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1)
在五千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2]。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高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负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脱离实践坐而论道,而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融入当代生产生活,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建设中的作用。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面临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系统的重任,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生态文明“硬任务”的双重背景下,传统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素质都将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作为即将参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素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业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吸取和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效能。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厚的生态文化与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都可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以下从融合可行性、融合内容和融合路径等方面探究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是现代生态文明诞生的文化基础。现代生态文明是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结出的硕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内容与形式,二者精神契合,思想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必要且可行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现代生态文明产生的文化基础。人类生活在天地自然之中,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系。远古的中华先民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做了许多阐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在这一思想的统领下,中华文化历来十分珍爱自然、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注重维护生态平衡。历代很多典章和史料记录了保护生态的规定与措施。如《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3]。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下诏:“鸟兽虫鱼,宜各安于物性;置罘罗网,当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4]。传统文化具有仁民爱物、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这与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有价值同向性。孔子对“仁”做了大量阐述,认为“仁”的基本涵义是爱人。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民而爱物”[5]。不仅要爱人民,还要爱万物,体现了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友爱和谐的生态追求与崇德向善的道德理想。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念为现代生态文明理论吸收和借鉴。生态文明思想里珍爱自然、爱护环境的理念和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契合一致。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除了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及保护生态举措的史学记载,古代文学、艺术乃至生活理念等都包含大量体现生态理念和美好生态景象的作品。以文学为例,古代诗歌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数不胜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古代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到唐诗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从宋词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到元曲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无不是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自然景物。在这些环境描写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所有景语无一不是情语。古代山水田园诗更是把细腻的笔触集中投向自然山水田园景物,表达对大自然的深沉喜爱与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再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例,古代绘画作品也十分注重生态审美,富有生态审美智慧。传统文化认为艺术创造活动应当遵循生命的自然之道,艺术创造就是领悟自然、表现自然、回归自然的过程。唐代画论家张躁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创造原则[6],其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它要求艺术家向自然学习,用心体验和感悟,从而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传统山水画描绘自然万物的形貌状态,展现自然万物生机盎然、自由自适、和谐相处相生的生态之美[7]。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
再次,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华传统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创建的新型文明。近代工业文明一方面生产了极其丰富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损害。在此背景下,西方产生了环境理论,形成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生态文明理论在我国得到深入阐释,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之所以能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度发展,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尊时守位的辩证理念、仁民爱物的价值导向和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等都与生态文明思想契合融通;二是工业文明对环境的遏制与损害日益增加,导致生态环境退化,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引发了对工业文明的重新审视和对生态文明的深入思考。生态文明的思想要旨是和谐、公正和人文发展,旨在消弭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换取生产发展的弊端,从而建设良性循环、绿色发展与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我国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的既在于建设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同时也在于致力于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可见,生态文明既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孕育了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生态文化包含了美好的和谐境界与丰富的生态智慧。传统文化可从以下多个方面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一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境界。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特有观点,它思考人与“天”之间的相互关系,视野宏大高远,“天”是大自然或者天地宇宙;其观点认为天地自然和人处于整体系统中,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起源于先秦时期,汉唐宋元明清及至近代许多思想家对此作了阐述论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68,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虽未直接论及天人关系,但实际上把人与天地自然放在了一个系统里来考察其运行法则。汉代董仲舒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9],认为天与人具有相似的生命之理。主张“天人合一”的历代相关论述非常繁多,也多有复杂和分歧之处,但基本涵义是一致的,即人类与自然具有息息相关、和谐依存的密切联系。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的还有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理念。华夏先民在对世界的观察中,感知到天生万物,各有时位,人与自然万物都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且运行变化各有其序,因此做人行事都须尊时守位、知常达变,方能顺应自然,得到好的发展。从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要尊重自然万物,守住自己的“位”,决不能为了人的利益而剥夺其他物种的“位”,要尊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使万物和谐生长。历代典章记载了很多保护生态的律令节令,正是尊时守位理念的体现。古人还根据天地运行和四季循环的规律,设立了二十四节气,便于人们根据节气顺时而动,开展农事活动,这是“知常达变”的应用。“知常达变”在中医文化上的应用尤为重要。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遵循阴阳五行学说,讲究运用整体观来辩证施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哲学思维的表现,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理念以及朴素辩证法思想[10]。
