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君 李 莉
2019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本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次疫情应对处置工作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1]。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全国人民紧急动员,共克难关,展开前所未有的“抗疫”大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0余天内建成,多个方舱医院迅速完工投入使用,全国超过42 000名医护人员短时间内集结驰援武汉,及时救治感染病患,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能力和担当。此次疫情也是对医疗卫生系统防控救治综合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医院作为疫情应对工作的主战场,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对于发挥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职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构成中,传染病比例高达87.5%[2]。医院作为传染病防控救治的主体,在应对重大传染病事件过程中,常规诊疗活动和运行管理模式都受到直接影响。首先,院感防护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特殊门诊(如发热门诊)、急诊、重症医疗等部门工作压力显著增加,还可能承担应急医疗救援的重任,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稀缺资源。其次,医院从惯性运行转向应急管理,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资源调配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全局性变化,势必改变医院内部人员、岗位、资源的配置关系。第三,重大传染病作为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关注度高,舆情压力大,医务人员行为的社会性被强化,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舆论焦点,医院有效做好信息管控,及时引导舆情方向显得尤为必要。第四,医院在应急管理中多采取以事件处置为导向的短平快措施,难免与常规管理原则发生冲突。这些都对人力资源应急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应急响应下医院组织管理模式的变化,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也要随之转变。在职能定位上,人力资源应急管理直接服务于医院应急指挥需要,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高优先级,在组织性、时效性、精准性等方面有着更高要求。在管理目标上,更注重为疫情应急处置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转为科学调配、能力提升和安全保障。在管理对象上,在与时间赛跑的应急工作中,医务人员身处一线,往往经历长时间高强度工作,面对着环境危险、劳动风险和心理问题等多重考验[3-5],在人员调配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以事件应对处置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机制,将事件评估、人员调配、能力提升和安全保障等措施在紧凑的时间线上合理安排,建立高效能的应急体系和队伍,达到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
人力资源应急管理是医院应急管理的核心,与平时相比,更注重对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和资源的统筹调配。一方面,应急管理要求以事件应对处置为导向,管理者在实施人员调配前,必须对突发事件的类别性质、任务需求、潜在风险、人员心理状态等进行充分评估,兼顾物资、财力、信息等必要资源的保障能力,以确保科学指挥和人员安全。另一方面,突发重大传染病事件应急管理本质是一项社会治理活动,医院作为主要参与者,在医务人员调配管理上还要全面考虑政府指令、社会舆论和行业规范等多方因素,做到精准施策,彰显公益性,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人力资源应急管理应纳入院级应急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和综合部署。
国内学者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机构中,共有3 019名医务人员感染,其中确诊1 716人[6],2月20日增至2 055人[7],因职业暴露造成感染的情况必须得到高度关注。医务人员作为临床专家,由于专业细分的限制,在应对重大传染病事件时表现出核心应急能力方面的不足[8-10]。在疫情发生早期进入一线救治伤员时,可能会因为对疾病防护经验缺乏、工作流程不合理、操作规范不清晰、防护物资不齐备和防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人身伤害[7,11]。另外,在应急工作中,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劳动风险显著提高。因此,医务人员安全保障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在需要大规模调配人员时,更要将安全防护工作放在首位。
