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2020-01-18 18:24佘新松董丽丽马明海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课程文明

佘新松,董丽丽,马明海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二十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世界性问题日益加剧[1]。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解决发展问题、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生态学》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政元素,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是必然之趋势、必尽之义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突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1 “课程思政”融入《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但大学思政课程学时在总课程学时中占比仅为5%,专业课程学时在总课程学时中占比达55%左右[3、4]。因而以专业课教学为突破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般的德育效果成为大学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生态学专业课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学理论都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体现。因此,不论是在专业知识传授,还是在实施立德树人培养,《生态学》课程教学在与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相互融合与促进上,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和特色[5]。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开拓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2 “课程思政”融入《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实践

2.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做好课程思政,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关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拓展和优化教学知识点,深入挖掘《生态学》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使课程育人目标更加清晰、具体。为此,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做到教学内容与地域文化资源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融会贯通,增强“课程思政”的时效性、鲜活性。我校位于黄山市,在《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中,将黄山市全国首个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和牯牛降等多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富含的实施、管理、成效等实践内容,融入到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中,使课程更具针对性、特色性,也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黄山市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方案,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探索和服务。同时,构建生态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应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结合,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融入教学,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2 创新思政融入途径

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启发和思考。首先,教师应按教学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模式,注意与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将科学研究成果融进教学中,拉近抽象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其次,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在野外综合实习中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培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观愿望。另外,课间休息时间可以通过播放《丹顶鹤的故事》、《手拉手地球村》等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歌曲和视频,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热爱并保护自然的意识。增加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比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我国生态环境所处的现状,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信心,促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2.3 改革成绩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科学评价是鼓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能力提高和动态发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生态学》课程实验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的现状,探索基于多元化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 建立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学习评价体系,转变考核方式,使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考核并重。既要加强形成性评价,采用作业、论文、考试等水平测试考核激发学生潜力;也要加强表现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科竞赛等综合素养测评助力学生发展;还要加强主题活动评价,对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行为礼仪展现提升学生修养[6.7]。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有效的学习过程, 保障和促成学习目标的实现。

3 “课程思政”融入《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注意事项

3.1 强化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责任

作为课程教育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教师只有切实从思想层面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增强主体能动性,在实践中付诸行动[8],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注重知识与能力塑造的同时,重视思想价值传播的实践,在课程教学中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增强自身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主渠道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使《生态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正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2 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程思政”更是如此,教师要掌握驾驭“课程思政”的技巧与艺术,不能机械地为思政而思政,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将课程思政等同于课程思政化。而应不断探索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9]。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展知识视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要善于发现论题的新视角,跟踪当前青年学生关注的政治社会热点问题,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3 增强学生“思政育人”的渠道和实效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良知,认清自身生态义务和生态权利,树立生态价值观与道德观,是《生态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应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运用新媒体的教育平台资源,让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互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授生态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情感和责任心。同时通过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设[10],开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态活动来营造校园生态氛围,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并进一步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以生态行动促成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4 结 语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征程中的客观需求。《生态学》课程中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本课程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革新,深入发掘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生态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实现高校为时代发展和国情需要培养完整“生态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生态学专业课程文明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请文明演绎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