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珂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李克强总理在2020 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中强调,创新创业是国家赢得未来的基础和关键[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形势要求下,在“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的步伐迈得更大了,创客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创客教育跨艺术、人文、理工、技术等多个学科,具有创新、开放、实践、共享等理念。创造性贯穿于创意中,大学生是最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的群体,创客思路活跃,创意点子多,但学科性融合与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创客教育将各自独立的学科进行整合,将自己的创意与学科相融合,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同时,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自主创造性学习”。通过创造实践更好地培养高校创新人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服务于社会。创客教育的这种跨学科活动设计,能有效拓宽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是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成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创客人才的重要路径。
“创客”这个词语源自英文词汇“maker”,本义是指具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能进行创新实践、交流、共享,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努力把创意变成现实的人[2]。创客运动最早在美国兴起,现已席卷全美,美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创办了创客空间,各高校不限年级、不限专业、不限学科的搭建创客平台,并不同程度地获得社会各界力量的资助,创客教育得到高效地推动,形成创客教育开放、灵活和自由的特质。通过创客教育的模式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3]。创客教育对美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创客教育实施的领跑者,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实施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为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4]。近年来,国内的创客教育开始启动,高校陆续开设各种创客教育课程,各种类型的创客空间也随之创立。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创客教育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高校相继开展了创客教育课程,创立创客空间,但创客课程教学浮在表面,学校相关课程缺少系统连贯性,同时,还有很多症结,如不健全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缺乏专业教师信息设备资源,配套设施不齐全,缺少综合化合作研究项目,创客空间平台难以搭建,缺少适合的教材,难于普及等,无法有效地开展创客教育教学。高校创客教育形式单一,很少有具体的创客教育运行模式和实训环节,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展、深化和推进。虽然这几年的研究成果丰硕,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对创客教育的研究热度与日俱增,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高校创客教育研究资料还是非常少,而且很多文献结构较松散,不够深入。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需要[5]。大多数高校实行大班上课,沿用了理论授课的传统教学形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双边互动少,不能明确学习目标,教学的效率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力的提升。教师=“讲授者”=“评判者”,学生被动灌输知识,学习乏味,缺乏主动性参与性,短时间内学生似乎掌握了较多的知识,但这种单方面理论的输入,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学生创意性思维、好奇心受到压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师生之间缺少情感沟通,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考前临时抱佛脚,没有老师的复习提纲就考不过,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会应试不会反思、不会独立分析问题,缺少社会经验,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理性判别一无所知,因此,出现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观被扭曲和误导,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全面提升教学教育质量,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无从谈起,与一流大学应有的一流育人模式不匹配。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创客教育,以其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创客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创客教育教对教师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担任创客教育任务的教师需要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储存,需要综合的学科知识,传统的单科型教师已不能适应创客教育需求。如何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引者”和“设计者”,突破、创造、打破旧的思维模式,真正发挥创客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创新的思维是学校实施创客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客教育融合创新、DIY 体验、项目实践等开放创新、实践共享的理念,以立体式学习空间为依托,以文化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三位一体,以项目式学习的探究体验过程为主导,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6],创客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创客教育的核心目标,开源与分享精神的创客文化为终极目标。创客教育以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法为承载核心素养的途径,锻炼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共享、合作的创客文化。创造、制作、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三个核心要素,创造是其内涵的核心,搭建开放的校园创客空间平台,组成优质的创客指导团队,让创客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通过创客教育的实施更好地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推进创客教育的实施。
高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并成为推动创客培养和产出的重要孵化器。近年来,国内高校打造了不少具有吸引力的创客空间平台,并已成为大学生创客的创新创业的乐园。校园创客空间能为创客教育完整、系统的实施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在优良的环境与氛围中人、工具、环境、活动的持续互动,为师生交流学习提供了硬件设施与服务,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发展创造力的机会。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跨学科思维得到真正提高。学校倡导回归真实世界的学习,而创客教育正是符合真实世界的学习目标,这为创客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营造创客空间的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创客们积极将自己的创意转化成科技成果。创客空间为大学生提供资源,集学习室、设计室和艺术手工坊馆等功能于一体,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求,以创新实践活动为手段,为他们实现各种奇思妙想,融合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充分释放内在的创新潜力[7]。开放性、交叉性、共享性是创客意识思维的特点,高校的创客空间的设备、工具的配置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如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料室、工作坊等场所,再采购必要的各类创客设备和加工制作工具。创造设计区是校园创客空间的核心区域,是通过一些科学技术将创客们的创意思维转变为现实的空间。制作与加工创意作品,并将这些作品成果资源共享,在展示区分享展示发布,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启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角色分工,分组传授创客经验和方法,分享制造的过程和策划的方案,能够帮助大学生创客掌握更多的技艺,并参与到创客空间的制造中来。创客空间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如虚拟现实和3D 打印技术的应用,设计制作各种手工艺,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等。创意的思维能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往往能产生大量的“金点子”,创造出高质量的创客作品。校园创客空间把放置硬件设备的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变成了举办创客活动、促成创意思想转化的教育空间,是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客产出的摇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载体和肥沃土壤,学生在创客空间学会了相互配合,很好地实施了创客教育的目标。
