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南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可以从古代建筑中获得启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基本体现,古代建筑中所蕴蓄的中华传统文化就像一座丰厚的宝藏,让我们来发掘和探寻。本文对古代建筑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特征开展探究,期待可以借助探究,让古代建筑中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古建筑;结构技术;艺术特征;
一、古代建筑中的结构技术
(一)稳定的结构特点
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其总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房屋建筑修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墙倒屋不塌”,指的就是木结构建筑的墙虽然坍塌了,可是屋顶却并不会因此而下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屋顶是由木结构作为支撑的,这话形象生动地展现地展现了古代木结构建筑具有的优良的防震特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屋顶多使用交叉穿插的木结构形式,这大大增加了古代建筑的防震效果。我国很多历史悠久的佛塔、寺院等虽历经岁月的侵蚀,甚至屡经自然灾害,却依然屹立在那儿,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具备的强大的防震性能。
(二)意境融合的灵感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要重视意境融合,设计师需要对具体地貌开展调查,融合周围自然环境特点,使用科学布局的方法,整合各种有益要素,开展统筹安排,并对区域环境开展提升,造就出独特的古建筑群。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考量主景点、活动区、休闲区以及各种路网,还要考察水平与剖面的相互关系,利用室外的造景、对景等方式,突显主体结构。并且在设计古代建筑时,应当将题材化的景观着重体现出来,塑造一种清雅、安逸的自然环境。在古代建筑植物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层次清晰的基本原则,对灌木丛、常绿乔木、花卉开展科学配搭,最大限度体现大自然的美,降低人造感。另外,设计师还可以科学运用植株对空间实施围合,根据不同的绿化特点选择相应的围合空间,比如街道社区、行人道应当使用闭合式空间,这可以有效隔离外界喧闹声,造就一种恬静、温馨的自然环境。
(三)古建筑的构件技术
在古建筑中存在有很多不同的构件,只抬梁式构件类型就有数十种之种。木结构的主体结构则主要由“支撑柱”、“横梁”以及“顺檩”组合而成,各个结构在不同构件的连接处利用榫卯进行拼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稳固的房屋结构。我们现代房屋建筑的框架结构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对其有所借鉴。
二、古建筑中的艺术特征
(一)古建筑的群体之美
我国古建筑的布局以群体为多,而其中庭院式又是其主要的表现特点。庭院式古建筑为对称式布局,其中心线即中轴线,整体使用的是密闭式的布局形式,使其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各处风景均不同的感受。庭院式古建筑一般都使用统一的色调,使其群体性更加突出,充分展示了古建筑的群体之美。
(二)古建筑的造型之美
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大屋面以及斗拱结构,这种较为繁杂的结构类型与构件的有效结合,使古建筑的造型之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同时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古代等级制度的森严,这也是在古建筑中对中华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古代建筑在建设时充分利用了各种硬山等,使得原来较为呆板的山墙等构造被渐渐替代,也更加突出了其造型之美。
(三)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
在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有效融入了周边的空间环境,例如苏州园林,其就充分运用植物、庭院假山等来让房屋建筑融进空间环境中,这也是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来源。对各类不同大小、各处分布的建筑开展空间布局,要借助中心线实施合理配置,例如北京故宫就是这类建筑中较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在對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在对待各类房屋建筑、客户群体和民族文化的不同需要时,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背景、生活方式及产品群体等要素。要依据公建空间整合设计的层次性特征,以安适、安全以及健康作为前提条件,适当融进更多差异化的设计,在保证总体感受可以被突显的前提下,让公共区域更加具有艺术美感和层次性。
(四)建筑工程的人文美
我国古代建筑物和现代主义建筑都是由丰富多彩的思想意识创造而成的。区别在于古代建筑物并非一个单一化的建筑,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人的情感有关联的,同时又愈发的融入大自然。另外,古代建筑物不但运用审美艺术,同时还融合了人文美,并且与传统的健康养生文化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古代建筑物本身便是构建在健康学科和建造工程学的根基上的,是一个地区的精神体现。在现代建筑中极少能反映这一点,更无法通过建筑来释放地区的文化与精神,大多数现代建筑物都比较同质化,和不同的建设工程地貌搭配互相切割出来,因此缺少古代建筑具有的人文美。
结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中的结构体系是其所蕴含的艺术的前提,不同的古建筑在结构技术和总体的艺术特点的体现上都是各不相同的。借助古建筑的结构技术以及其具有的结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建筑独有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龚杰.古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及其实例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5):245.
[2]潘祖平.中国古建筑的生态属性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2-47.
[3]王慧,白莹.中国古建木结构雕刻装饰纹样的美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3(19):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