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品德细节教育 提高德育实效性

2020-01-18 08:37马玉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实效性教学模式

马玉山

摘 要:为了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者应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文章初步分析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的表现与原因,以强化道德细节教育为切入点,以探索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思想品德课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学科教育为载体,创建德智相协调的教学模式;以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德启智,以德怡情;全面开展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实效性;品德教育;细节教育;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依靠思想品德课和开展班队活动。这种形式的学校品德教育大都停留在层面上,往往较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让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不利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校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努力构建学校品德教育新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既要吸取传统品德教育的精华,又要与时俱进地根据学生和学校的特点开展品德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构建思想品德课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是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任务。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与研究。

我校认为思想品德课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的基础上,重点是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因此必须把思想品德课“导行”这个环节落实好,使知行真正统一起来。

1.“导行”的自主性。“导行”的自主性就是要让学生的道德行为是自愿的、自主的,发自内心的。为了体现“导行”的自主性,品德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全过程。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增强角色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课本的德育观点,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导行”的内驱力。

2.“导行”的实效性。“导行”的实效性是指“导行”不能空讲大道理,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班级、学校及当地社区的实际,指导学生相应的行为实践。提出的行为实践要求不能过高、过多,也不能过低、过少。

3.“导行”的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思想品德学科不是一个封闭的课堂,品德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使“导行”更具实效。

4.“导行”的多样性。“导行”的多样性是指“导行”的形式要多样,除了教师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建立多样的“导行”方式。例如:树立榜样“导行”,建立规范“导行”,发展性评价“导行”,激情“导行”,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行”,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校以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把每一个学生看成独立的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法律地位,尊重学生内心的发展要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应与学生同进步、共成长,做到教学相长。

三、以学科教育为载体,创建德智相协调的教学模式

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是要处理好“以教学为中心”与“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关系问题。在处理这个关系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弄清“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应有意义,这就是应该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道德准则,自觉地为建设祖国而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我们决不应该把德育工作和智育工作孤立开来,而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密切联系起来,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应以教学为中心,但这并不等于要以学科知识的教学为中心,片面地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把追求学业成绩(学科分数)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是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组织教与学的各种活动时,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位置,既要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教育,更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思想实际,进行切实可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1. 在游戏中体验情感。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表演小品等,使其在观看和参与中加深有关道理的认识和理解。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该形式适用于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等。

2. 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通过语言技巧,使静止在纸面上的人物、事件、情節等活跃起来,充分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这种形式适用于语文、思想品德等人文学科。

3. 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例如学生在合作学习、直观操作、社会调查中无不渗透着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遵守规则、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这种形式适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四、以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德启智,以德怡情

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倒置、学生来源多样化的情况,我校确定了以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德育体系中的突破口,把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奠基工程,以德启智,以德怡情。在养成教育中确立“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成功”的德育工作方针。通过加强管理、活动教育、环境熏陶等措施来施行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达到学业和事业的成功。通过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纪律性、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意志品质等均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在个性张扬的基础上,德育素质得到发展,进而影响家长和其他人,对社区文明起到较大的辐射作用。

五、全面開展发展性评价,让学生自尊自信,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德育以正面教育为主,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重。正确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导向性。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正面评价为原则,以改革评价方式方法为突破口,建立“分值+等级+评语+特长,加强平时,淡化期末”的评价模式。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对学生每一个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做出积极、正面的反应,建立档案袋,做好跟踪工作。这有利于学生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修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向教师期望的目标方向发展。评价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内涵。评价采用自评、同学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形式。评价方法有等级法、分值法、评语法、奖励法、激励法、表扬法、总结法、谈话法、引导法等。通过改革评价制度实现评价由单一靠选拔甄别学生功能向反馈、引导、评价、激励、发展等综合功能的转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平等、民主、安全的宽松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和自信,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实践证明,学校的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弘扬德育主旋律,与时俱进地构建学校品德教育新体系,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 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郭景扬.中小学素质教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5]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实效性教学模式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