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有温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20-01-19 02:20张五钢
关键词: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

张五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心灵钥匙和人生指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教育,必须针对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重点讲清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重点讲清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奋斗的关键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必须用丰富的历史事实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当代青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重点讲清坚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避免单纯的说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温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实践的状况

(一)政治信仰的角度

根据来自网络等媒体的调查分析,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当代大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决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次,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充满信心,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再次,当代大学生普遍坚信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也有极少数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淡化的问题。这些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完全认同,他们崇尚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与社会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信心不足。

(二)道德认知和践行的角度

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较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国家发生天灾人祸时,他们能够积极伸出援手,帮助同胞渡过难关。例如,每逢我国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时,大学生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自发向灾区捐款。还有许多大学生自动组织起来到四川、贵州的贫困山区支教,如武汉大学学生赵小亭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生命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支教事业[1],石河子大学毕业生徐绍伟在贵州支教14年[2]。日常生活中,当代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待人友善,能够遵循诚实信用的行为准则,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存在自私自利的观念。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事事都与金钱、利益挂钩,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

总体上,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契合。

二、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实践的状况形成的原因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但个别同学受错误思想的影响,也存在着政治意识模糊、个人主义倾向等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

第一,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于和平,但是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西方国家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预,希望通过文化渗透、信息侵入、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转变等来消解我们的思想。特别是作为西方大国的美国,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始终持警戒态度。在政治上,利用人权、宗教等问题不断发难;在经济上,利用紧缩市场、技术封锁、贸易限制等形式破坏中国发展经济所需要的稳定环境;在文化上,发挥文化等软实力的作用,不断向外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我国高校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潮的群体成为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重点。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很多人认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距离自己很遥远,对和平演变没有危机感,甚至认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有优越性而主动学习接受。

第二,社会急剧变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从单一走向复杂。加上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为我国高校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价值观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样性、模糊性。由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体系的复杂性、多变性,在课堂或者生活的交流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难免会发生思想意识上的碰撞,信仰和价值观随时可能发生偏转。如果大学生缺乏学校、社会以及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个人价值观念就会变得复杂,甚至会出现模糊、困惑、混沌的情况,这样他们就很难正确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发展为市场经济模式,并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在无形中催生了“一切向钱看”的价值理念。道德沦丧现象,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人生追求上易产生个人主义思想。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让社会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成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却很难获得与其知识水平相称的经济收入,心理上容易失衡。部分心理失衡的大学生在行为上趋于功利化,缺乏远大的社会理想,在价值追求上更注重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

第四,互联网的影响。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95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堪称网络的‘原住民’,网络已成为其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3]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迅速改变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从人类科技发展史来看,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互联网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不例外。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的被动性、交流的单一性都会受到冲击,那些适应性较差的大学生,容易陷入迷茫。如果在大学生新的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大学没有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正确的辅导与指引,大学生也许就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认同,更不用说去通过自身努力认真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

三、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进行有温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一)创新文明传承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们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创新。只有创新文明传承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根据青年心理特点创新传播的手段,使得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索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当代大学生需要什么,才会想去获取什么。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精神的指引、灵魂的灯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进步的方向、航行的标灯,也是共筑“中国梦”的基石、保证,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需要上的互通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相结合,要积极发挥文明传承载体的作用。例如,制作、推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光盘,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台、板报、书籍、电影、电视剧等传播形式,开展相关的文艺汇演、专题讲座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高校要加强对这些传统媒体的建设、管理和运用,努力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领导力,透明度决定公信度,传播有温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还必须借助校园网、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媒体。校园网、微博等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学校舆论的晴雨表、调节器,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到最大的范围。新媒体时代,信息以裂变式、辐射式传递,多方互动瞬间完成。新媒体信息交互的快捷性、个体连接的紧密性、传播覆盖的广泛性特征,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参与方的扁平化、平等性使得教师、学生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学网、认真待网、正确用网,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学会与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解决好学生关心、社会关注、舆论关切的实际问题。要重视运用手机报、微电影、网络图片展、随手拍等形式,多角度、立体化地鼓励青年晒故事、亮图片、展视频,在新媒体上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通过新媒体做到下情上达,及时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当代大学生舆情报告制度;构建学校网络评论员、联络员、宣传员组成的“网络大军”等。

要开展有温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提高自己驾驭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善于在新媒体时代以核心价值凝聚精神动力,增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牵引力、感染力与亲和力,不断夯实思想道德教育基础。“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媒介素养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应当掌握基本的互联网知识; 其次是要具备及时熟知并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具备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同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5]

(二)践行育人为本理念

育人为本是人的发展、高校的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深刻揭示了育人为本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本质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凸显育人为本理念,把高校的教育引领与理想凝聚相统一。育人为本,就是把高校的教育与人的幸福、价值、尊严、需要等有机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对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的综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大学生思想深处,把社会共同理想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成为大学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使大学生学会矫正各种浅薄、混沌、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学会分辨、抵御和清除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育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的生命和灵魂。育人为本,要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对学生进行有温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是要用理想、信念凝聚力量,用思想引领行动,使大学生从内心明确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努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想凝聚共识,不断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检视行为,重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注重素质的提升。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教师应该是引路人。教师要坚持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能力、接受特点出发,从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现实利益出发,通过典型引领、先进示范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总结等形式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着力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民族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时代精神和价值目标构成,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财富和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与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追求和气质,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潮流形成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盏明亮的灯塔,它为中华民族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点燃了奋斗的希望,体现了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昭示了民族繁荣发展的光明前途。

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必须把价值共识与梦想激发相统一,凝聚发展共识,激励中国梦想。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在国家层面上,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在个人层面上,中国梦是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这两个层次的内涵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唯有将个人之梦融入国家梦,个人梦想才能成真。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作为追梦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成功、生活幸福的梦想,必须把自己的奋斗目标融入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梦想而拼搏,努力创造华夏儿女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更加亮丽和谐的明天,个人成功的梦想就拥有了理想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拥抱成功的希望就会一步步走来。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6]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就要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不断提升进取精神,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书写出彩人生。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