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阵地意识”的可行性分析

2020-01-19 05:4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葛兰西师德师知识分子

张 震

(华南师范大学 人事处,广州 5106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高校教师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生命,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更是决定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阵地意识”是葛兰西在分析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时使用“阵地战”理论提出的。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建立自己的文化组织和文化团体,通过教育使无产阶级觉悟,从而首先在文化这一意识形态领域取得对资产阶级的胜利,最后夺取整个国家”[2]。在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时可以有效借鉴该理论,积极营造专属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组织和团体,通过更加全面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宣传方式和途径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浓厚的“阵地意识”氛围,不断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阵地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各高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然滞后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出现了形式化、个人化及专业化的现象,这是以师德师风文化为依托的“阵地意识”缺失的重要表现,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整体的教风、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可能威胁到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命运。

(一)高校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处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位置,大多数高校积极主动地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措施,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比、师范技能大赛等活动。有些高校经常性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但缺乏深度,各项培训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放松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整体培训还存在着目标过于空洞、部分内容片面、教育手段缺乏成效等问题。有些高校积极进行师德师风评价但不够科学,构建师德师风体系只是为了提升高校实力的附加分,伴随着监管力度不大、惩处强度不够、激励机制生硬等,即使有相应的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也无法真正全面落地。有些高校努力制定师德师风建设保障机制但略显羸弱,部分高校仍延续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工作机制,即使有师德师风方面的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建设仍然存有职责权限不清、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建设内容往往停留在强制性的培训、比赛、交流、表彰等形式上,无法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和榜样作用,最终使得高校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受到个人主义思潮影响

全身心地为学生为教育奉献终身的观念是当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追求的境界。在市场经济趋利性和自由性冲击的背景下,高校部分教师过分地主张自己的个性而忽略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的社会责任,甚至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价值大小的首要标准,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极大地破坏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进程。教师追求的自我价值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发生了变化,逐渐忽视以奉献精神为主的价值观。高校教师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驱动个人的现实活动,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无法严格要求履行应有的教师职责。

(三)部分高校师德建设过分强调专业化

高校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让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德行修养。然而,部分高校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日常教学都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归属于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其他专任教师只需专注于研究学问。与此同时,部分高校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在学校、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学生的一切思想活动和实施的行为都与自己无关。部分高校不重视课下对学生品行的教育与影响,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等情况。高校师德建设过分倚重两课专业化教师,最终难以形成师德教育的合力。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所蕴含的葛兰西“阵地战”理论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是重中之重。从整体上看,外在环境未能得到高校体制机制内容和形式上的保障,内在修养上没有正确理解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和外延,这种双重困境致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思想和行动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面对个人主义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蔓延,重建当代的高校师德师风价值标准迫在眉睫。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有关“阵地战”的意识理论,以师德师风文化为依托,积极组建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知识分子”团队,从而重新占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高点。

(一)“实践哲学”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哲学支持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尤为关注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群体,有着深厚知识的教师群体在具体实践层面拥有思考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和关键。此外,葛兰西指出实践哲学肩负着两个神圣的使命:“战胜最精致形式的现代意识形态,以便能够组成它自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团体;以及教育其文化还是中世纪的人民大众。”[3]实践哲学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预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如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推进被某些思潮影响,这恰恰反映高校迫切需要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葛兰西实践哲学理论做具体指导,始终以经常性的自下而上的贴近教师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来推进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葛兰西实践哲学成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所需要坚持的哲学基础,广泛汲取以往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二)“有机知识分子”成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行动主体

葛兰西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市民社会阶层产生了一批具有专业性质、思想比较先进的知识分子,称之为“有机知识分子”。这种“有机知识分子”不仅能对构建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广泛的宣传,还能团结并维护其他与本阶级利益相一致的团体扩大自己的统一战线,更能宣传和扩散本阶级的理想信念,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有一批意志坚定的教师群体,由他们组成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机知识分子群,不断宣传师德师风内容,由点到面,最终壮大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主体。

(三)广泛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阵地战”

葛兰西深刻反思了部分无产阶级革命没有结合本国具体实际情况,只是简单盲目地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而导致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他认为,无产阶级欲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采取“阵地战”的革命策略。这种“阵地战”是指无产阶级通过积极宣传本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并不断扩大自己的文化组织团体,无产阶级的理想信念及价值标准随着文化组织团体的壮大而得到进一步扩散和传播,继而帮助无产阶级更好地坚守和巩固自己的文化阵地,是一种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开展的革命运动。以往的师德师风建设以简单粗暴的考核评价和实践活动为主,这种方式带有一定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参与度不高,实践效果差。这种具有软实力“阵地战”通过由教师群体组成的“有机知识分子”团体的广泛积极宣传和影响,赢得更为广泛的师德师风的实践主体,为高校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新策略。

三、推进高校师德师风“阵地意识”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围绕实践理论打造一批热衷宣传、诚心教育的教师团体,由点到面开展一系列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不断构建强化“阵地意识”。

(一)培养“有机教师团队”,使他们成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力军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集中探索了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实施主体——知识分子。他认为具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制造与维护领导权中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没有作为中介的知识分子,就没有组织者和劝说者,更不可能取得文化领导权。高校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这样一批“有机教师团队”,他们拥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捍卫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为宗旨。积极组建“有机教师团队”,推动其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队伍,使他们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实施主体。

高校要把“有机教师团队”建设摆在更为突出的重要位置。通过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师德师风监督、师德师风宣传,健全师德师风考核体系,加大违反师德师风的惩处力度,同时也注重构建师德师风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使得他们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力军,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一方面,“有机教师团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将师德师风价值信仰内化为自身职业道德的坚定价值信念和精神支持,努力营造崇尚师德师风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风尚。另一方面,“有机教师团队”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在新时代一位好教师要具备的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大特质,用高尚的品德和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有机教师团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师德师风模范,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用最直观的形式感染和启发整体教师队伍,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认同度和自觉性

葛兰西认为,人们一旦接受了一种意识形态,就会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惯性。以葛兰西的这种思想为文本依据,把师德师风建设理论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教师,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远大理想,使之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基本道德修养,对于今天我们巩固高校师德建设“阵地意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师德师风教育是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一,注重提高教师依法施教和以德施教相结合的水平,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第二,充分发挥“两课”教师作为“有机教师团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成为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的坚定执行者、贯彻者和守护者。第三,通过开展各种研讨会、报告会及座谈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理念。高校师德师风标准、师德师风规范只有取得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并且以身作则,师德师风理论才能发挥应有的教化作用,才能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自觉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实践意识在师德师风行为方面的指导作用

葛兰西认为,有机知识分子“作为建设者、组织者和坚持不懈的劝说者”[4],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而那些局限在自己的纯粹精神生产中的知识分子必然脱离群众,丧失对社会建设的引导作用。这些有机知识分子通过积极宣传代表着阶级利益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并建立自己的文化组织团体,依靠这些团体组织的广泛传播实践,逐步加强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也就是说,新时代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师德师风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沉溺于纯粹的、空洞的及远离现实教育发展需求的思辨理论创作活动,而应该把理论探索、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发展诉求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担负起教育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尤其是“有机教师团队”更应该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中,从而树立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阵地意识”领域的威望。

新时代下,尽管我国在教师职业道德上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规范,但是“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评价内容中存在着重统一要求轻个体差异、重道德知识轻道德实践的局限性”[5]。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观点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充分开展“有机教师团队”的实践活动,推动实践意识由观念理论转化为现实。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不断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实践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认知,以锤炼师品,实现知晓师德师风与践行师德师风的统一。

猜你喜欢
葛兰西师德师知识分子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