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创新路径研究

2020-01-19 05:4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受者工作者思政

李 奇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 210000)

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传播跨越了传统的网络传播时代,进一步地进入了人人皆是新闻记者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所具有的“平等性”“强交互性”“迅捷性”以及“内容庞杂性”等信息传播特点,对一直强调以“灌输论”为主要工作方法的我国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工作手段、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队伍、工作对象以及工作机制等方面。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思政工作者应合理利用自媒体,创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描绘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美好蓝图。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其传播特性

(一)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硅谷的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的,他将媒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1.0时代,即传统媒体或旧媒体,主要包括报纸与杂志,然后是2.0时代,主要是指新媒体,包括电视媒体与权威性的网络媒体,最后是3.0时代,主要是指自媒体,国内最大的两个自媒体平台是微博与微信,而在国外热度较高的自媒体平台主要是Facebook和推特。2004年7月,丹·吉尔默对“自媒体”的基本概念做了深入的阐述[1]。他认为,(1)自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产生的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式;(2)报道的传播者不仅限于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而是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网络的所有人;(3)自媒体的传播对象,即受者,不是广义上的大众,而是自媒体作者想要将其思想成果展示的对象,即分众化的传播;(4)因为传播对象具有局限性,自媒体的传播效果存在巨大的方差,可能极大,也可能极小,这种传播效果受当前新闻热点、舆论导向、传受者圈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自媒体的传播特性

首先是自媒体去中心化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传播者是新闻采集工作者,这些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意识,他们传播的内容都是经过成熟的新闻工业体系加工的产物,因此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大众性特征。而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有可接入互联网的设备,每个人都能面向互联网的所有受者传播自身所获得的信息,这就极大地缩短了传受者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给受者带来的距离感和权威感,极大解放了受者参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中的自媒体就展现了极大的去中心化特征,具体表现为自媒体时代,最受受者关注和喜爱的一般都是出身草根的新闻媒介,而非传统的大众媒介的网络化分部。

其次是自媒体的交互性特征[2]。因为在自媒体时代中,每个人都既是信息内容的受者,也是信息内容的传播者。举个例子,我们在浏览微信朋友圈时,看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我们浏览了这篇文章,此时我们的身份是受者,而当我们将其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的身份就转变为了传播者。自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还表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传统媒介发布信息获取反馈是很困难的事情,不仅如此,传统媒介受者与受者的交互也仅仅被局限于认识的人这一范围中。而自媒体时代中,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更加迅捷的信息传播。不仅仅实现了传受者之间近乎即时的互动,也实现了受者与受者间近乎即时的信息交互。于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基于互联网实现的自媒体让传受者可以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真正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化。

最后是自媒体的内容庞杂性[3]。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主体具有门槛低和多元化的热点,导致了自媒体信息具有庞杂性的特征。自媒体上的信息无论其优劣,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与此同时,自媒体上的任何信息通过自媒体的传播,都可以成为某个时间段的热点话题,形成下层舆论场的狂欢,而传播这一信息的自媒体本身则会因为这一狂欢攫取巨大的利益。正因为存在巨大的利益,自媒体热衷于制造各种各样的爆款话题,广阔的市场和人性中喜欢受人瞩目的心理,成为了自媒体受到追捧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由于自媒体传播者往往缺乏专业素养和他们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常常真假难辨, 这就导致了自媒体平台虽然火热,但是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往往可信度不高,需要后续的正规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核实与报道。

二、自媒体兴起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

(一)对思政工作环境的挑战

现代社会中,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的思政工作环境。过去的思政工作就是思政工作者在特定的时空下对思政工作对象进行思政教育,而一元化的社会环境也使过去的思政工作对象出于对社会压力的考量,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减轻了这种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现实社会的压力和网络社会带来的自由逐渐抵消,人们更乐意接受多元化的网络而非秩序森然的一元化的社会。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重了这一点,人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社会与自媒体二位一体的状态,而我们的思政工作的环境也变成了现实中思政教育和网络中思政教育并存,二者缺一不可的状态中。这种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适应自媒体时代的要求,增强时代意识,主动、自觉地深入到自媒体工作环境中,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的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拓展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空间。

(二)对思政工作手段的挑战

以灌输论为核心的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时空内,快速且花费甚小地完成思政教育活动,且容易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过去这种工作手段的优势,在自媒体这个平等的交互平台的长期影响下,推崇平等交流的现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更倾向于与思政教师探讨而非听思政教师上课。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本能地抵制来自于思政教师带来的灌输教育。这就让具有“高位灌输”“身份落差明显”“手段简单粗暴”等特点的传统的思政工作手段不但不能对现代大学生起正面作用,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4],从而使他们更加反感思政教育,让我们的思政工作止步不前。

