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培育乐山乐水情怀

2020-01-19 02:05陈根红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明思政政治

陈根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愈来愈复杂,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需求,也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困顿之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行,形成协同效应.”[1]开启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之路.

1 “课程思政”与“乐山乐水”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课程观,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以高校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素质拓展课等思政“元素”,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实现从单一的显性教学模式转向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因此,“课程思政”是从大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出发的一场教育教学实践,是将思政课程“元素”有效融入到其他课程中或者从其他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之间尽量耦合,将价值引领融入到知识学习中[2].

现代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亚健康”日渐普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如果没有健康,知识无法利用,文化无从施展,智慧不能表现,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绿色是人类赖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也将引领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执政理念及新概念,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至同等重要地位进行国家总体布局.

“乐山乐水”命题由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智者以水为快乐,仁者以山为快乐[4].同时,孔子还讲究“知命畏天”,即对生命和自然充满了热爱和敬畏之心.自然离不开山山水水,自然美是无价无限,人们欣赏自然的同时,更需要人们持之以恒呵护自然.山水、自然与人息息相关.培育大学生乐山乐水情怀,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大学生具备了乐山乐水情怀,才能再向社会广泛传播.

生态强国、绿色发展理念下,中国希望摆脱传统工业发展的桎梏,走出一条新型的现代文明发展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绿色、生态、可持续、循环经济等名词不断出现在各政府报告和人大报告中,体现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思政”备受关注.依据“课程思政”理念,改革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探索培育乐山乐水情怀途径势在必行.

2 生态文明教育课的困境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的“孤岛效应”

“孤岛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种电流现象,用于比喻某事务被孤立后,由于难以与外界交流,导致孤立的效果愈发明显.不仅思政课程存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也不例外.由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常被划归到思政课程的范畴,一些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重视,学生也不愿意听,最终陷入“孤岛”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分离,两者不能有效融合,更谈不上协同育人效果.

“孤岛效应”容易导致产生以下困境:第一,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容易对生态文明教育产生认识偏差.比较常见的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生态文明教育何其重要,做起来和忙起来的时候可以被忽视,这是生态文明教育长期陷入“孤岛”产生的困境之一.第二,一些教师也会随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孤立”而慢慢被“边缘化”,从而缺乏自信.长期以来,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被忽视、被孤立,确实给大部分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学校支持热门专业及其核心课程、相当尊敬其教师,相比之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师的自信心慢慢丧失,也渐渐被“边缘化”,从而影响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效果,随之而来是“纸上谈兵”“蜻蜓点水”式教学.第三,“孤岛”效应也会进一步影响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动性.学生群体最初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所抵触,其教育的“孤立”状态才慢慢出现,如放任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最终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主动性学习会完全丧失.学生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之前,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等于环保、太简单,不想在该课程上浪费时间,根本产生不了主动学习的动力[5].

2.2 将“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堂思政”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得到广泛认同.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艰巨,不仅要反应时代特色、还应兼具理论内涵,不仅要有通识教育的特点、还应考虑专业教育的融入,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应培育其良好的思考习惯等.上述这些问题,单靠思政课程是不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课程“元素”、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目前,高校把思政课程教学任务交给思政课程教师,误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可由思政课程教师代替完成,从而只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忽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系,割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教育功能,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局限在独立的“课堂思政”之中.

2.3 将“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内思政”

某一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标准及其教学实施活动过程等诸多因素的总和.易言之,要高质量完成一门课程,不仅要有课内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甚至还需要其他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若仅限于某单一的课内教学活动,容易给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知识接受环境.同样,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多样化教学活动较少,其“课程思政”仅局限于“课内思政”.

3 改革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以破解“孤岛效应”为主,按照从课堂到走出课堂、走向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辅以正确“课程思政”理念、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活动等,才有可能破除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的困境.

3.1 吃透“课程思政”核心要义,服务乐山乐水培育

坚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扣紧“八个相统一”“两山理论”.“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握这“八个相统一”“两山理念”是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培育乐山乐水情怀的前提.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才能实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培育目的.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驾护航.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上,还必须从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结合角度实行“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培育目标指明了方向,“八个相统一”则是提供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相统一的具体方式,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把准了脉、指明了道.

3.2 厘清“乐山乐水”培育思路,组建优质师资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统一,教师是关键.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授业者,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深刻思考并挖掘生态文明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之间的关系,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专业执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融合,“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和授业高度耦合[6].按此“乐山乐水”培育思路,组建优质师资团队,其成员应符合如下标准:

第一,教师素养标准.生态文明教育课教师素养的高低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7].近年,党中央强调“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8].因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种素养,打造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优秀教师团队.

第二,双专业背景标准.生态文明教育课教师团队成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和生态文明教育专业背景.不仅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而且具有深厚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理论功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是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教师基础.

第三,“双师型”背景标准.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教会学生一门专业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课教师通过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等资格,且还到生产中去实践,接受锻炼,熟悉生产过程,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能力,返回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实效.

3.3 把握“乐山乐水”培育实质,优化课程体系内涵

“乐山乐水”实质是培育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意识及行为.“课程思政”要求下,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体系内涵.

第一,教学大纲.传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相关概念等,每一类别有相关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要求下,原有生态文明教育课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而调整优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教学内容.我校校本教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程》分概述、公民的环境权利与义务、生态资源与人类生存、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问题与根源、绿色行为的养成和践行、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等6个模块[9].“课程思政”背景下,在相应模块中增加相应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并与相关模块生态文明知识形成一定的关联.如在“公民的环境权利与义务”中增加“平等、公正、法治”等,在“生态资源与人类生存”中增加“和谐、友善”等,在“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问题与根源”增加“平等、自由、文明”等,在“绿色行为的养成和践行”增加“诚信、文明”等,在“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增加“平等、公正、友善”等,若前述模块已增加的思政教学内容,则在后面模块中只需稍微温习.

第三,教学方式.思政课程理论性较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效果不佳,要提升教学效果,应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转换为案例教学方式,辅以PPT放映、视频播放、小组研讨等方式.筛选案例是核心,既要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又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趣味性.教师也可创新性选择学生社团作为平台,定期有计划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知识,营造了自我主动学习氛围,大力增强教学效果[10-12].

3.4 彰显“乐山乐水”培育实效,类型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兼具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重复开展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却仅有1~2个.本文认为应当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归类,如某学校开展了生态文明方面讲座3场,内容全是环境污染,这些讲座的思政“元素”完全重复.为避免浪费教学时间,应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标,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归类,实行“课程思政”类型化,倒逼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完善,如环境污染、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开展讲座和参观各1场,垃圾分类开展技能竞赛和板报竞赛各1场,资源节约、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视情况开展观看视频、社会调查或讲座1次.由此,可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质量,更可彰显“乐山乐水”培育实效.

猜你喜欢
文明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