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 枫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2)
从目前检索文献得到的结果来看,“方才”最早出现在唐代,并且在数十种唐代文献中只检得一例,在此之前从先秦至南北朝都未见有用例。唐代的例句如下:
例1者个头陀不自安,方才拔掉又垂竿。我今闲看滩前月,千古空江一镜寒。(顾翥彤,船子和尚拔棹歌·续机缘集)
此句中的“方才”是副词,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两个动作行为(“拔棹”和“垂竿”)间隔的时间较短。有学者指出近代汉语的“方才”是表示“说话以前不久的时间(时点)”的时间词。[1]我们认为,“方才”在出现之始,是作为时间副词使用,并且最先用来表示间隔时间较短。
到了宋代,我们在《全宋词》中检得了5例含有“方才”的例句:
例2逄三春仲月,方才破二,百年大齐,恰则平分。(沁园春,冯取恰)
例3任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鹊桥仙,严蕊)
例4春城办得红蕖了,红蕖未点春先到。新月入新年,方才今夜圆。(菩萨蛮,陈三聘)
例5算良机再会,抠衣来久,归鞭何速,祝寿方才。(沁园春,吴势卿)
例6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摸鱼儿,王沂孙)
在《朱子语类》中也检得了3例含有“方才”的例句:
例7问:“孔子已说‘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如何人尚未知性?到孟子方才说出,到周先生方说得尽?”(卷四)
例8方才做这事,便又使此心去体认,少间便启人机心。(卷三十五)
例9今日偶看仪礼疏中却云,既冠之时,即是权以此三字加之,实未尝称也,到五十方才称此三字。(卷八十七)
通过分析以上例句可以发现:
第一,从使用频率看,“方才”发展至宋代,使用频率还远没有达到常用词的程度。在卷帙浩繁的《全宋词》和《朱子语类》中,共检得8例。较唐代用例虽有所增多,但“方才”在唐宋时期仍处于萌芽阶段。
第二,从词性看,“方才”在唐宋时期所见的9例全是副词用法,作时间名词的用法还未出现。
第三,从意义看,“方才”此时期可以表示时间间隔短(例1)和间隔长(例9)两个互斥的时间概念。
第四,从语序看,例5中“方才”在所修饰的动词后面,“祝寿方才”应为“方才祝寿”。副词出现在动词后,可能是因词体对格律的要求,使得音律和谐,同时位置的游移性也符合“方才”在唐宋时期处于萌芽阶段。此外,有学者认为,时间副词本身出现副词易位的频率较高。[2]
元代戏剧发展繁荣,戏剧语言大致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风貌。为了对元代“方才”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进行了检索考察,共检得例句16例,其中杂剧11例,南戏5例。相较于唐宋时期,元代的“方才”在使用量上有所增加,但仍不普遍。从词性上来看,“方才”在元代出现了作为时间名词的用法,其中杂剧、南戏各两例,如下:
例10方才要送你性命,我替你说着,饶了你了。(元刊杂剧三十种,借铁拐李还魂,第一折)
例11我方才回家去,他在半路里等我,又引着几个道友,再四劝我出家。(元刊杂剧三十种,陈季卿悟道竹叶舟,第三折)
例12我方才正对那婆子说了,这媒怕难做。(琵琶记,第六出)
例13便把小子方才坠马为题。(琵琶记,第十出)
前三句例句中的“方才”都是时间名词作状语,最后一句是时间名词作定语。但是这一时期“方才”还是多作为副词来用,并且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如下面例句:
例14他道是船小不能重载,内中有疏者,请一位下水,方才有救。(元刊杂剧三十种,楚昭王疏者下船,第四折)
例15你将的赵氏孤儿抬举成人,与他父母报仇,方才是个长策。(元刊杂剧三十种,冤报冤赵氏孤儿,第二折)
例16如今削除了这点萌芽,方才是永无后衅。(同上,第三折)
例17这病可时,除非是子孝父心宽,方才可救。(琵琶记,第二十三出)
上述例句中的“方才”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在于间隔时间的长或短,而仅仅表示一种条件关系,“方才”所修饰的动词成分的实现需要以“方才”前面某个条件为前提。比如例句14,因为船小不能重载,所以只有请一人下水,减轻重量,才能有救,也就是“有救”这一事件的实现要以“一位下水”为条件。
