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上海 200435)
个体时刻都在接受环境加于自身的刺激,时刻都对其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在此过程中,个体使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新变化、增加了新内容。如此循环往复,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社会关系,属于某一阶级、阶层并受其制约,又反作用于其的人。个体的心理活动既有个体的差异,又有阶级、阶层的烙印。在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这一整体创造了历史,这一群体由无数个体构成,个体的发展影响着群体的动态,群体的动态决定了历史的走势,因此,将个体心理与阶级心理相结合研究为问题的厘清开拓了新视角。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阶级中的个体心理,也就是分析阶级整体的心理特征,从而在分析中探寻因阶级心理不同造成的阶级历史命运的迥异。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1](P366)气质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如抑郁质是抑郁型,对生活无所希望;胆汁质是战斗性,热情而易兴奋;粘液质是安静型,平稳而顽强;多血质是灵活型,既兴奋热情也寂寞不振。阶级气质是阶级长期受社会环境制约的结果,其通过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变现。阶级群体以其稳定的结构整体影响着构成阶级群体的各个成员,使其不仅具有相似的心理活动水平,而且具有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而这一切又反作用于阶级群体,使阶级群体形成较稳定的社会实体。总之,阶级群体的特点取决于阶级个体,个体的特点又由群体所维护和制约,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一个具有动力特点的阶级结构整体。研究阶级心理中的阶级气质必然要着眼于个体的气质,在个体气质特征中彰显阶级气质特征。
有产者构成的资产阶级是多血质、抑郁质主导下的气质阶级。资产阶级具有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的特质。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资产阶级带来了契机,他敏锐的洞悉了这一刺激,全力开拓海内外市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壮大自身阶级的力量,把中世纪遗留下的一切阶级排斥到身后,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时代。但资产阶级财富的疯狂积累,生产的急剧扩大,产品的过剩囤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矛盾羁绊了阶级向前发展的脚步。阶级本身的低耐受性使阶级难以忍受,进而采取了自掘坟墓的方式。一方面不得不消灭资本的推动力量即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则争夺新市场,更加彻底的挖掘旧市场。
资产阶级也具有多血质行动灵活、反应迅速、行为外向、易顺应外界环境变化、易接受新对象的特质。观念上,“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2](P403)生产上,“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2](P404)文化上,“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P404)资产阶级独特的多血质和抑郁质的气质类型一方面使资产阶级像个抑郁质的人,他无所信仰,无所希望,感到身边一切都是危险,自身被暴露在不安全和攻击之中,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现象都是抑郁性动因,社会令他抑郁,令他不安,唯有资本、金钱能带来安稳;另一方面使资产阶级像个多血质的人,他对金钱的兴趣促使他兴奋、热情,高效率的掠夺和占有。总之,资产阶级天生的气质类型使阶级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这种先天秉性在随后阶级的成长中表现出来,也决定了阶级特有的前途命运。
无产者构成的无产阶级是胆汁质、黏液质主导下的气质阶级。无产阶级具有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和黏液质反应速度慢、行为内向、稳定性强的特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零散贩卖,同其他任何货物一般,当作市场上任意摆弄的商品,成为人格化的劳动工具,变为全社会有产者压迫的对象。阶级社会中只要能够勉强维系他的被压榨者奴隶般的生存前提,他都会甘心忍受这种不公,避免走向斗争的道路。无产者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只是为了寻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席生存之地,他们对迫害的刺激感受性低、麻木而不知反抗,甚至到了资产阶级不能担保自己的奴隶保持奴隶的生活时,无产阶级才有了斗争意识。因此,无产阶级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迟缓的存在。
