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李雷
邓亚萍应该是国民度最高的乒乓球选手了。24岁之前,她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克服身高劣势一路逆袭,获得18个世界冠军,凭借凌厉的球风和那一声声标志性的“飒”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其中包括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24岁时,邓亚萍在巅峰期选择退役,退去了“冠军”光环的她,远赴英国留学,开始了“后冠军”时代的生活。走下竞技舞台,这个小个子女性终于有机会尝试各种生活的可能性,她从政、经商、授课,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参与一档节目的制作,以奥运冠军的身份采访奥运冠军。
曾有记者好奇地问:“你的18个世界冠军、4块奥运会金牌还有那么多奖杯都放在哪儿呢?”邓亚萍平静地回答:“都打包收起来了。因为打球的事情已经结束了,把它收起来以后,就是预示着再怎么辉煌都已经过去了。你需要重新上路,就不要去背负你以前的这些,甭管是给你的荣誉也好,还是什么也好,把它放下。”
1997年,因为伤病,24岁的邓亚萍选择了退役。退役之前她经常问自己,如果不去做教练,跟大学生到社会上竞争的话,她有什么优势?她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她认为,要改变人们对于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需要去努力学习。
邓亚萍当时被中国奥委会推荐,也由萨马兰奇任命,1997年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两种。因此,每一位国际奥委会官员和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地使用英语和法语。然而,此时的邓亚萍,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法语更是一窍不通。当她以奥委会委员的身份首次走进奥委会总部大楼,听到那些奥委会官员们流利自如地用英语对话时,那一瞬间,她感觉到尴尬。“第一次去国际奥委会开会,我需要带翻译去,我语言完全不行。那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邓亚萍着急了,她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学英语已迫在眉睫。
1997年11月,邓亚萍被清华大学正式录取,在报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英语。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她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是文化知识领域里的一株幼苗,如今有幸植根于清华大学这片沃土,我要在这里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让自己尽快长成参天大树……”
当邓亚萍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同学们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到这位世界冠军身上。邓亚萍懂得,那目光不仅传递着钦佩,也夹杂着好奇。老师问邓亚萍:“你的英语相当于什么水平?”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几乎是零!”
尽管老师内心里也有些吃惊,但还是平静而亲切地说:“没关系,你试试看,能不能将26个英语字母分清大小写,默写一遍。”邓亚萍有点犯难,她花了半个多小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26个字母还是没有写全,大小写更是难以区别。
回到宿舍,这位曾经在世界乒坛上叱咤风云的姑娘流下了泪水。然而,一向要强的邓亚萍又岂能被吓倒?她暗暗告诫自己:打球你是世界冠军,学习上你决不能自暴自弃、甘拜下风。
她给自己订下了近乎苛刻的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书的第一页开始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开始背,毫不马虎;一天必须保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她每天清晨5点准时起床,预习功课、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十一二点。她每天早上起床,都能发现枕边大把大把掉落的头发。
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英语会话能力,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外,邓亚萍还买了一部多功能复读机,不论是在去教室的途中,还是整理宿舍内务,或是在校园散步时,她总是一边听英语磁带,一边不厌其烦地跟着读。
入学不久,清华大学将邓亚萍作为交换生选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中心,主攻英语。2001年9月,邓亚萍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5万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她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征服了考官,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在校园度过了近6个春秋,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2003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2008年,邓亚萍的博士论文《全球竞争中的奥运品牌》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她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学成归来后,邓亚萍投身政坛,在众多转型从政的女运动员中,邓亚萍无疑是成功者之一。2007年,她担任北京奥运村部副部长,2009年4月,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一年后邓亚萍又正式调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站总裁,短短三年内,邓亚萍完成了“三级跳”。
但“人民搜索”网站的总裁身份,让她尝到了失败的滋味。2010年春,人民网建立了“国家队”搜索引擎——“人民搜索”(后改为“即刻搜索”),由邓亚萍掌舵。担着“国家责任”的即刻搜索,很快在市场浪潮里因占有率过低而被叫停。拥有剑桥大学经济学学位的邓亚萍被认为是糟蹋了纳税人的钱。
尽管随后包括《人民日报》及邓亚萍本人都进行了辟谣,但人们心中依然有个疑问:这个小个子乒乓冠军,能做好其他事吗?面对种种谣言和质疑,邓亚萍没有公开澄清过:“公道自在人心,谣言终会破灭。”
邓亚萍认为:总结和反思更重要。“就好比我们上场比赛,偶尔也会遇到被裁判误判的情况,你是很纠结这一分呢,还是说判了就判了,我再重新集中精神打好后边的比赛?我是觉得有些事情,做过是做过了,需要及时地总结和反思。同时,更好的应该是尽可能不要让自己在同样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
沉寂两年后,2016年,邓亚萍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体育领域,建立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体育产业的投资。邓亚萍从自身经历出发,表示:“我特别想利用自己的一点资源、能量和经验,为更多的退役运动员提供帮助,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专业化的团队搭建,补足他们的短板,让广大退役运动员成为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的新兴力量。”
最近,邓亚萍更是在《中国体育英雄联盟》中,以奥运冠军的身份采访一个个真实的冠军。往日手执球拍、挥斥方遒的她,居然来到射击场,会一会“射落奥运第一金”的许海峰。在邓亚萍面前,许海峰卸下驰骋疆场的“铠甲”,打开了话匣子,吐露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从《小兵张嘎》的那支枪开始,到弹弓、气枪,从化肥厂到射击队,从打磨掉瑕疵到击败所有人,从奥运冠军到金牌教练……
在采访“棋圣”聂卫平时,聊着聊着,聂卫平居然睡着了;在采访朱婷时,朱婷大大方方地展示了马云承诺“帮助女排姑娘清空购物车”后,自己在某购物平台上的购物清单;和郭晶晶对聊,她问到了公众关注的“豪门生活”。
至于为什么参加这次节目,邓亚萍说:“我一直希望能够把这些运动员更多的面展现给大家。比如像我,大家都觉得我特别凶,特别厉害,这是赛场上,我比赛的时候给别人的印象。但其实我没有那么凶啊。还有一种普遍观念,认为运动员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一帮人。真的不是这样。包括我退役以后去读书,就是希望能够打破这种偏见。”
从乒坛走下的邓亚萍,在日常的运动中很少再打乒乓球了,她改打羽毛球:“因为一个运动,打到这个分上了以后,就觉得玩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又更不可能说找到很强的对手,感觉更没劲了。”大约这么多年的多种身份变化和折腾在她眼里,也是另一种“有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