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莉
(阳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当前,学界对马克思的哲学观有许多论说,但对其哲学研究观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在马克思哲学观现实向度的研究中,也仅仅对现实问题或事件的维度进行研究,缺少总体向度的关注。而实际上,马克思哲学研究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现实哲学研究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第一,二者所指向的主体、对象与诉诸的内容不同。首先,从二者的语式内容来看,哲学观所指向的对象为主体理论,而哲学研究观指向的是客体的世界;其次,哲学研究观指向研究者,而哲学观所指向的对象则相对较多,属于多重主体,不仅仅是研究人员。哲学研究观的研究者主要研究哲学是什么、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哲学的具体原因;而哲学观的多重主体,只针对“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探寻。最后,哲学观与哲学研究观存在哲学内容上的差别。哲学研究观研究的是较为系统化、总体化的哲学内容,而哲学观在诉诸系统化哲学内容的同时还包括精要管用的哲学内容。
第二,虽然哲学研究观与哲学观处在同一研究过程,但二者的逻辑顺序存在不同。马克思哲学主张的“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方法,从根本上表现出哲学观与哲学研究观逻辑顺序的异同。相比较而言,哲学研究方法的优先级较高,受到优先性的影响,哲学观否定哲学研究中提出的理念,因此,这一异同格外重要。
第三,二者在空间视域中的研究不同。哲学观比哲学研究观具有更广阔的主体视域,而在哲学存在空间上,哲学研究观则比哲学观具有更广阔的非主体视野。哲学研究观主要指向哲学研究者的哲学研究过程和总体,哲学观除此之外还包括对非哲学研究者的哲学的关照。
第四,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构造、互相渗透,具有统一性。通过以往研究发现,哲学研究观从意识出发,将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而哲学观则从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哲学观与哲学研究观是一个互相驱动、相互构造的过程,二者既相互渗透又互相包含。因此,对马克思哲学研究观与哲学观的研究就是相辅相成的结构。[1]
马克思哲学研究观的产生有着外生动力与内在根据的双重因素。从外生动力这一层面来说,马克思哲学研究观是针对“独立哲学”的研究而生成的。首先,马克思将脱离实践将理论神秘化,或探讨思维真理性的研究称为经院哲学研究方式,这是通过解释、注释、阐述经典与权威理论的形式而展开的研究,缺少现实意义。其次,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定义为思辨哲学,这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概念推导出现实世界的哲学研究方式。最后,有一种抽象的现实哲学研究,源于费尔巴哈等人对人与实践、现实的研究,也泛指整个旧唯物主义哲学。这一哲学虽在本体论上保持着自然界的优先性,但对人、社会与现实世界的理解都是不切实际的纯自然化的抽象。对此,马克思提出了以现实世界研究为第一原则的现实哲学研究观,主张哲学以描述的方式对现实的人、实践展开研究。[2]
从哲学本身内在的动力来说,马克思认为现实哲学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掌握大众,抓住事物的根本,从而使人认知现实世界,进而改变现实世界。现实哲学研究同时也是一种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与掌握的哲学研究,这一研究方式立足于大众的生活、生产和工作之上,容易使大众产生亲近感,从而比独立哲学研究更容易使人理解和接受。现实哲学研究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从对每个时代中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与活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产生。此外,现实哲学研究是一个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对每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的变化进行描述,使现实哲学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意义。
马克思哲学研究观以现实世界描述方法论为切入点,从回到世界本身到总体描述,再到深层结构描述,具有逻辑上与先在性的优先性。其本质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描述世界,使深奥的哲学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经验的事实。搁置现在的、给定的哲学观与研究结构,从“独立哲学”的理论研究中走进现实世界,以现实结构作为主导,并在研究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哲学研究观、哲学观,以物质实践为出发点,对观念的形成进行解释。而所谓的“搁置”并非是将所有的哲学观及理论丢弃,而是在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对需要借鉴的加以应用,对需要批判的则要进行否定。在现实世界的描述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现实哲学研究观念进行具体分析,这就涉及某个哲学话题的批判、继承,甚至创新改造,尤其是在研究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审视和批判,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和创造。
研究的价值指向与归宿是哲学研究的目的,也就是为谁研究的问题。马克思哲学研究观的目的论比较顾及哲学对现实存在者或实践应用者的价值。体现出为民立命、为民筑梦的现实世界目的,其总体目的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保证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双重改变,也可以说是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广大民众提供精神力量与未来世界境界,驱动人民改变世界及自己的命运,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及全面发展。