除了表示条件关系外,还有表示因果关系的,比如:
例18幸的死人多,睢水不流,俺每都打死人堆上骑着马跑,方才脱的性命。(元刊杂剧三十种,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四折)
例19因他养活不过,方才卖与人。(元刊杂剧三十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
例20吃教醉醺醺,我方才骂它。(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十六出)
这些例句中的“方才”表示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即“方才”所修饰的动词成分是果,“方才”前面的成分是因。如例句18,“俺每都打死人堆上骑着马跑”是因,“脱的性命”是果。
至明代,“方才”又有了新的发展。我们选取晚明著作《金瓶梅》作为考察对象,对其中的“方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方才”在《金瓶梅》中有156句例句,其中17句是作为时间名词来用,其他均为副词。在一本著作中出现如此多的例句,可见至晚明,“方才”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
在《金瓶梅》中,“方才”有表示时间间隔短的用例,如:
例21不一时,西门庆陪他进入李瓶儿房中。那李瓶儿方才睡下,安逸一回,又搀扶起来,靠枕褥坐。(第六十一回)
有表示时间间隔长的用例,如:
例22当日饮至夜分,方才歇息。(第三十六回)
有表示条件的用例,如:
例23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的。(第三回)
有表示因果的用例,如:
例24二人慌了,方才说出昨日在韩道国老婆家吃酒来。(第七十九回)
另外,在《金瓶梅》中,“方才”又有了新的意义,不表示时间间隔的长或短,也不表示条件或是因果关系,而表示前一个(或几个)事件完成之后,后一个(或几个)事件开始发生,具有承接的意味。比如:
例25和尚见了武请斋主拈香捡字,证盟礼佛,妇人方才起梳洗,乔素打扮,来到佛前参拜。(第八回)
例26那桂姐连忙起身相谢了,方才一面令丫鬟收下了,一面放下一张小桌儿,请桂卿下席来唱。(第十一回)
例27妇人千恩万谢,方才上轿来家。(第十四回)
例28说毕,方才和他坐的一处,教玉筲来捧与他吃了。(第二十一回)
例29不防玉楼走到跟前,叫道:“六姐,他大娘来家了,咱后边去来。”这妇人方才撇了西门庆,说道:“哥儿,我回来和你答话。”(第十一回)
例25中,“拈香捡字,证盟礼佛”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妇人起来“梳洗”“打扮”“参佛”这些事件才发生。同样,例26中,“桂姐起身相谢”这一事件完成之后,“令丫鬟收下”“放小桌儿”“请桂卿下席来唱”这一系列事件才发生。
到了清代,我们选取《七侠五义》作为考察对象。在《七侠五义》中共有291句“方才”的例句,其中171句是作为时间名词来用的。可见,到了这一时期,“方才”作为时间名词使用比较普遍。而这一时期,“方才”所表示的副词性意义也比较完备,既有表示时间间隔长或短的,也有表示条件、因果、承接关系的。比如:
例30老尼与倪忠劝慰多时,母子二人方才止住悲声。(第七十一回)[表示时间间隔长]
例31谁知众恶奴方才见那人把手略略一隔,他们伙计就呲牙咧嘴,便知这军官手头儿凶。(第四十四回)[表示时间间隔短]
例32因此想出一个法子来,须得将张有道害了,他或上刘氏家去,或将刘氏娶到家里来,方才遂心。(第九回)[表示条件]
例33叶阡儿回道:“小人名叫叶阡儿,家有老母,只因穷苦难当,方才做贼。不想头一次就被人拿住,望求老爷饶命。”(第十一回)[表示因果]
例34小人等人静后方才点灯一看,却是个年幼女子。(第十一回)[表示承接]
通过以上历时性考察可以发现,“方才”在唐宋时期以副词身份出现,发展到清代,作为时间名词逐渐成为主流。直至现代汉语中,“方才”除了用作副词,还可以用作名词和形容词,[3](P200-201)并且有学者将“方才”视为兼类词。[4]“方才”作为副词,其内部所表示的各个义项之间也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所变化,最初只表示时间间隔短或长,后来这种表示时间概念的义项逐渐弱化,表示承接意义逐渐成为“方才”副词性词义的主流。