(三)对思政工作队伍的挑战

由于自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倾向、人际行为、人生态度等等都能够从其社交账户中窥得一斑。思政工作者本应当通过自媒体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但是事实上,我国现代思政工作者在此方面所做甚少,据调查,高校中以思政教育为目的开通微博的少之又少,而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核心的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通微博的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思政工作者尚没有树立将自媒体作为工作平台和载体的意识,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状态更是知之甚少,多数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意识仍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

(四)思政工作对象的新变化

现代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作为思政教育的受者,他们的成长背景使他们对思政工作的参与性要求很高。相较于以往的学生创业,现在更多的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自制音频、视频、动画或拍摄微电影、制作个人脱口秀等,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粉丝”。如果思政工作者不重视自媒体,学生没有他们设想中的解决思想问题的渠道,就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思想所误导,从而让我们的思政工作事倍功半。

三、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机遇

(一)思政工作新渠道

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往往被局限于课堂内和校园活动中,即使是广义的思政工作,比如广播电视开展的思政教育往往也需要工作者和受者双方都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下才能顺利开展。但是在自媒体上开展思政工作就没有这些限制,自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极强的即时性和交互性,这就让自媒体的思政工作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开展,受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同时空的受者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与其他受者和传者进行交流。因此,思政工作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技术资源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崭新的、更加广阔的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使得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得以扩张。

(二)思政工作新效果

自媒体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对面到点对点的转变,以及传播内容从单一向多样的转变。信息发布和传递更加自由,信息的接受与运用更加方便,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更加迅捷。在这样一个依靠互联网技术构建的体系中,思政工作者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自媒体媒介和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者通过认真筛选教育内容,将文字与声音、图像、数据结合,形成集成性、同步性、交互性和形象性的教育内容,精心构建教育模式,拓展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政工作的新空间,将自媒体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高校思政工作的每个角落。

四、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性路径

(一)思政工作者应当养成学习与运用自媒体的习惯

思政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自媒体的传播作用。尤其是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及时更新知识,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掌握自媒体的使用技巧,通过微博、微信等受者范围较广的自媒体平台,采取图像、音频、文字俱存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轻松活泼的教育方式,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就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思政工作的循环。

(二)营造以“思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舆论场

传播学认为,“官方”的上级舆论场和“民间”的下级舆论场是两个相对的舆论场,思政教育本身属于官方舆论场。但是网络社会的民众相较于上级舆论场更喜欢下级舆论场,因为下级舆论场传播的信息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思政工作也是如此,大学生们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更加喜欢来自于书本之外的思政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去建立“官方”与“民间”性质俱存的舆论场来吸引广大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

那么如何建立这样的舆论场?笔者认为,应当由官方牵头成立具有官方性质的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公众号等等,这些自媒体讨论的内容不是国计民生,而是当前社会热点,通过类似于商业公众号跟随时代潮流的商业运作方式,保留自身作为权威媒介的立场与身份,在广泛与广大网友交流的同时,向他们传播价值观正确、方向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这样就可以达到“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相对融合,极大地促进思政教育工作。

(三)建设思政工作者与学生并存的自媒体“意见领袖”团队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概念,其言论可以影响一个群体内的所有人,因此,“意见领袖”在思政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5]。在过去的思政工作实践中,思政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两者间近乎脱节,其关系仅仅局限于师生,而非一个群体,短暂的思政课堂也不能让思政教师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同,进而成为他们的“意见领袖”。但是自媒体的即时性增加了思政教师与其学生的交流时间,自媒体的平等性减少了两者身份的差距,使思政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交流,学生也更愿意在自媒体这个环境中与思政教师交流。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建立一个思政工作者与学生并存的“意见领袖”团队。首先是思政工作者方面,应当由年轻的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担当,他们与学生代沟小,更容易关注类似的时政新闻,另外,他们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差距不大,更倾向于使用相同的网络工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他们的认同感。其次是学生方面,应当通过动员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和社团干部,选拔并培养出一大批思想先进、道德高尚,且人际号召力强的学生,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建立各自的自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包括且不限于法律、道德、国家政策、社会时政方面的教育。另外,对于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我们应当加强对其在政治与文化两个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亲民的文化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正确处理在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受者工作者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爱工作者之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肾移植受者早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细胞、Th17细胞表达变化
从“受者”心理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