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0-01-19 02:05夏江义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夏江义

(贵州师范大学 机关党委,贵州 贵阳 550025)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这不仅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格局、主体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能否真正实现.当今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流等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必须利用好新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1 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许多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论断.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方面,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党的十九大形成的理论新成果理应让大学生学习并掌握,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行动指南.

媒体是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媒体的每一步发展都反映出了社会文明发展变革的进程.目前,传统媒体的主要形式有报纸、期刊、电视、图书、广播等;而“新媒体”则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其承载的移动客户端(如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新媒体使用的“原住民”,在开放的媒体环境下,他们能够接触到更为多元的信息、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行为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2].利用新媒体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调研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一些思考.

2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实践方面取得许多新进展.比如,贵州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范,近些年采取“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等战略行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极为显著.为此,本文以贵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和遵义医学院等4所高校的8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问题.本次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98份,调查完成并回收后的有效问卷为767份.将原始数据整理后,采用Excel 2010进行百分比统计,得到问卷的统计结果.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情况的调查;二是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的调查;三是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查.

2.1 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状况

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是指大学生掌握的生态科学基本知识,主要指通识性生态学知识,涉及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自然资源的类型、生态价值、服务功能和分布状况;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特征、危害、治理等,它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构建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问卷结果表明:

(1)大学生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放在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说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96.6%的学生选择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了解;有3.4%的学生选择对生态文明非常了解,没有学生选择不了解.表明参加调查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认识,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非常关心时事、关注生态文明.

(2)大学生对生态系统比较了解.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它既可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河岸不受风浪侵蚀等.对湿地的作用,能清楚认识的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就“近些年,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水质受污染越来越严重,像安徽巢湖就发生过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物死亡等现象,主要原因是在于富营养化”这一问题,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学生占73.3%.

(3)大学生生态常识有所欠缺.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是联合国为了增强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而设立的.12369是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号码,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管理办法》设立的,我们可以通过拨打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向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事项,并请求依法处理.从调查结果来看,能准确答出世界环境日的大学生占70%,准确说出环保电话的大学生占66.7%,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生态常识还需加强.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分析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尊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敬畏和关爱自然并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态度、信念和价值取向,它是人类对生态危机的能动反映,涉及到如何科学评价生态系统中人类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如何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将生态知识、技能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的愿望等[3].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怎样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86.7%的学生认为两者是有机体,要善待自然.就“如何认识环境保护重要性”的问题,86.7%的大学生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急迫的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针对“如果你周围没有垃圾箱,你将如何处理手中的垃圾?”问题时,有93.3%的大学生表示会等到有垃圾箱时再扔.但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与行为之间有差距、不同步,比如,当问及“去超市购物时,你是否会自备购物袋?”,只有20%的大学生表示会提前自备购物袋;当问及“看见有人浪费水资源,你会怎么做?”,有53.3%的大学生表示会去阻止对方或主动关掉水笼头.就“废物利用”方面的问题,仅有66.7%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动手做一些废物利用的事情.显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意识与行为之间有差异,知行不统一.

2.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

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出发,通过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实际存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自觉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重新审视和规范人与自然的文明道德行为[4].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氛围比较好.对所在校园布局(建筑、道路、绿化、水域等)情况,83.3%大学生反映很好,很适合生活学习.在调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的时候,46.7%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来源于网络;26.6%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来源广播电视;16.7%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来源于报纸书籍;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来源于课堂.这不仅说明了高校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需加强,也说明了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引导.就高校开设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选修课程问题,有40%的学生反映不感兴趣,没有选修.至于“本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重视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问题,有72.4%的大学生反映重视.针对“所在学校是否组织过有关环保宣传方面的活动? ”,有73.3%的大学生反映学校组织过同学观看有关环保的影片、听过环境保护讲座、展览或墙报等.针对“所在大学有类似环保宣传方面的学生社团吗?”,有6.7%的大学生反映有并且参加过,有56.7%的大学生反映有但没参加过,由此可见,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大学生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建议与意见,综合起来主要有:应利用新媒体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要多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活动、举办生态文明教育的讲座和图片展,等等.

3 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路径

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生态常识有所欠缺;生态文明意识强,但知行之间不统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主要来源于网络,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还需加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3.1 转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要利用新媒体转变传统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深入思考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体制等的影响,利用新媒体更好的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新媒体可提供海量学习内容,并能随时更新信息,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新媒体可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具有立体式呈现等特点,可改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感染力;新媒体具有互动多元的特点,可预测、了解、评估大学生学习行为,及时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性评价,调整教育教学过程,能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新媒体可优化学习时间,改善学习环境,转变学习方式,可把课内教学与课外环境、网络教育与网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碎片化时间和课堂学习时间结合起来,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良性互动,创建良好的生态文明育人环境.

3.2 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网络教育平台

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网络教育平台,设计好网络平台功能,加强平台传递的内容和信息建设,增强互动式体验.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在学校主页上增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甚至打造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高校舆情传播方面具有的信息海量化和多样化、舆情引导目标受众相对固定、发布和接收信息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5],发挥微博、微信等新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如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微信公众号,打造一些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教育节目或微电影、评论等节目或者栏目,并及时进行更新和推送,利用移动终端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态文明教育.

3.3 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要完善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规定相应学分,确定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编写出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要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和教材资源开发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出版领域的知识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中,打破传统出版的思维桎梏变得面貌一新,纸质的出版知识传播已转变成以智能为核心、以服务为竞争力的智慧知识服务模式[6].通过新媒体技术,制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APP等,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生态文明教育智慧精品课程;要根据课程大纲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数学资源库,实现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统一、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3.4 加强大学生生态实践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需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7].要利用大学生三下乡、教学实习等契机,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要引导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各种环境保护与环境宣传,开展绿色校园、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活动,举办生态文明教育讲座或者是环境知识竞赛,在生态实践中学以致用,促使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让生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于果.要通过新媒体及时对生态文明学习实践进行宣传报道,发挥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氛围.此外,更要利用人工智能,运用AR、 VR、 3D 等技术营造生态文明仿真实验室,让大学生更加直观接触学习内容,沉浸式体验虚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虚拟生态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4 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承担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主要落实在如何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如何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情感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真善美,符合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8].党的十九大勾画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路径.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任重道远,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对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素养,并借此促进美丽校园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