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胜男 徐 君 田恩学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随着2016—2017年“中俄媒体交流年”的成功举办,中俄两国在媒体领域的联系加强,各种活动在新闻传播的各个层面展开合作。2019年9月3日,中俄媒体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以“数字经济时代下传统媒体新媒体发展”为主题的论坛,中俄两国的传媒业界共商发展与合作,两国媒体通过沟通协调,以互通互信为基石,凝聚共识,以互信互鉴为纽带,推动融合发展,来共同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和话语权。传媒人才的培养是两国媒体合作交流的重要支撑,中俄媒体方面的互动频繁,必然带来的是对大量优秀传媒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精通两国语言、文化且掌握先进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即具备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传播人才。中俄高校要联合培养跨文化传播传媒人才,要在以往中俄人才培养合作积累经验基础上,了解两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背景,在专业设置、师资、课程建设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合作的路径。
从目前中国和俄罗斯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国家“一带一路”部署下发展趋好,但相较于与欧美等教育大国的教育合作规模尚小,在对方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中尚未提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俄教育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教育合作基础和优良的教育合作环境,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在中俄传媒人才的合作培养方面具备优势和可行性。
俄罗斯的高等新闻教育理念大致经历了苏联时期的以实践为指导的共产主义新闻学院时期、注重基础教育与实践之间平衡的混合式新闻教育模式时期、苏联解体后转型期的立足学生个性培养时期。总体来说,“在新闻教育理念方面发生了从苏联时期高度强调意识形态服务于国家利益向政治、哲学的多元化、到强调学生个性的人文方向的转变”[1]。21世纪以来,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与欧洲的高等教育融合,开展同世界各国高校的教学合作、科研学术交流。同样,我国新闻教育也经历了建国初期苏联的影响到改革开放后采用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模式的过程,积极融入世界教育体系是二者的共同特征。但俄罗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实践过程中,开始逐渐认识到西化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应本国的发展,唯保有本国之特色即注重人文精神的强调及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才是新闻教育的发展之路。
我国在新闻教育方面也在不断寻求改革创新,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上“新文科”建设的背景,推进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上实现融通,也同样是新闻传媒专业未来的主导教育理念。在中俄高校新闻教育理念上的转变融合所带来的契机下,必然会让具备跨文化传播新闻传媒人才的合作培养成为中俄教育合作的重要推动力。
自苏联解体,俄罗斯进入转型期后,俄罗斯对新闻教育的控制也开始放松,新闻教育逐渐面向全球化、市场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与此伴随着带来的是开办新闻专业或新闻系的高校增多,“自1990年起,俄罗斯每隔三年开办有新闻专业的大学数量就增长12%,到2016年3月,俄罗斯共计有150所高校开办新闻专业”[1],其中有大量的非国立大学介入到新闻教育中。但总体来说,俄罗斯的以文学为中心的新闻教育模式,以及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传统从未改变,各高校虽可以自由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但必须在国家制定的教育标准基础上进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截至2019年,全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1 352个,72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336个,广播电视学230个,广告学368个,传播学80个,编辑出版学71个,网络与新媒体246个,数字出版19个,时尚传播1个,国际新闻与传播1个。除此之外,在艺术学方向下设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18个,播音与主持专业217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31个,其余的还有数字媒体技术、摄影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戏剧影视文学等各类专业。从数量上看,传媒类人才的培养数量逐年增多,但并未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综上,中俄高校新闻传媒类专业的大量开设为联合培养新闻传媒人才提供了合作的基础,在媒介融合的今天,通过人才合作培养取长补短共同寻求适应世界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转型期的新闻传媒教育大量引进西方新闻理论,开设了大量如《外国新闻史》《外国大众传播发展经验》《西方媒介史》《西方媒介理论》等课程,西方的新闻传播研究焦点与范式也开始推广,面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得到重视。但丢弃新闻教育传统的俄罗斯新闻教育很快就弊端凸显,西化的新闻思想并不适合俄罗斯的新闻教育,业界与学界的相继脱轨也让俄罗斯的新闻教育开始重新审视其人才的培养目标。
2016年2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的贾乐蓉教授采访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瓦尔塔诺娃教授时,曾问到面对学界业界都在谈论媒介融合的事实环境,莫大新闻系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及教师方面有哪些新变化?“瓦尔塔诺娃教授回答提到,就业市场的变化让许多毕业生进入到新媒体公司工作,让他们开始着重发展学生新的技术技能。”[2]
由此可见,俄罗斯新闻传媒教育在不断随媒介环境的变化设置适应新媒体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上在保留原有的文学通识性课程外,又融入了西方新闻理论课程及新媒体实践课程。
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处于媒介变化的转型期,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与实际高校人才培养脱节,转型出现的应用型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中重“术”轻“学”,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因此,中俄两国在新闻传媒人才在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根据我国教育部涉外信息网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显示,与俄罗斯合作办学机构11个,合作办学项目127个,其中54个合作项目已停办或退出,合作办学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有1个办学机构,85个合作项目(其中包含50个已停办或退出的项目)[3]。从合作办学的专业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的强项专业,如机械、交通、自动化、金融、俄语、音乐、美术、旅游等方面,涉及到传媒方向只搜索到海南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作举办的广播电视编导本科教育项目,可见,俄罗斯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国家之一,合作的项目数量也很多,但中俄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合作培养却寥寥无几。