教师是保障创客教育顺利开展的根本。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创客教育及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学科,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多方位发展的全能型教师是创客教育的一大特色。高校实施创客教育,应立足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融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培养跨学科背景的专业型互补型创客教师,不同学科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导师团队,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创客指导团队,不断为创客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创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帮助学生发掘批判性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的创客教师的项目教学课堂设计能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学习典型的创客教学案例,安排创客教师参加各种专项技能的培训和学习,组建专业教师指导团队,遴选优秀的创客学生做导师助理,帮助导师辅导和组织活动等各项工作。借助工具或平台探索教师的成长路径,尝试创客空间导师与学生“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为大学生创客人才提供更加广泛的就业前景,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创客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方法。只有强烈的兴趣推动和持久的努力才能成为创造力[8]。我国较早成规模的创客空间——“新车间”的创始人认为,“创客”并不神化,他认为创客完全来自兴趣、发自内心,人人都可以是“草根创客”。创造最关键的核心是兴趣及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创造首先是以兴趣、好奇心、直觉、灵感、想象力为驱动,只有自己真正喜欢,才能让思维能力更加活跃,才能够持之以恒,创客教育抓住了创造的本源,使大学生不仅仅以教师、教材、课程等为中心,而是回归到设计的本源,针对问题进行逆向、打破常规,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被激发,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创造的能力和方法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创造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平台技术的知性创造力,另一种是创新技能的思维运用,即激发创造力和灵感思维技巧。
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创客教育在欧美等国家已渗透到日常教学教育当中,大部分的学校都开设了不同专业的创客课程,学生的创客空间更是不可胜数。虽然我们的创客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创客教育课程体系逐渐适应了我国教育。如有的高校开设了“创意设计”等创客课程,以技术储备和探索式主题活动进行创造思维训练,还进行了系列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开放和分享,个性化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同时,开发具有特色的创客课程,创客课程的开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创造力,充裕的时间是创客学习的基本保障。除了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平等地获取知识和材料的机会,还要安排充足的校外时间进行考察。利用偶然的顿悟和关联为学习者带来创意的最大化。创客课题为学生的高强度学习任务提供开发这种能力的强度。如设计一个有趣的作品等。学生通过互联网在交往、合作中相互学习,并随时获得手工材料、书籍、工具的支持,通过制造与他人进行分享,以便互惠学习、形成观点和创见共享。学生的奇妙的发现给其他学生灵感和启发,这种情境中的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分享,不是一种强迫性,学生能在其中找到学习的快乐。还可以尝试在创客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大学生运用案例提升实践能力,达到创客教学的基本目的。尽可能地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邀请各类创客达人开展讲座与研讨会,进行“头脑风暴”等创意思维训练,增进创客们的交流互动,并利用线上平台推送和宣传,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创客文化情境,让创客教育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通过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强化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一方面拓展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保证高校创客教育实施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注重时代发展背景,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完善实训课程体系,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实现高校创客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实现创客教育的资源共享。创客教育是跨学科的领域,融合各高校不同的优势资源,是创客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创客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学校的力量只是办好创客教育的一方面[9]。创客教育经费的短缺是最大的问题,根据国外的创客教育经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高校创客空间飞速发展必须条件[10]。同时,创客教育需要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社会、政府与企业共同促进创客教育的协同效应,构建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和创客基地,使资源开放并大众化。利用高校自身科研优势与政府、企业和社区合作,整合除学校之外的各方面的力量,如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等,获得各种类型的支持,为创客学习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创客教育的全方位开展积蓄能量。对于有社会价值的大学生创客作品,可以投入生产,创造价值,帮助创客学生积极创业。打破校区的封闭性,渐渐消除校内外之间的界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创客学习,还可以通过与校外基地长期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校外基地的资源和平台,为创客教育营造环境。创客教育关键的因素是创客环境,创客环境的打造、衔接和需要高校与社会的各界的力量,为创客教育锦上添花,并更好地服务社会。联合学校与外部社会的力量,转变为教育- 知识- 产业链,形成校内外资源共享互通的新格局。只有全社会都参与进来,创客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放假不放教。重视创新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创客由“众”而积厚成势,因创”而破茧成蝶。对创客教育关注会越来越普遍,创客教育的理论会越来越丰富,更多创意会在创客教育碰撞中结出成果,会涌现出更多靠奋斗人生出彩的创客,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高校创客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同时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开展高校创客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