得均匀而富于弹性,音量不要超过右手的旋律。右手弹奏和弦时,重力支撑在高音的旋律音上,使旋律突出,线条清楚。C段的最后6小节是连接A主题的经过句,旋律充满了梦幻色彩,弹奏时琶音要弹得轻、连、柔,下行半音阶要精致、有颗粒性,与琶音形成一个完整的过渡句引进主题A。最后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提高把握乐曲情感的能力

要提高审美能力,钢琴演奏者还需提高对乐曲情感把握的能力。把握乐曲情感的能力包括把握创作情感和把握受众情感两种能力。把握创作情感要求钢琴表演者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生活状态、情感状态、思维状态等因素反复揣摩,在不断地演绎尝试中找寻最佳演绎方法[11]。如《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1810年献给他的恋人特蕾莎的曲子,乐曲形象单纯,技巧简单,主题淳朴亲切,刻画的是单纯活泼、温柔美丽的少女形象。把握受众情感的能力是指演奏者要去研究乐曲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情绪变化,在不断地观察研究中把握观众的情感,找出观众与乐曲的情感共鸣点,在不断强化练习中提升自己对音乐欣赏的能力。

四、结语

人类在追求美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美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具有意义的一个很重要元素。美是人类自觉的追求。钢琴表演是一种艺术化的审美,优秀的钢琴表演会有触及观众心灵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将可能长期留存在观众心里,成为支持观众生存、生活的核心力量源泉。钢琴表演艺术中主要发生审美作用的就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来源于生活,但却是生活的高度浓缩品,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要提升钢琴表演艺术的审美素养,还需继续钻研审美意象在钢琴表演中的完成机制及价值意义。另外,世界、观众、作品、演奏者四者的关系研究也应成为重点(参考于艾布拉姆斯《灯与镜》)。只有对钢琴演奏的每一个环节关系研究有清晰的理论支持,才能避免盲目地摸索过程,快速成长。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演奏者弹奏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论琵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