因此,中俄传媒人才培养合作的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世界范围内传播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传媒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新要求,但由于中俄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在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时,还存在学历和教学大纲认证的不统一,加上双方教育沟通的渠道不畅,交流的项目比较有限,导致只停留在常规性的合作办学项目上,合作的专业也只是双方已开设的专业,事实上这些专业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双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国内新闻传媒教育的专业设置尚存在结构和类型的错位,并未完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再进行对外合作办学,这样培养的人才自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市场化的专业设置是未来中俄传媒人才合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专业设置更多的是为传统媒体培养人才,毕业后相对应的进入报社或广播电视媒体,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新兴的媒体公司是各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基于教育供给侧环境的变化,中俄都在面临着传媒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转型,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联合人才培养,对培养目标、办学方向、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培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通才”。这里的“通才”指的是既掌握俄汉双语的“国别通”,又精通两国文化的“文化通”,能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传媒人才。因此,一方面,中俄传媒人才的合作培养要了解双方新闻传播教育的背景及优势资源;另一方面,要借双方媒体间合作了解双方新闻生产机制,对双方媒体机构进行调研,共同商定传媒人才合作培养的专业设置。
现阶段,无论是中方还是俄方都不具备完善的能承担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因此,中俄要进行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师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不断增加,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教师不仅需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还需拥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兼具跨语言与跨文化的沟通与应用能力”[4]。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需要双方共建师资培训计划,首先,要解决语言障碍,在短期内不能解决用俄语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时,鼓励双方可先使用英语;其次,加快双方师资的流通,组织短期的专题培训,邀请对方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还可以通过特聘业内专家以兼职教师或特聘教师的形式丰富教师结构;再次,定期互派教师访学和学术科研交流,设立专项培训基金,特别针对有地缘优势的高校,互派教师去对方学习,感受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的新闻教育水平,为双方合作人才培养开设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中俄两国在新闻传播教育的传媒人才培养上都有自身的优势,结合优势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在制定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国际化课程群,寻求双方课程资源共享的渠道。首先,将双方优势课程进行重构,建立课程模块,可以设置人文教育模块、产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制作技术模块等;其次,进行课程移植,俄罗斯在新闻传播的教育上人文通识教育基础深厚,要培养“文化通”人才,必须提高对通识人文课程的重视,基础语言类、文学基础类、历史哲学类等都要纳入到双方合作办学的课程模块中,同样我国在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积累的技术类课程优势也要移植到课程模块中;再次,推进开放式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才培养合作已不再是以单纯面授形式进行,运用在线教育平台来来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将大大节省人力和物力,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将慕课、翻转课堂、网络直播课程等在线网络教学模式引入传媒人才的培养,再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共同提升教学效果。开放式课程资源共享的建设需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达成共识,共同设计传媒人才合作培养方案,有针对性设计相关课程结构,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符合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
俄罗斯在我国和“一带一路”沿边国家教育合作中地位极为突出,从现阶段中俄合作办学的层次来看,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合作培养,且以引进俄罗斯教学资源为主,两国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办学项目立项容易,过程管理和监管不易控制,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合作办学项目被终止。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中俄传媒人才绝对是高级人才,需要具备新闻传播技能基础上的“全才”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瓦尔塔诺瓦教授接受采访时提到“俄罗斯的新闻教育完全转向了博洛尼亚的两级体系,让学士和硕士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本科层面培养基础的记者技能,而硕士生培养解决更高的和更复杂问题的人才”[2]。由此,中俄传媒人才的合作培养应提升办学层次,甚至以科研项目的合作推进高级人才合作培养。
随着中俄两国各种“主题年”和民间各项活动的举办,传播本国文化的文化外交在传统文化传播、树立国际形象、增进友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传播传媒人才合作培养上一些地方高校可借地域优势,通过定期开展中俄高校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校间的科研活动,以文化外交促成中俄人才培养合作的层次提升。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黑河学院举办的“中俄高校(部门)教育合作与特色发展论坛”,来自俄罗斯的6所高校和国内的9所高校相聚黑河,共商中俄高校教育文化合作问题,对共同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国际合作意识,熟悉国际惯例,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达成了共识,在借地域优势来推进中俄人才合作培养方面,边境的高校确实走在了前面。
近年来,中俄两国媒体在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加大合作力度和合作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让双方认识到对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升,尽管这些倡议只是在中俄的媒体研讨会和高校的人才培养交流会上提出,但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说,这就是时代发展对新型人才的刚性需求,中俄传媒人才的合作培养要在充分了解双方新闻传播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制定出人才培养的模式,规划出人才培养的路径,明确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担负起国际化传播人才培养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