医务人员作为应急工作的主力军,其核心应急能力直接关系到医疗救治工作整体质量[9]。医务人员核心应急能力不仅取决于日常积累,更依赖应急过程中的信息更新。在重大疫情应对工作中,随着防控救援工作的推进和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疾病防控、科学研究、临床救治等各环节产生大量新知识新经验,医务人员间充分的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临床救治能力。同时,医院后方为前线医务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知识和技术支援也显得尤为重要。从网络舆情管控角度来说,社会大众在面对重大疫情风险时容易产生广泛焦虑,加剧了他们对疾病防控各类信息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医院应当提醒医务人员做到谨言慎行,并建立官方信息交流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防止舆情的负面化和偏激化[12],为防控救治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疫情应对处置过程中,医务人员争分夺秒救治伤员,可能因连续高强度工作而得不到充分休息,他们处置复杂的患者病情,可能会遇到令他们手足无措的救治难题,他们冲锋在前可能随时遭遇健康和生命损害,他们奔赴一线无法照料家人,可能使正常的家庭生活受到冲击,这些都是对医务人员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考验,直接影响着他们抗击疫情的战斗力,医院人力资源应急管理中必须高度关注。医务人员作为医院员工,他们身处险境履行工作职责,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肩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承担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医院和社会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医院是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事件的主战场,须将应急管理作为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预案[13],预案应保持动态更新,确保可操作性。人力资源应急管理预案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医疗、感染、护理等部门共同制定,坚持“组织建设为抓手,应急能力为核心,效率质量为目标”的原则,重点解决应急队伍建设、应急能力提升和人员安全保障问题。预案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3.1.1 突发事件的评估分析要素。包括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事件类型、危害程度、紧急程度、预计持续时间和人员需求等,为人力资源应急管理级别确定和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3.1.2 事件分级标准和人员响应范围。依医院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大型公立医院,可根据传染病类别、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对医院所在地和本院影响等,分成红、黄、绿三级。红色级别最高,为全员响应;黄色级别次之,涉及3个以上专科或诊疗区域同时响应;绿色级别最低,仅涉及1~2个专科或可限定的诊疗区域。
3.1.3 人员调配指挥和工作机构。在红色响应下,原则上应成立由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总指挥、领导班子成员及党政综合管理部门、人力、医务、院感、护理、后勤保障等部门组成的应急指挥部;人力主管部门为人员调配管理的执行机构,对指挥部负责,拥有对全院各类人员的直接调配权。
3.1.4 人力资源保障的辅助机构。打破日常管理模式下的部门分工,建立跨部门专项工作组,提高人力资源辅助保障效率,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操作规范,开展应急人员培训,落实应急物资保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等。
3.1.5 应急处置高级别专家组。针对已知的重大传染病事件(如肺鼠疫、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冠肺炎等),建立由相关临床专科、感染、重症、急诊、护理等专家组成的高级别专家组,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在情势研判、决策咨询、救治指导等方面的作用[14]。
3.1.6 核心应急能力人员的日常储备。有条件的大型公立医院应将具有核心应急能力的人员培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有计划地为未来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事件储备专业人才。一方面,可加强重症、急诊、感染、检验等专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健全相应专科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在全院医护人员培养体系中,增加国家传染病管理法规及上述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课程比重,建立医护人员在上述专科的工作轮转机制,提升全院医务人员整体核心应急能力。
3.1.7 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数据库。预案中应包含信息完备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数据库,并保持数据动态更新,为应急响应提供准确人员信息,做到精准调配。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成因多样性、危害复杂性等特点[15-16],应急状态下,在启动相应级别预案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也要随之调整。在应急响应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根据人员结构、专业特点和事件防控需要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并作好相应人员安排,做到人岗相适,同时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和物资供应。随着首批人员调配就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中后期则应重点关注一线人员的生活保障、学科技术支持、后续梯队建设及任务完成后综合安排等内容。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工作动员、团队建设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全方位立体化管理。
