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好题的多维解析与火热思考

2020-01-18 02:25何雪冰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0年11期

何雪冰

[摘  要] 文章以一道实际应用题为例,探讨并教会学生选择解题路径与方法.通过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一题多解的探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方法的总结与优化,让学生学会主动归纳总结问题的各种解法,掌握处理各种问题的通性通法,通过一题多解最终实现多题一解.

[关键词] 解法探析;通性通法;学会选择;反思提升

最近笔者在高三年级进行高中数学二轮微专题复习时,遇到一道模考题,内涵丰富,立意深刻,着实是一道好题.本文就其解法做了一些探析与反思,抛砖引玉,期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原题呈现

如图1,经过村庄A有两条夹角为60°的公路AB,AC,根据规划拟在两条公路之间的区域内建一工厂P,分别在两条公路边上建两个仓库M,N (异于村庄A),要求PM=PN=MN=2(单位:千米). 如何设计,使得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即工厂与村庄的距离最远)?

■解法探析

1. 构建三角函数

如图1,设∠AMN=θ,在△AMN中,■=■.

因为MN=2,所以AM=■sin(120°-θ).

在△APM中,cos∠AMP=cos(60°+θ).

AP2=AM2+MP2-2AM·MP·cos∠AMP

=■sin2(120°-θ)+4-2×2×■·sin(120°-θ)cos(60°+θ)

=■sin2(θ+60°)-■sin(θ+60°)cos(θ+60°)+4

=■[1-cos(2θ+120°)]-■·sin(2θ+120°)+4

=-■[■sin(2θ+120°)+cos(2θ+120°)]+■

=■-■sin(2θ+150°),θ∈(0,120°).

当且仅当2θ+150°=270°,即θ=60°时,AP2取得最大值12,即AP取得最大值2■.

解法评析:这种解法是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利用正余弦定理确定边角关系,关键在于恰当设角,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函数模型,从而解决目标,但是对三角运算要求较高.

2. 构造直角三角形

如图2,设∠PMD=θ,在Rt△PMD中,

因为PM=2,所以PD=2sinθ,MD=2cosθ.

在△AMN中,∠ANM=∠PMD=θ,所以■=■,

AM=■sinθ,所以AD=■·sinθ+2cosθ(θ≥■时,结论也正确).

AP2=AD2+PD2=■sinθ+2cosθ■+(2sinθ)2

=■sin2θ+■sinθcosθ+4cos2θ+4sin2θ

=■·■+■sin2θ+4=■sin2θ-■cos2θ+■

=■+■sin2θ-■,θ∈0,■.

当且仅当2θ-■=■,即θ=■时,AP2取得最大值12,即AP取得最大值2■.

此时AM=AN=2,∠PAB=30°

解法评析:方法2与方法1本质一样,都是恰当设角构建三角函数模型,但是方法2利用化斜为直的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搭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桥梁,从而使得运算简捷一些.

3. 利用基本不等式

设AM=x,AN=y,∠AMN=α.

在△AMN中,因为MN=2,∠MAN=60°,

所以MN2=AM2+AN2-2 AM·AN·cos∠MAN,

即x2+y2-2xycos60°=x2+y2-xy=4.

因为■=■,即■=■,

所以sinα=■y,cosα=■=■=■.

cos∠AMP=cos(α+60°)=■cosα-■sinα=■·■-■·■y=■.

在△AMP中,AP2=AM2+PM2-2 AM·PM·cos∠AMP,

即AP2=x2+4-2×2×x×■=x2+4-x(x-2y)=4+2xy.

因为x2+y2-xy=4,4+xy=x2+y2≥2xy,即xy≤4.

所以AP2≤12,即AP≤2■.

当且仅当x=y=2时,AP取得最大值2■.

解法评析:通过三角关系建立二元等式,借助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这是求解最值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难点在于能否构建二元等式,并且未知量较多.

4. 利用坐标法

如图3,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A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設M(x■,0),N(x■,■x■),P(x■,y■).因为MN=2,

所以(x■-x■)2+3x■=4.

MN的中点K■,■x■.

因为△MNP为正三角形,且MN=2.所以PK=■,PK⊥MN.

所以PK2=x■-■■+y■-■x■■=3,k■·k■=-1,即■·■= -1,

所以y■-■x■=■x■-■,所以y■-■x■■=■x■-■■.

所以1+■x■-■■=3,即■x■-■■=3,所以x■-■■=■x■.

因为x■-■>0,所以x■-■=■x■,

所以x■=■x■+2x■,所以y■=■x■.

所以AP2=x■+y■=2x■+■x■■+■x■=x■+4x■+2x■x■=4+4x■x■≤4+4×2=12,

即AP≤2■.

解法评析:坐标法即为图形问题代数化,将部分思维量转化为运算量,能够降低思维难度,但是坐标运算复杂.

5. 矩阵变换法

如图4,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A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x■,0),N(x■,■x■),P(x■,y■).

因为MN=2,所以(x■-x■)2+3x■=4. 即x■+4x■=4+2x■x■,

所以4+2x■x■≥4x■x■,即x■x■≤2.

因为△MNP为正三角形,且MN=2.所以PK=■,PK⊥MN.

■順时针方向旋转60°后得到■.

■=(x■-x■,y■),■=(x■-x■,■x■).

所以■   ■-■  ■ x2-x1■x2=x0-x1 y0,即x■-x■=■(x■-x■)+■x■,y■= -■(x■-x■)+■x■. 所以x■=2x■+■x■,y■=■x■.

所以AP2=x■+y■=2x■+■x■■+■x■=x■+4x■+2x■x■=4+4x■x■≤4+4×2=12,

即AP≤2■.

解法评析:矩阵变换法给本题注入了一股清风,突出变换的作用,能够将复杂的运算简单化.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对矩阵要求较低,很少有学生能想到用这个解法.

6. 平面几何法

如图5,由运动的相对性,可使△PMN不动,点A在运动. 由于∠MAN=60°,所以点A在以MN为弦的一段圆弧(优弧)上,设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为F,半径为R,由图形的几何性质知:AP的最大值为PF+R.

在△AMN中,由正弦定理知:■=2R,

所以R=■,所以FM=FN=R=■. 又PM=PN,所以PF是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

设PF与MN交于E,则FE2=FM2-ME2=R2-12=■,即FE=■.

又PE=■,所以PF=■,所以AP的最大值为PF+R=2■.

解法评析:平面几何法让人耳目一新,更加揭示本题的本质,从∠MAN=60°,MN=2这一组对角对边为定值,也许能让人联想到正弦定理和三角形的外接圆,从而探寻到解题思路.只有平时经常增强图形意识,强化读图、识图、想图、用图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感觉,提升解题能力.

■反思感悟

对于数学解题,很多时候刚开始可能没有思路,或许思路太多导致无从上手,那么此时需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题、冷静分析,做出合理恰当的选择. 平时解题时应当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通过对一道题的深入探究,回顾和深化相关的知识及解题思想方法,实现一类问题的解决,即通常我们说的通过一题多解,最终实现多题一解.

在掌握基本思想方法的同时,还要善于方法的选择和优化,主动归纳、学会总结,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才会少走弯路,这样的解题才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