具有胆汁质、黏液质气质类型的无产者也对现实有所应对和反应。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伴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成长而成长。当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开始觉醒时,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悄然萌芽,但由于当时的无产阶级处于自发运动阶段,在经济上对资产阶级依旧存在着依附心理,没有发现作为一个新兴阶级的自我意识。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蓬勃成长,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在生产关系的冲突中逐渐被强化,催化出自我意识情绪,不可避免引发了矛盾,开始了斗争。总之,气质虽然不是动机,它本身并不是推动活动进行的心理原因,但它使阶级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这种生理机制决定的气质构成了阶级气质的最初基础,影响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相互交往,决定了阶级命运的殊途。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人,是因为经过了社会化的塑制。个体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完成了社会化。同时,“社会化寓于个性化之中”,[3](P48)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个体性格在个体社会化中被塑造、被稳定,但个体最初性格表现出的依恋是个性化无论被塑造到什么程度都无法抹去的印记。依恋便是分析个体社会化的起点,这为我们分析阶级社会化提供了新思路。阶级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即阶级性格,影响着个体的个性倾向性,个体的个性特点在某种意义上也增强或减弱甚至改变着阶级的性格特点。从个体社会化反观阶级社会化,抓住个体性格相对稳定的最初依恋才能更直观的看到阶级命运的差异。
资产阶级是由拥有生产资料、拥有相同个性的人因共同利益追求结合成的阶级,并形成了阶级特有的性格。资产阶级发展的早期也像刚出生的婴儿般对孕育产生他的母体有着依恋情结,只是依恋程度不同,建立起的相互交往和母婴互动的频率不同,最终导致了阶级成长道路的千差万别。因此,性格依恋奠定了资产阶级社会化的总体基调。
资产阶级诞生时与封建社会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依恋,即对自己的养育者建构起积极的心理作用的模型,这虽然形成了最初的安全依恋,使其有自信去探索环境、迎接挑战,但却给早期社会化打上了封建残余的烙印,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使其难以完全摆脱封建桎梏。因此,资产阶级社会化的早期深度依恋赋予了资产者外向、离经叛道的性格,他不断试图从大量的掠夺中,从不断对金钱的占有中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加深对封建社会的依恋程度,满足自身成长的欲望。资产阶级为了不断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不断使社会得以更好地维系自身发展。为此,资产阶级制定了自己的阶级道德,迫使社会全部阶级服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安排。这样的专断必然在工业化加剧中被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势必会重蹈封建社会的覆辙。“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P406)早期埋下的隐患造成了资产阶级前猛后软的发展方式,这一非正常的成长道路最终会断送资产阶级的未来,最终导致的只能是被更先进、更文明的新阶级所代替。
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不拥有财产的人也因共同的利益关系联结起来以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成长,形成了无产阶级,塑造了独特的阶级性格。早期的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恋情结影响着阶级性格的塑造,形成了无产阶级特有的内在工作模式,成就了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一切阶级的道路选择。
无产阶级诞生于资产阶级的母体之中,在其发展的早期带有资产阶级社会的痕迹。“但是这些弊端,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4](P364)无产阶级从产生以来就遭受资产阶级的欺骗和压榨,成为资产阶级赚钱的工具,遭受资产阶级非人的奴役,这塑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格,形成了依赖程度低的情感依恋,因为依恋本是互惠关系,无产阶级获得资产阶级在自身力量弱小时给予的生存庇护,资产阶级获得无产阶级靠自身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真实存在互惠关系的。但后期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那里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只能游走在生存的边缘,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越来越弱,最终无产阶级与过去进行了彻底决裂,力图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之前维系的依恋被割断。无产阶级的社会化塑造了无产者内敛、耐压而又不失反抗精神的性格。因此,早期的社会依赖造就了无产阶级的性格,而阶级性格贯穿阶级社会化始终,注定了无产阶级虽与资产阶级相伴而生,但不相伴而发展,也注定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道扬镳,无产阶级必然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行稳致远的前途道路。
