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美学探究

2020-01-19 06:02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海明威理性情感

钱 丽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一、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1.朴实无华。海明威的小说流传甚广、妇孺皆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小说语言的朴实无华。他绝少堆砌修饰词,用简单质朴、生动大方的名词和动词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让读者从中体会简单、纯粹的美。朴实无华的语言特征展现出海明威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他尽量不对笔下事件和人物做过分议论,使作品产生留白效果,引导读者深思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涵。

海明威小说中少见主从复合句,却有大量简短的陈述句。如:《老人与海》中老人制服大鱼的情景:“老人将钓索放下,用脚踩住,尽其所能把鱼叉高高举起……立刻把身体倚在鱼叉柄上,让它插得更深,随后把全身的重量压上去。”海明威运用“放下”“踩住”“举起”“倚”“插”这类浅显简洁的动词,并反复使用“和”连接短句,整段描写没有修饰词,但却展现出惊心动魄的画面,让读者暗暗心惊。[1]

他描写景物时,摒弃冗杂的副词和形容词,运用简洁生动的词汇和短语,描绘出真实可触的场域、情景,使景色自然缓和地呈现、变幻,并将读者带入其中,在真实亲切的氛围里体会景色之美和人物情感,达到语言与情感合一的艺术境界。[2]在《白象似的群山》中,“她站起身来,走到车站的远处……在河的对岸,有连绵的山丘,几片云影掠过田野,越过树林,她望见了河流。”这里,海明威运用客观沉着的叙述方式,摒弃多余的词汇,使读者放下思索、偏狭,专注地跟随姑娘的视线缓缓游弋于美丽的景色中,令人沉醉、愉悦。

2.含蓄动人。语言是情感和思维的外显,愈是不露声色的语言,愈能传递出深邃的思想与动人的美,海明威小说描述外物的语言平实真挚、客观冷静,他很少评判、说教,只是将炽热、深远的情感蕴藏于字里行间。他认为冰山的壮观源自海面之下的巨大山体,并据此提出“冰山理论”,倡导作家只应写出八分之一的思想情感,而将另外的八分之七蕴藏于语言背后,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读者深刻体验到语言的全部分量。[3]海明威善用含蓄、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深远的内涵,他尽力不显露主观痕迹,拉近读者和文学的距离,使读者自由体悟艺术情境。

海明威小说虽然含蓄,省略大量内容,但却注重语言的理性与真实,他致力于刻画真实质朴的情景,让无形无尽的情感从中自然升腾,很有“看似无情胜有情”的意蕴。在《十个印第安人》中,海明威这样刻画涅克恋情破灭后的悲伤:“‘我的心碎了’他想‘如此难受,心一定是碎了’……他将脸埋在被子里很久,直到忘记想念普罗登斯,他睡着了,半夜醒来,他听见窗外铁杉林在刮风……早晨,风变大了,湖水上涨,他醒来记起自己的心碎了”。这里用大量笔触刻画夜晚铁杉林的风声,烘托涅克混乱悲痛的心绪,胜过大肆夸张的矫饰,描写传神、含蓄动人。[4]

海明威小说的深沉含蓄风格也源自语言的象征性,他善于运用词汇的双重内涵表达象征意义。《永别了,武器》致力于揭示战争的残酷,故事讲述军人亨利与凯瑟琳在战争中相爱,他下定决心离开军队,与心爱的姑娘逃亡瑞士,她却最终死于难产。英文书名为A Farewell to Arms,其中“arms”有“臂膀、怀抱”的意思,使故事具有两重内涵,一是告别武器,二是告别爱情。[5]

3.可视可感。海明威有独特的文学观念,他曾说:“作家的智性思考可以写成低价出售的文章……却并非文学。”他摒弃主观思辨,注重语言的具体性、客观性,真实刻画事物的声音、样貌、色彩、味道,尽力不做解释和评判,运用简短平实的语言捕捉事物原貌,营造出可视可感的氛围、情景,将真实的画面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凭借直觉去体验和感知,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6]海明威清除头脑中的思辨,发挥感官的自然优势,将眼睛专注地看向事物,诚实地描写场景,使读者能透过语言见到真切的画面。他善于将复杂抽象、虚无缥缈的事物具象化,包括人物的内心感受。[7]《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将哈里死亡时的心境知觉化:“他感到死神来临,并没有冲击,反而像一阵气息,像摇曳的烛光……死神正将头依靠在床脚,他嗅到死神的呼吸。”这段文字中死亡仿佛是有形之物,时刻环绕在哈里身边,带来轻微的气息和阴影,也将读者带入哈里之死的氛围。

4.简约。海明威小说中的对话、叙事都有简约之美,赫·欧·贝茨称他为“手握板斧的人”,他用这把“板斧”将语言中冗杂的修饰、俗套砍伐干净,使纯粹的文字清晰可见,最终形成疏简清新、凝练直观的语言风格。《老人与海》原稿仅有26 531个词汇,他舍弃大量繁琐的语言,直白精简地描写场景和动作,简洁的语言在书中随处可见。故事开头非常简短:“老人独自在海湾小舟上捕鱼,已经有八十四天了,没有收获一条鱼。”这句话道破人物年龄、身份、境况,故事正是以此为背景,可谓内涵丰富、简而不凡。[8]

