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伟
摘 要:跨界教学就是要用大眼光,从多角度、多视野来看待、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跨越数学单元之界、课时之界、纸笔之界,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知识和方法整合。跨界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界教学;课程整合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如今,我们已经行走在新世纪的道路上。但“钱学森之问”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实,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已对这一问题作了解答:中国教育的弊端主要源于学科壁垒森严。在数学教学中,实施跨界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课程整合能力、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跨越“单元之界”,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
数学教学,需要有大视野。很多时候,我们是人为地将数学知识画地为牢地进行圈画。因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之中只看到知识的“一片树叶”,而不是“一棵树木”,更看不到“一片森林”。跨越“單元之界”,就是要超越知识在教材中的人为编排,对不同单元、不同知识板块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勾连。跨越“知识之界”,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深度整合。
比如安排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尽管是分册编排的,但在教学时,教师不妨前有孕伏、渗透,后有回顾、反思、提炼、总结。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侧面积”之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侧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长方形纸卷成圆柱的侧面。如此,学生就能积极地猜想,不仅长方体、正方体,而且圆柱体,甚至一些直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都是一个长方形。再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建构“底面积乘高”的体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积极地猜想:圆柱的体积甚至一切直柱体的体积可能都是底面积乘高,只不过底面的形状不同罢了。跨越单元,学生就能获得一种更为上位、更为开阔的数学视野。而当学生在学习“圆柱和圆锥”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直柱体的侧面积和体积进行整合,形成关联,建构更为上位的数学认知。
跨越单元的数学教学,能让零散化、琐碎化的数学知识变成结构化、系统化的一个整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意识的整合,对数学知识“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能让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关联度、融合度、相生度等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跨越“课时之界”,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时空
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课时”作为基本单位的。以“课时”作为教学基本的时空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画地为牢,将“课时”作为唯一的时空单位。某些专家、学者评价一节课,往往还将课时(一般为40分钟)的时间点卡得是否准确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标之一。据此,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还将短短的40分钟进行分割,形成一个个的时间点。到了哪一个时间点,就进行相应内容的数学知识块教学。于是,快节奏的教学成了教师热衷的教学艺术。
事实上,学生充分探究、深度思考的数学学习,往往是超越课堂时空机械划分的。同样,有很多的数学内容,也不适合机械般的课堂教学,而适合于“长探究”“长作业”形式。跨越“课时之界”,能有效地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时空。有些数学学习的内容,其教学时空往往要向前推进、向后延展。比如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经验表明,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教师通过一两节就能让学生掌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延长教学时空,跨越“课时之界”,“有预谋”地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让学生与钟表“亲密接触”。比如认识分针和时针,认知整点数、认识大约几时、认识古代的计时器,等等。通过活动的前移,学生就能与钟面、时针分针、整点数等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的一次次接触中,深度了解钟面,掌握时针分针走动的规律,认识到整点数、非整点数等知识。在课堂汇报展示环节,学生就犹如“旧友重逢”,会将他们所思考、所探究、所实践的系列知识、技能等展示出来。学生就会通过彼此的分享,形成知识共享。这个超越“课时之界”的学习过程,是生动的、富有魅力的。
跨越“课时之界”的数学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的激活,就是一次数学学习的打开,就是一次生命成长的重新发现、点燃……跨越“课时之界”,能让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广度。
■三、跨越“纸笔之界”,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传统的数学学习,往往就是学生的“纸笔学习”,也就是学生借助作业本完成数学教材中的数学习题的演算、应用的过程。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提升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学生的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嘴表达等能力鲜有较大的发展,更奢谈、奢望创造。跨越“纸笔之界”,就是要将学生学习的诸种感官协同起来,进行感受性、体验性的认知。
新课程改革以来,跨越“纸笔之界”已经有了较大的努力,但在诸种因素制约的现实教育生态下,这样的一种改革还不彻底。很多数学教师的课堂,仍然是“讲解充斥其中”,通往高阶的数学学习的道路依然是“题海铺路”“纸笔试卷铺路”。真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多元探究。比如教学“条形统计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许多调查、统计类的问题。许多学生在遭遇这一类问题时,都是将其搁置,并且饶有理由地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好做”。据此,教师应当超越课时时空,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之中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相关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应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形成更为精准的量化的实验汇报单。通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通过让学生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而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增进了学生数学数据分析能力、数据预测能力以及根据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的公民不可或缺的数学素养。
跨越“纸笔之界”,不仅提倡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而且提倡学生打开自我的思维触角,让自我的思维触角不断延伸、扩展,还提倡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应用相互整合,从而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当然,跨界教学,也要掌握一定的度,不可为了跨界而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