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社群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0-01-19 08:09钱尔红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群政治思想

钱尔红

(蚌埠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网络社群一词最初是由Virtual Community翻译而来,是以空间变化为基础衍生的社群类型,属于社会学概念的一种[1]。学界对其的概念呈现出种,纵观国际现有观点,笔者基于不同角度将其概括为三种:一是基于空间角度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与平台为依托和载体的一种虚拟空间;二是基于类型角度来看,是需求、兴趣、社交或利益一致个体的集聚;三是基于成员组成角度来看,此类社群的构成主体有陌生人与熟人之分,前者的交互是基于虚拟匿名的环境进行,后者则是现实的线下社交的进一步延伸。基于此,大学生网络社群可理解为是需求、兴趣、社交或利益一致的大学生,依托互联网平台自主集聚并搭建的学习交流、信息分享、社交互动的群体。在时下网络社群纷呈背景下,大学生自然也成为各种社群的主要参与主体,把网络社群作为主要的社交互动途径,驱动网络社群快速崛起,并表现出独有的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些表现甚至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对高校而言,网络社群是时下实施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新型载体和工具。

一、大学生网络社群影响的表现

基于快速进步的网络信息技术、新媒体的诞生,以QQ、微信及抖音为代表的网络社群快速崛起,成为时下大学生社交的首选途径。交流活动基本上都是以网络社群为载体来进行,大学生如果频繁地借助网络社群获取和分享信息,也会受到一定的思想影响。作为群居物种,人类所过的基本都是群体生活,基于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生存特征,个体所处的群体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时空对于网络社群的制约,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各种社群交流的大学生不断增多,频率也不断提高,而网络社群作为一种存在于虚拟空间的事物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2]。

(一)网络社群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促进和影响

仅就传播内容而言,虽然网络社群大多都是充满正能量和积极意义的社群,但也不乏一些负能量的社群,决定其传播性质的关键是个体集群目的与流通的内容。以学习知识、分享成果为目的的信息交换传播的社群能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促进;相反一些负能量社群则会产生不利于个体成长的消极影响,如 “约死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外还有一些备受指责的色情粉丝直播群等。对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意志不坚定的高校学生而言,误入此类社群或接收到此类信息时,很难抵制诱惑从而沉迷其中。且不良的网络思潮会随着网络社群渗透到校园中,冲击校园的思政教育成果和权威。

(二)网络社群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

网络社群所表现出的水平与素质完全取决于其组织者与参与主体的素质水平。构成网络社群的诸多主体除了生长环境与所处领域不同外,三观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共同集聚在同一个社群后,能够随意匿名发布言论或提出话题。处于虚拟的网络中,大家有不同的身份背景,可谓是鱼龙混杂,信息复杂多样,观点丰富自由,然而其行为却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

在一些高质量、规范化的社群中,围绕某一正向论题往往会存在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并相互碰撞,通过交流和融合最终实现求同存异。然而,针对大学生而言,在如此复杂的信息领域下,并非所有个体均具备独立思考和准确辨别的能力,从而受到信息的支配和影响,并产生对应的现实行为,不仅从身心健康上对大学生产生威胁,而且对网络乃至社会产生安全冲击。积聚在网络社群中的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生活环境,因此,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社群言论与话题发表的随意性与匿名特点,使这些个体无需公开身份,从而使社群信息整体存在碎片化、多样化的突出特征。

在一些高质量、规范化的社群中,往往会存在不同意见和声音,通过交流和融合达到学习和进步的目的。然而,在一些质量较差的社群中,却存在大量的色情、暴力信息,加之一些大学生不具备自主思考和准确辨识的能力,更易被这些信息左右,形成错误的认识和价值观,一方面,不利于网络社群建设,另一方面,阻碍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3]。

(三)理网络社群信息反馈性与非理性并存

基于网络社群信息反馈而言,活跃于网络社群内的各种信息均不受时空的约束,因此,在信息反馈方面表现出即时、集聚、时效性等特点,这也是其好的表现。与此同时,也有很多非理性的反馈信息,融合了积极与消极两种对立的因素。大学生并未形成坚固端正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因此,在信息反馈上很难做到理性,很多时候会受到冲动的感性影响。信息在网络社群中的流动是时时、多方、互动的,在反馈上也表现出短暂、即时的特点,而且理性与非理性并存。而大学生在处理和反馈此类信息时,往往会从感性层面作自我批判。

基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高校应当注重网络社群的影响性,借助网络社群的理性运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另外,基于形态上的“圈层化”特点,网络社群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大学生的成长。置身于此类有层级的圈子中,除了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以外,还会使大学生的信息来源通道形成闭环。基于高校目前愈发重视网络社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双重影响力,探讨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网络社群是高校最为迫切的工作。