个体具有自我保护本能,在觉察到危险时形成“真实焦虑”,进行初步应对,焦虑形成自我心理防御,经过调节,可以使个体同时接受自我欲念和实际渴求,从而避免造成情绪上的痛苦和焦虑。当阶级认识到在实现本我需要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来自外界的危险时,阶级在适应中学会了恐惧本能,在焦虑体验中导致了压抑。个体的发展就是一个在发现冲突和克服冲突的循环中实现人生成长的过程,阶级的成长同样如此。
资产阶级的发展历程本身带有的先天缺陷,使资产阶级从骨子里就是自私的,后期随其发展,更暴露出愈发严重的危机。纵观资产阶级社会,人们已逐渐陷人生产的恶性轮回而不可自拔,当生产程度已到达极高的档次,为了最大程度操纵这一技术,他自创了一种庞杂的商品贸易体系,即世界市场。这一市场一旦开始运营,就强迫自身持续生产丰富的商品,不管是否接受。因此,他一边当然无法免去生产真正必需品的劳动,另一边又不停地生产了许多虚假的或者认为的必需品,这些虚假的、认为的必需品对于人们来说,已和维系生存的真实必需品同等重要。人们便这样把繁重的劳作压在自己肩上,目的是使他们那祸患无穷的体系持续下去。结果本应该被人们支配利用的劳动异化使资产阶级失去了无产阶级的信任,没有了劳动主力无产者的参与,资产阶级想要保护的商品生产怪圈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资产阶级的世界市场,政治战争威胁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文化摩擦动摇着资产阶级的价值渗透。
资产阶级发现了危险,产生了“真实焦虑”,为缓解焦虑情绪,他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断采取新措施,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甚至不惜参与世界大战借此分散国民对国内阶级矛盾的关注。资产阶级在各种应对危机的回应中塑造了自我心理防御。正是借助这一机制,资产阶级才得以维护其心理康宁。但如果阶级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试图依赖于此,而不直接面对或主动应对,那心理防御机制的这种应用便是适应不良的了,因为问题往往不会由于防御而不复存在。况且防御是要消耗能量的,如果阶级的大部分自我力量被消耗到防御上,势必使自我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做应该做的事。资产阶级为了缓解痛苦,延缓危机的伤害频繁使用心理防御机制,这样做只是治根不治本,只是放慢了走向灭亡的脚步,并没有改变危机的道路。如果不完全改变资本主义的制度,虽通过社会改革暂时感受不到痛苦,但并不是冲突和痛苦已完全消解,它们只是藏匿起来了。隐藏的冲突,一旦触碰一点火花,就会以扭曲的样子变相的呈现自己,形成燎原之势,这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将是难以预料的。
没有任何财产,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无产阶级生活在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中,遭受着非人的待遇。面对这样一个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无产阶级在难以容忍中奋起反抗,起初为“面包”而战,后来为自由而战。如果无产阶级斗争的目标只是为本阶级谋福利,这样的阶级即使后来取得了政权,也不过是另一个用新的阶级、新的压榨条件、新的抗争形式替代了原来政权的阶级,最终也跳不出阶级的怪圈。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以往一切阶级在获得统治后,均使全部社会成为屈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妄想以此稳固他们业已取得的地位,而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而且利益代表是多数人。
无产阶级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因资本主义的打压和排挤而夭折的危险,而且面临着阶级内部因力量弱小,松散涣散而解体的危险。无产阶级嗅到了社会给予阶级的危险,当焦虑变成了来自自我的信号,当自我感知到真实或潜在危险时,这种直觉就引起焦虑,而焦虑又反过来调动包括压抑在内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帮助有机体脱离危险。无产阶级为了预防、抵制和消除风险引起的焦虑,必然要克服、抑制非理性冲动,确定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严密的组织纪律,建立完善的阶级机构,因为一整套制度安排可以在混乱中有条不紊的开展革命工作。无产阶级不同于资产阶级,他不是极端的毫无变通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而是积极主动的直接面对或主动应对,使这一机制的应用适应良好,足够让无产阶级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走的更远,这也造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发展历程中出现前途道路的分野。
总之,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阶级个体的心理特点,对探究阶级来说不失为一条新道路,对阶级命运也有了新的看法: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论断的正确性只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得以检验。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能始终坚守的应该是历史发展的过程论,坚信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渐趋自由王国的历程,是一个逐渐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归还给人自己的过程。只有当我们把目光从对点的判定转移到对线的延伸时,我们才不至于在是或否的二级判断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