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价值与内在要求

2020-01-18 23:45原霞霞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原霞霞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视角、新趋势、新课题。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1]习近平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在准确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础上深刻阐释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命题,指明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这对于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的时代课题向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P284)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必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在学思悟透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阐释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其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壮丽的日出,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科学的精神内核、时代的理论品格、实践的本质特征。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列宁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3](P67)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元理论基础,因而,只要资本主义社会持续存在,那么不论其具体形态是什么,马克思所提出的元命题就将持续的成为理论的起点并拥有理论再生产的生命力。”[4](P66-67)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伟大的认识工具”,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阐述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国道路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在强化理论思维的基础上回答新课题

习近平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这是因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5](P384)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理论思维和理论智慧。

理论的力量,就是旗帜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直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使积贫积弱的中国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涣散状态,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了理论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成果的形成,都是引领党和人民凯歌行进的伟大旗帜。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积极稳妥地应对挑战、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理论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攻坚克难。

(三)在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命题

习近平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1]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需要将其置于国际大背景的宏观视野之中。这是因为从本源来说,“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3](P67)并且作为一门应运而生的理论学科,其以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为根本目的。从西欧诞生直至走向全世界,经后来者的实践并被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国际主义的。”[6]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研究更应放在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宏大进程中加以参照。具体来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和合共生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并且问题之间的复杂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宏观视野中,突破单纯的“中国视角”的局限,把马克思主义的探究置于世界这个无限开放的系统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创新维度,使其与时代背景相融合,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更加丰富的世界价值。

二、在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应对当前的理论挑战和误区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

(一)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应对“过时论”

第二国际时期,伯恩施坦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并主张“修正”马克思主义。随后考茨基、孟什维克等也借口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而要求“修正”马克思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复兴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衰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持续蔓延为一股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反社会思潮。

问题的本质在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完全忽视了时代性、发展性,只是片面地看到了理论的相对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P681)并特别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7](P248-249)这是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8](P69)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不会过时的。

(二)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应对“说教论”

“说教论”实质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割裂其与实践的关系。错误倾向在于:“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义’‘本本’到处乱套;二是对马克思主义‘随意裁剪’‘为我所取’;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固化’‘僵化’而不注重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四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装饰品’‘挡箭牌’到处炫耀而就是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实际问题。”[9]

说教论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僵死凝固的公式,将理论凌驾于现实之上而忽视实际情况的变化,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P742-743)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合理的表述、生动的语言、有效的策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从而避免陷入理论说教的误区。

(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防止“边缘化”

“边缘化”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从而丧失原有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权威力。学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边缘化”的表现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分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无明显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着严重的‘借船出海’现象,即不少本学科的教师依托于其他学科和机构发展,培养其他学科的研究生。”[10]原因在于:在开放多元的新媒体时代,部分学者倾向于运用各种西方理论来研究和分析我国问题而较少使用马克思主义,削弱了其话语权优势,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究其本质:一方面,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西方错误思潮和理论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潜移默化的渗透,对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削弱了其号召力、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的理论自信乃至文化自信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思想根基。为此,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树立学科归属感,加强学科的规范建设,谨防其走向“边缘化”。

(四)在关注现实问题中反对“空泛化”

“空泛化”主要表现在缺乏具体内容的政治口号大排列或者华丽辞藻的大堆砌。正因为对事物只作表面化的理解而缺少整体把握或投入独特感悟,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空泛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是很空泛、很虚渺的东西,对其理论建设不知从何处入手。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将“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在他们看来,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人所在的现实社会,揭示社会领域的客观规律,才能找到解决人的问题的现实路径”。[11]因此,针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用典型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论证,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而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空泛化。

(五)在真懂真信真用中避免“标签化”

“标签化”指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当前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又一挑战是:“有人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而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贴标签……”[12](P122)究其原因: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对资源匮乏的不满,对规范真空的焦灼,对公正缺失的忧虑,都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标签化思维会使人们陷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误区,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才可能解决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9]

三、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必须体现高度的理论整体性

第一,要全方位思考不是局部的理论拼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理论,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学说,要求人们用整体性的思维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提升。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有的学者游离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而仅从其某个方面、某个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有的学者甚至肢解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势必要达到整体的理论提升,这不仅有利于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为我们的教学和教材建设奠定科学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内在统一性。“统一性”命题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首先,体现为一般原理与具体论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旗帜和灵魂,由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了严整的科学体系。其次,达到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间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互相贯通,统一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不能破坏、割裂、肢解其完整性,而应坚持其内在统一性。

(二)必须体现明显的理论原创性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

第一,原创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要求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理论来规划道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遭受各种学术思潮的严峻挑战,要求我们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来彰显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理论原创性。只要理论具有说服力,就能赢得话语权。对中国来说,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更应讲好“中国的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第二,要有新理论表述和研究命题。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是教条。马克思曾说:“它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13](P31)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本质内核在于实践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时效性和相当的可操作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将置于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发现学术新命题、开拓语言新表述,摆脱抽象枯燥、生硬僵化的说理,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和当下意义。

(三)必须呈现鲜明的理论时代性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任何理论的产生必然响应时代的呼唤。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会遇到实践和理论上的不断挑战。那么,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建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第一,反映时代要求。马克思强调:“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7](P146)作为动态、开放和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指导了许多激烈的无产阶级和民主革命运动,成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紧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其每一次历史前进无不鲜明的烙上时代之印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国内实际相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无不是在回应时代的召唤。

第二,体现时代呼声。习近平曾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4](P245)首先,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着诸如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等人权问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难题和挑战。其次,现代文明遭遇生态危机的挑战,人类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生态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时代问题之一,我们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指导。这是因为“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为人们展开了理解自然、人以及社会的生态视角。”[15]时代倡导我们应增进对生态规律、生态价值、生态效益以及生态伦理的认识和把握。

第三,代表时代方向。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国立足于国际社会的外交策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作为分析和解决时代发展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以时代问题为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为此,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指导,“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自身的传播路径,以人才和技术为资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同时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范围”,[16]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