唐宋至清,“方才”的副词性义项可以分成表时间间隔短、表时间间隔长、表条件、表因果、表承接等。一般一个词所具有的多个义项之间都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或者是线性的一步步引申开来,或者是发散性的具有同一个意义源。要讨论“方才”的这些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当从“方才”最初始的本义开始。
“方才”在唐宋萌芽阶段,基本上都是表示时间间隔的短或长,可见“方才”在使用之初表示与时间相关的概念。“方才”能表示时间间隔短和长这两个互斥的时间概念的原因,可以分析前文检得的唐代例句1,句中“方才”是表示“拔棹”和“垂竿”两个动作时间间隔短,“拔棹”这一动作刚一发生,“垂竿”这一动作紧接着发生。“方才”在这里具有初始的意义,即“拔棹”这一动作初始发生没多久,“垂竿”这一动作便紧随其后,于是两个动作间隔的时间就比较短了。再看前文宋代检得的《朱子语类》中的例句7,句中的“方才”表示时间间隔长。实际上这里的“方才”也是具有初始的意义,表达的意思是在孟子之前都没有人说出来,到孟子才开始说出来。孔子与孟子之间时间上有跨度,所以“到孟子方才说出”,也就表示间隔的时间长了。
在时间概念上“方才”具有初始的意义。如果单看“方才拔棹”“方才说出”,不能判断究竟是表示时间间隔短还是长,所能知道的仅仅是“拔棹”和“说出”这两个动作是刚开始发生不久,即“方才”在这里只表示初始的意义。至于间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比如“方才拔棹”在上述例句中表示时间间隔短,如果换个语境,“直到天色已晚,方才拔棹”,就是表示时间间隔较长了。同样,上述例句中“方才说出”表示时间间隔长,如果换个语境,“孟子方才说出,就有人接受并响应”,就表示时间间隔短了。
元代“方才”可表示条件和因果关系,到明清时期又出现大量表示承接的用例。以下是“方才”表条件的例句:
例35这病可时,除非是子孝父心宽,方才可救。(琵琶记,第二十三出)
例36须是补其阴虚,方才好得。(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例37公孙策摇头道:“如此说来,这印匣需要打开看看,方才放心。”(七侠五义,第一百三回)
“方才”表条件时,“方才”后面动作的实现要以前面内容的实现为条件。比如,例句35,要想“可救”,就必须“子孝父心宽”。如果“子孝父心宽”了,“可救”这一状态就开始实现,这里的“方才”表示的是初始意义。例句36,如果“补其阴虚”了,那么身体就开始好了,“方才”依然表示初始。
再来看“方才”表因果的例句:
例38因他养活不过,方才卖与人。(元刊杂剧三十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
例39与了他三钱银子,灌了他些药儿,那孩儿方才得稳睡,不洋奶了。(金瓶梅,第三十二回)
例40郭槐道:“那是因寇珠顶撞了太后,太后方才施刑。”(七侠五义,第十九回)
上述例句中“方才”表因果关系,而究其本义,“方才”依然是表示初始意义。比如,例句38,因为养活不了,所以开始卖给别人。例句39,孩子被灌了药,所以开始得以安睡了。
最后来看“方才”表承接的例句:
例41武二听了此言,方才放了手,大扠步云飞奔到狮子街来,唬得傅伙计半日移不动。(金瓶梅,第九回)
例42收拾已毕,方才开船回庄。(七侠五义,第一百十回)
上述表承接的例句,“方才”还是表示初始意义。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后一件事情紧接着发生,这后一件事情本身就是初始的状态。比如,例句41,武二听了话之后,开始放了手。例句42,收拾完毕后,开始开船回庄。“放手”和“开船”都是初始状态,刚刚发生。
综上所述,“方才”无论是表示时间间隔长短,还是表示条件、因果、承接等关系,都可以表示初始义这一内在联系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方才”所具有的本义就是初始义,至于其他义项都是根据语境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