二、高校借助网络社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艾瑞咨询于2016年公布的《中国网络社群研究报告》显示:2002年QQ群聊诞生,网络社群也随之出现,之后在经历了以贴吧、开心网、微博、人人网为代表的PC社群崛起的繁荣时代后,微信群、陌陌群、贴吧群、社群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移动社群自2012年开始兴起并延续至今。在商业领域中网络社群可以说是首选的一种营销手段,并成为关注的焦点。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如小米、逻辑思维、星巴克等。这些案例中有着大量值得高校学习和探索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网络社群是高校创新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的思路、手段、形式。

(一)围绕大学生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社群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任务是从思想行为规律上关注和了解大学生,而大学网络社群则是最为常见和普及的思想交流平台,借助该平台的数据分析,可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趋势和行为特点,帮助教师和辅导员借助数据汇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制订个性化的实施方案。

基于众筹、众创、共享为主流的经济思维背景,用户可以视为生产链条中的关键节点,基于需求的生产可有效满足用户的实际痛点,借助情感交流架通与用户的联系是决定产品成败的主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想要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要创新理念、改变思路,把实际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来解决,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口社群。首先,借助需求与兴趣集取学生个体;其次,明确社群的目标与建设结构,围绕众筹、众创、共享等思想搭建社群关系;最后,借助实用可行的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传播优质内容,从思想上引领大学生。

(二)针对大学生思政网络社群培养引导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

所谓的意见领袖,也就是决定舆论导向的核心人物,也被称之为舆论领袖,其诞生源自于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传播学领域学者,即“向社会群体传播媒介信息的活动中,有着较高影响力的中介角色”。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和介入,有助于传播速度和范围的提升扩大,使他人的态度得到扭转。

基于网络社群的影响力和普及度,其内部的舆论有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借助网络社群交流、发表意见及观点时,意见领袖突出的影响力和强大的作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借助网络社群力量的关键所在,可以肩负起筛选议题、确认议程、掌控话语权等责任。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兴趣爱好广泛、引导能力出众的舆论领袖,对于高校而言,不仅有助于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更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4]。

基于趣缘性特点考虑,有必要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导入管理和引导机制,以此来端正、引导网络社群的话语权和价值走向。根据网络社群所开展的大数据分析,可获得更加直观的大学生行为和需求倾向,以此为基础,选择性地丰富网络社群的内容,将与大学生更加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搜集和上传于网络社群中,增强社群主体的活跃性与互动性。如根据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思想政治需求在网络社群中进行分组,使思想政治知识与需求得到细化,并积极地培养社群意见领袖,尽可能为其创造话语权。同时,利用同类、同辈话语权引导深化社群的圈群化特性,巩固主流话语权的地位,从而使文化价值认同能够实现集体释放。

(三)在大学生思政类网络社群运营中导入蜂群思维

所谓的蜂群思维是指基于高度连接而聚集的大量独立单元构成的活系统,是属于一种集体思维,有如下代表性的特征:一是无需核心单位的强制控制,各个次级单位均能自治且相互间高度连接,基于网络构成点对点的非线性因果关系;二是组织结构呈扁平状、层级少、中心点多,基于此,在人数庞杂的群体中能够相互连接并有效的共享信息。与传统社群相比而言,网络社群有所不同其虽然隶属于互联网领域,可以建立于网络之上,无需依托于现实的人际交往。同时,也可以是实体社群或社会组织的一种延伸表现。基于此,从组织形式来看,网络社群很大程度上与蜂群的群聚相接近,在运营大学生思政类社群时导入蜂群思维,一方面,可促进群体规范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对网络社群形成无形的言语和行为约束,发挥杰出的凝聚力,并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复制模式。

(四)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导入新的传播方式,促进大学生提升新媒体素养

随着网络社群的诞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单一的传统方式被打破。基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入新的传播方式,借助新媒体,实现传播内容的多样性,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促进思想政治信息的输出更加丰富生动。使大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偏好和兴趣选择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内容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应立足于群体需求,筛选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进行加工和优化。针对各个群体的不同特点加工信息时,要把传播媒介环境也纳入考虑中,尤其是网络社群环境下,充斥着大量良秀不齐的信息与突出的碎片化特征[5]。基于此,在强调德育素质的前提下高校还应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

(五)围绕大学网络社群开展优化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第三课堂

基于持续进步的自媒体,大学生网络社群形成了愈发突出的多样性,从培养大学生的角度而言,其在网络需求上的个性化如果能够满足,借助网络社群整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跨领域互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第三课堂。在筛选学习内容时,可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以大学生广泛认可的方式导入思想政治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网络社群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背弃了平台思维,通过整体视角寻找适宜的教育载体,解决了时下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存在的无法集中或舍弃不同平台力量的局面,并找到了新的方法,把工具使用的思路转化成内容制作,同时,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关键在于制作与大学生兴趣相符的内容。

猜你喜欢
社群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社群短命七宗罪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