哲学研究的科学文化目的是进行文化批判,为科学文化奠定实践基础。对“独立哲学”进行批判,从而促进现实化与改变世界。通过哲学研究,将历史科学、道德、法律、政治、艺术等意识形态建立于生活世界、工作世界中,是唯一的唯物主义方法。
马克思指出了现实哲学研究的方法及路径,并按照这一方法和路径坚决落实,让哲学和现实世界研究相结合。在研究现实世界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哲学研究的现实世界的对象视域是一个具有关联性的存在,这个存在同时也是一个总体与递进的过程。虽然这和马克思哲学研究描述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差异体现在内容和层次上,关系则体现在依托和渗透中。
首先,要明确哲学现实世界研究视域论中的具体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多重现实世界的总体是哲学沉入的世界对象,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中主要描述对象。而这一规定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哲学研究观的具体规定。在现实世界研究视域论的影响下,对现实世界总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生活、文化、工作、生态等多个世界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利用马克思哲学研究观,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境遇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分析现实世界总体。
其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的总体的人,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即国家、社会。通过上文对哲学观以及哲学研究观的分析后发现,哲学研究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生活,马克思认为,虽然自然界是最优先的,但它离开人和生活世界,对人来说一样毫无意义,因此,在研究对象上要将现实世界和人融为一体,从整体上完成具体的研究工作。[4]
再次,哲学探寻的核心对象是实践活动或工作世界,在实际探索工作中,要从现实出发,以人为出发点,从而深入到现实总体核心。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就要探究人的活动,也就是实践活动,或者说是生产活动。通过对这一活动结构的描述,能得到一个描述现实世界的方式。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中展开的研究,从哲学主体层面来细化描述主体工作世界。
最后,从现实世界研究视域论来看,哲学观与哲学研究观之间终极对象不同,哲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研究来解决全部问题,也可以说是根本问题,并利用所得到的答案,来改变现实世界,让未来的梦想世界成为现实。哲学研究则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当前世界中存在的潜能,引导世界发展的走向,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梦想世界,从而找到让未来的梦想世界成为现实的方式。
由于哲学研究观与哲学观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影响,马克思哲学研究观的价值得到提高,马克思哲学研究观也因此具有了合法性。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当前大众对现实世界哲学观的需求正逐步提高,这也从某种角度为马克思哲学研究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动态,其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始终以现实世界为主要研究核心,需要研究者立足现实世界,探寻多重现实世界的总体意义结构,以改变世界为终极目的,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哲学研究观具有深广的意义,其核心价值指向实践化、现实化与主题化的工作世界,以为民立言、立世、立命,为民立业、为民筑梦为终极目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观坚持以物质、自然的先在性为物质本体,改变世界、生活世界的动态结构与工作世界核。在哲学研究的问题视域上,马克思哲学研究观将世界观与世界境界、持有现实世界与改变现实世界相统一。[3]
马克思哲学研究观在哲学研究方法、价值、对象视域上的创新变革对当代哲学研究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在立足现实世界的同时,超越现实世界引领人们前往精神梦想世界。
从总体来看,马克思哲学研究观引导着哲学研究的方向,就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不断提高其精神能量,让民众明确生活的真正意义。哲学研究者自身要自觉、自励、自醒,促使哲学研究从以哲学观为主要研究结构与方法的价值轴心,转向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让更多的人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将马克思哲学研究观应用在中国发展中,不仅是对中国发展的现实世界的最好解释,同时也在世界境界哲学意蕴上为“中国梦”这一理念奠定了哲学基础,让中国可以在“中国梦”的世界境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哲学研究。
综上可知,哲学观与哲学研究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正是因为这种联系,让马克思哲学研究观更加合理合法,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由现实世界描述方法论、现实世界目的论、现实世界对象视域论构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为民众确立了存在总体的世界境界,对中国的哲学研究具有导向和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