3.2.1 实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我院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指挥部,并根据疫情防控救治需要,下设综合协调与新闻宣传、医疗救治与院感防控、应急人员培训与协调、应急物资保障与管理、环境消毒与院区安全、生活保障与员工关怀等6个专项工作组,各组由分管院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行政管理骨干为成员,共同组成高效协同的医院“战时”运行管理组织架构。在接到选派国家医疗队指令后,医院各专项工作组紧密配合,在24小时内完成了从队员名单确认、紧急动员、物资配置、行前培训到人员派出等所有工作。通过对全院资源实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显著提升了应急指挥效率和执行力度。
3.2.2 以干部为抓手层层压实责任。抓好干部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应急状态下中层干部应当勇于冲锋、靠前指挥,发挥带头作用。在疫情期间,我院要求各部门核心管理人员日日在岗,主要负责人实时在线,严格干部例会制度和报告制度,实行“战时”管理,落实干部岗位责任。同时,强化属地化管理,实行双重责任制,属地化管理范围是本部门所属区域内、所使用或管理的各类人员、物资、财产、信息等全部医院资源,管理内容包括医教研业务、人员考勤、工作纪律、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等;部门负责人是属地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属地内相关业务、人员的主管部门负责人负监管责任。医院还建立了中层干部疫情防控专项考评机制,制定干部考评关键指标,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全覆盖式督查,考评结果定期公示,并作为干部使用、评优的重要依据。
3.2.3 建立跨部门人员机动调配机制。在红色响应条件下,医院人员指挥调配权收归应急指挥部,提高人员管理的机动性,通过建立跨部门调配机制,实现全员动员。为有效应对疫情,我院建立了以医疗队和一线部门为中心的“金字塔”式支援模型,即“前线-重点临床部门-其他临床部门-行政后勤保障”型支援体系。选派呼吸、重症、感染等重点部门医护专家和业务骨干执行前线救治任务和院内急诊、重症等重点区域诊疗任务,其他科室医护人员经过培训后,组成第二、三梯队支援一线部门,保障一线人员定期轮休,避免过度消耗;行政管理人员经过培训后,根据需要抽调至临床部门提供辅助管理和支持服务;抽调管理部门骨干人员加入院级工作组承担专项工作。在分类应急培训支持下,医院通过跨部门机动式人员调配,实现全院各类人员的优化使用,缓解了专业人员不足的瓶颈,显著提高了应急工作效率和质量。
3.3.1 加强医务人员核心应急能力培训。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提高救护技术,更要具备个人处理危机的能力,避免自身健康和生命损害,因此,核心应急能力培训是科学防控的重点。首先,及时强化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技能培训有利于快速提高医务人员响应性和应急能力[17]。我院应急人员培训与协调组在成立后,第一时间组织临床医护专家编写疫情培训资料,采取集中授课、实际操作、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战”培训,保证各批医疗队员到达疫区随时能战、战之能胜。同时,还支持前线医疗队开设“疫线课堂”,即时分享救治成功经验,持续提高战疫能力。其次,落实医务人员零感染要求,对医、护、管、辅等人员分类开展全员疫情知识和院感培训,并设专人监督,全院感控知识考核合格率达99.9%。通过全员培训,不仅在院内筑起了抵御疫情的铜墙铁壁,更为前线储备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3.3.2 保障各类应急物资及时安全供应。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工作中,防护物资供应不到位或质量不合规是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院专门成立了应急物资保障与管理工作组,全力保障物资供应。工作组联合医院器材、工会、基金会等部门,拓宽防护、药品和生活物资采购、捐赠和个人筹集渠道,及时甄别捐赠物资品规型号,确保及时安全供应。为避免物资浪费,规范使用,工作组联合院感部门根据不同区域感染风险级别分区,建立物资分类、分级领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强化集中管控,设专人现场督查,做到物尽其用。此外,工作组还与前线医疗队建立了“绿色专递”物流通道,做到跨越千里的应急物资需求次日送达,为医疗队高效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3.3.3 重视应急队伍组织建设和人文关怀。应急医疗队往往是临时组建的工作团队,组织建设是队员们良好协作的基础,人文关怀更是提高队员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我院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前线后,立即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在救治患者的同时紧急建立多项工作制度,规范诊疗、值班、轮休、安全保障各项措施,保证防控救治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在医院后方,生活保障与员工关怀工作组全面开展工作,为前线队员指定“一对一爱心联络人”,实时关心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家人照料等方面的困难,为队员及时提供生活物资、心理咨询服务等各类支持。为解决前线救治难题,医院还利用远程医疗平台建立疑难病例高级别多学科会诊机制,前后方专家无缝对接,确保学术支援及时到位。医院以人为中心,围绕前线需求科学部署,让队员们在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大后方家一样的温暖。
医院人力资源应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在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事件中,不仅要响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本身需求,还受到环境、物资、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坚持“组织建设为抓手,应急能力为核心,效率质量为目标”的原则,优化指挥结构、发挥人的专长、提高核心能力、保护人身安全、重视人文关怀、强化人员储备,通过全方位安排部署,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效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高效开展,是医院人力资源应急管理科学化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