5.口语化。相比较于书面语,口语更为古老、生动、活泼,能自由反映个体的思维、情感、性格。海明威笔下都是劳动人民,口语化的语言更契合人物身份,能精准表现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清晰自然、生动真切。尤其是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体现的更淋漓尽致,他注重人物态度、性格、语气,必要时会抛弃语言的逻辑结构,让人物在特定氛围下做出符合人性的反应,借由口语化展现人物情感,避免冗繁的叙述。[9]他热爱富有生命力的“古老词汇”,在小说中尽显口语化的妙处,运用大量俗语、俚语,甚至经常用到hell,bitch,goddamn这类粗野的文字,让语言切近平民的真实生活。也正因为此,海明威一度被批评界称为“哑牛”,嘲讽他的语言枯燥乏味,角色愚蠢粗俗。但他这样回应记者:“我使用那些古老的英文词汇,他人觉得我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深奥的词汇我并非不会,只是古老的文字更优秀。”[10]

二、海明威语言风格的美学研究

1.突破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传统的桎梏。西方哲学注重语言和理性相契合,认为语言应具有逻辑性和现实性,能够反映理性精神。随着科技进步,西方哲学的理性认知持续加强,理性化的语言成为阐释真理的重要途径,“真实”是评判文学语言的关键标准。现实主义强调语言的真实性,其中又体现理性化的概括与分析,使文学审美受困于理性认知的樊篱,语言无法传递出自由广阔的内涵。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关系和人们的思维认知趋于复杂化,单纯依赖现实主义和理性观念不能清晰表达事物与现象的本质,无法满足人们表达和探索的需求,人们开始认识到理性观念的局限性,致力于探索非理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尝试以“诗化的语言”增强语言的内涵、意蕴,这样的反思和探索推动西方文学审美和语言风格的更新。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思维也悄然变化,出现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将文学审美和语言运用风格推向新的高度。

海明威并未受到文化反思浪潮的影响,但也凭借个性化方式摆脱现实主义与理性思维的桎梏。他提出写作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的壮观源自海面之下的庞大山体,写作时必须尽可能省略繁琐的修饰、评判,仅表达八分之一的思想,让读者自由体悟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海明威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使人们开始思考叙事技巧问题。海明威的作品在情节、语言方面删繁就简,这意味着非理性的审美观念。他忽略传统文学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省略繁琐的环境和背景描写,不详细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不对人物作道德评判,海明威倾向于刻画人物非理性的、本能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使他的作品常遭受误解,小说人物被认为粗俗不堪、头脑简单,内容缺乏理想精神和道德思考,如同古老的神话故事。但这也恰好体现出他对传统理性观念的摒弃,以独特方式传递文学语言的另一种“真实”。

2.文体风格与中国美学暗合相通。西方文学倾向于理性思考,强调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扩张,造就了文学语言运用的理性化风格。但中国文化注重内省,承认个体思维的局限性,对自然规律抱有顺从、敬畏的态度。基于这样的思维观念,人们认知到语言文字的有限性,认为语言无法精准反映事物的全貌与本质,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面对这样的困局,古代先哲并未求助于逻辑和规范,未曾形成理性主义的语言观念,而是接纳事物的客观存在,不妄图以自我意志全面阐释事物本质,发展出“意在言外”的理念,尝试寻求语言以外的表达途径,注重语言的含蓄蕴藉,透过语言的表意捕捉更为深层的意象,实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表达效果。由于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为传递出真切生动的情景和思想,先哲们依从传统文化中“见微知著”的认知思维,提出“立象以尽意”的语言观念,主张以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传递思想情感。

这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不谋而合,他的文学语言具有简单明了、含蓄动人的风格,时刻保持客观冷静的叙事态度,以白描手法刻画真切的生活场景。正基于此种语言观念,海明威才能打破现实和理性的樊篱,避免用主观思考规范客观事物,摒弃分析、评判、议论对读者体验的干扰,使语言摆脱理性约束,具有广泛深远、透彻深刻的内涵。海明威觉知到思想情感具有复杂、微妙的特点,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理性化的语言叙述不足以表达事物的本质,他并未追随当时的语言观念,而是另辟蹊径,运用象征、隐喻突破语言的局限,他鼓励作家捕捉触动情感的源头,并将此清晰地表述出来,为读者呈现生动鲜活的事物形象,打开读者的眼睛、耳朵、心灵,带领读者亲自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这近似于中国文化所强调的“意在言外”。海明威作品带给读者的“真实”并非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精确刻画,而更倾向于感觉的真切性,呈现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本真样貌,这使他的文学语言显得疏朗空灵,达到“立象以尽意”的表达效果。

综上可知,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源自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推崇并践行“冰山理论”,打破陈旧的语言运用规则,绝少使用修饰词,不在小说中做评价、批判,运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展现丰富深刻的内涵,让读者感受到了纯粹的文学艺术。

猜你喜欢
海明威理性情感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