二是厚德载物的生态道德情感。“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1]27,其意是大地气势宽厚广博,君子应取法乎地,涵养淳厚的德性,容载万物。与“厚德载物”对应的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1]8。其意为天(即宇宙)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取法乎天,修养刚毅强健的德行,奋发图强,永不停息。在传统文化观念里,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倡导人们领会天地精神,师法天地之道,积极进取,崇德向善,做厚德之人。关于如何涵养“厚德”,孔子提出“仁”的观点。仁者爱人,人的具体道德规范包括孝、忠、宽、恕、信、敏、惠、义等。“仁”者怀仁爱之心,谦抑自身,善待他人。孟子进一步阐述仁学思想,主张不仅要爱民,而且要爱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仁民爱物”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生态智慧和生态道德情感,对百姓要仁爱,对万物要爱惜,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之情。“厚德载物”和“仁民爱物”思想相互贯通,体现了对他人与社会、对自然与万物的尊重和热爱之情,表达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深刻认识,蕴含了深沉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是诗意栖居的生态审美态度。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经海德格尔阐发后成为名篇,“诗意地栖居”成为人们的美好向往。荷尔德林意识到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诗意地栖居”即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避免人与生活的刻板化、碎片化、功利化和世俗化,呼唤人们寻回精神的家园,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态度不谋而合。
诗意栖居的生态审美态度,是对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相处状态的欣赏,它以审美的目光去观察和体验自然万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本源在于一颗爱自然、懂自然的心,把自然万物看作是和人一样有生命的存在,如此便会尊重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人的精神会随着博大灵动的自然而成长,人会因为山水云霞花鸟之美而愉悦,人在情感低落期可以在对自然的感悟中而得到慰藉。辛弃疾写道:“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在人生失意、零落孤单之际,他以诗意的目光眺望青山,感觉青山和自己能相互理解、认同和欣赏,从而获得超然和喜乐。这便是诗意栖居的生态审美心态。在古代文学中,体现诗意栖居生态审美特质的作品数不胜数,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到汉乐府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从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到苏轼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从郦道元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到徐霞客的“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游天台山日记》),无不是展现自然万物的灵性与物我相生相融的和谐之美。一个人如若缺失诗意栖居的生态审美态度,就会以功利化的心态对待外物,心灵陷于“机械化”,既不善于体验自然之美,更不会生出对生态自然的爱护之情了。
四是俭约自守的生态行为方式。俭约自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生活理念,即主张俭朴的生活方式和自律的行为习惯,力戒奢华浪费和自我放纵等不良行为。俭约自守的理念和行为有助于养成健康节俭的生活习惯,从而节约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古代汉语里有很多提倡节俭的格言。如《尚书》有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13],意为为国做事要勤恳、操持家事需节俭。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8]52,强调自律自守,克制私心欲望,保持朴素的心境。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14],也是倡导去奢就俭,不必铺张礼仪。《左传》明确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15],将“俭”列为美德,把“侈”归为大恶。墨子更是对节俭和淫佚的不同后果作出鲜明的论断:“俭节则昌,淫佚则亡”[16]。墨子提倡节用,反对一切的奢侈浪费行为,尤其反对统治者厚葬浪费钱财的做法。先秦时期各家各派对于俭朴的主张是一致的,俭约自守的理念被后世传承。关于倡俭去奢的传统诗句格言不胜枚举。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民间俗语),等等。
俭约自守的中华传统理念表达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之情。当今时代,许多资源都被过度开发,面临枯竭的危机。俭约自守的生态行为方式,可以避免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合理有序、俭约有度,如果为了满足膨胀的物欲而滥用自然资源,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中华传统文化的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无疑对当今治家治国乃至全球生态保护都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可从多方面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要保证二者融合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育路径。
结合高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在高校的现有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都很适合融合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语文大类课程在选编课文时适当增加蕴含生态意识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认同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生态哲学境界、厚德载物的生态道德情感、知常达变的生态辩证智慧、诗意栖居的生态审美态度、俭约自守的生态行为方式。思政类课程可更多地结合当代生态环境的严峻现状和环境保护法、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国策,融合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和马克思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培养学生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和绿色发展的生态意识,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也可通过恰当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高校还可以创造条件研发、开设专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公共选修课程,引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素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处处受到传统生态文化的熏陶。比如校园建筑、设施和绿化,融入传统生态文化的和谐元素,校园标语恰当地展示传统生态诗句格言,校园媒体如校报、广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都可以传播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知识,讲述经典生态故事。营造一个散发中华生态智慧和生态之美的校园,让学生时时浸润于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中。此外还可开展各类校园主题活动,比如中华经典作品诵读、传统生态文化研讨、中华生态诗词比赛、传统绘画欣赏与创作、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厂、矿区,走向农田、河边,实地观察生态环境现状,体察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对中华生态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总之,要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立体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格局,实现二者有机的融合,以期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美好的和谐境界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现代生态文明存在良好的互融互通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多元文化思潮的进入,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较大冲击,缺乏文化自信、崇尚奢华享乐等现象数见不鲜,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素质有待加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效能,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境界、厚德载物的生态道德情感、诗意栖居的生态审美态度和俭约自守的生态行为方式等。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际,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外社会实践等都是恰当而有效的教育路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增强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教学体系的配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