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雷,张玲娣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社会越来越关注高职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贯彻实施国家“三全育人”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工作力度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跨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的培养应继续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同时强化社会实践教育的拓宽与延伸,双管齐下,让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真正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均衡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相比较于本科高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普遍偏低,不愿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加上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受办学定位影响,习惯将更多资源、精力和经费优先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和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上,不重视学生思政理论素养的梯度培养,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力度不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偏少等因素,因此导致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培养陷入困境[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思政理论课上,重在讲解与思想政治理论、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国内外形势等有关的内容,其中理论教育本应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的。将理论讲透并运用于实践过程中,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目标。但据调研反馈,如何将教材上高深的理论讲授转换成通俗的语言表达,并没有成为每一位授课教师教研改革的主攻方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老师不愿讲理论,学生不愿听理论,取而代之的是案例多、视频多,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思政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现有的育人体系和模式已不能满足智联网时代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中承担培养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职责的部门有党校、团委、学生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上四家职能部门通过管理学生社团,开办青年党校和团校以及举办各类理论专题辅导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学生思政理论骨干的培育工作。据调研反馈,上述各部门之间因缺少沟通与协作,单打独斗多,合作共赢少,合力远未形成,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的培养质量和效果。
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是对高职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的基本要求,学、懂、用三个字的价值深刻体现在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据调研反馈,仍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偏重单纯的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不能落地,与学生校园生活实践相脱节,学生们不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观点和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功能,既不利于理论知识入脑入心,也不利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理论素养的高低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度,将会直接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布局。2015 年和2019 年,教育部曾两度在重要文件中明确指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等学校应“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2],高校教师应努力在“‘00 后’大学生理论兴趣的共鸣点上下功夫”[3],善于运用理论启迪学生,打造有理论深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在校学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此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出一大批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刻不容缓。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情。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就上过思政课,他们主观认为大学思政课的内容是重复的,故对思政理论课态度不积极,兴趣不大,课堂上注意力也不集中,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针对这种情况,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好课前调研,在第一时间把真正对思政理论感兴趣、甚至热爱的学生有序组织起来,让他们担任思政课学生小组长,发挥主动性,带领小组成员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耐心地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有更多的理性认识,直至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知识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想学的理论知识,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求变,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以引导式、启发式和研讨式教育为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授课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传递正能量。只有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思政课程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学习内容才能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所接受、所践行。
培育高职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努力。首先,学校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把学生思政理论骨干培养任务纳入学校年度思政育人重点工程予以考核。学校要委托具体部门牵头做好学生思政理论骨干的质量监控和诊断工作,量化培养指标,运用大数据分析培养过程,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请名师、办论坛、拨经费、给场地,全方位支持,并通过在校园内建设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等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其次,教师层面应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在上好思政理论课同时,还要主动承担指导和培养学生理论骨干的工作,并纳入绩效考核。全面引入导师制和竞争机制,规定每年思政课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的理论宣讲比赛,重奖获奖的学生理论骨干和指导老师,形成示范效应。鼓励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主动申报与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相关的课题(项目),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学生层面应从新生入校伊始就做好宣传,启动理论骨干培养选拔工作。根据00 后大学生个性化特点和兴趣爱好,优化选人机制,实施淘汰制,定期对学生理论骨干成员进行考核,对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的理论骨干成员在推荐入党、评优、奖学金评定及升学等环节优先考虑。
在新时代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培育要依托学生思政理论社团,还要充分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拓宽育人渠道,构建全新的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人才培育质量。
一是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建设。理论社团是培养思政理论骨干的学生活动团体,聘请优秀思政课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实施双导师制,大一大二学生是社团的主体。大学生思政理论学习社团要有严格的章程和管理制度,由学生自愿报名或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推荐参加,社团的规模控制在百人左右,但影响力覆盖范围要广。理论社团建设内容必须要紧跟国家形势和时代特点,定期交流,发挥积极作用。社团应经常在校内外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活动,直接或间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宣讲、微电影、读书会、知识竞赛等受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达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是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建立新媒体思政理论教育阵地,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三全育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5G 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强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官方平台、校报学报电子版等网络化平台的使用,通过上述新媒体平台坚持弘扬主旋律、传达党的声音,积极营造健康的政治文化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思政理论骨干。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让网络话题有新意和创见,紧跟时代热点和焦点,由点及面,从覆盖思政理论骨干成员逐渐延伸到覆盖到全体学生,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4]。
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教育的力度,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成员而言,学校、社会、家庭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不断引导,持续性关怀与教育,才能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在培育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巧妙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多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与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进行合作共建基地,组织学生去参观,开展生动的、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暑期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调研、志愿者服务工作、公益劳动和勤工俭学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与熏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培育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加强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培育力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新技术为载体,开展多元化教学,构建全新的育人平台,完善思政理论骨干培育机制,加强实践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政理论骨干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