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副文本视角解读宇文所安《盛唐诗》

2020-01-18 20:16周蓉蓉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宇文归化唐诗

周蓉蓉

(铜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铜陵244000)

一、引 言

二、《盛唐诗》中丰富的内副文本元素

“副文本”这一概念,是20 世纪70 年代由法国文论家及叙事学家热奈特(Genette)提出。[1]它是图书之内却在正文本之外的文本形式,包括封面、封底、扉页、正副标题、注释、前言、后记等形式。他将这些都归为内副文本,属于显形的副文本;外副文本属于文本外部空间,如作者个人的身份、读者对作品的评价、作者的思考、访谈等,属于隐形的副文本。[2]无论是内、外副文本都发挥着“补充甚至强化正文本”[3],引导读者对作品接受的作用。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不仅是美国唐诗研究领域的著名汉学家,也是享誉英语世界的翻译家。宇文所安在1991 年入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后于2005 年获得“梅隆杰出成就奖”。[4]宇文所安治学极勤,翻译唐诗的数量蔚为可观,其中最富盛名的是三部诗歌译作:《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共翻译了751首唐诗。《盛唐诗》则是宇文所安在唐诗研究方面所作的第三部专著,评论家一致认为是以英文撰写的最出色、最重要的一部。[5]

相对于正文本来说,内副文本中的封面呈现了作品最基本的信息,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重点。译者常会通过作为内副文本的序言和注释为读者理解某部作品提供必要的源语文学及其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会对自己的翻译活动及特点进行补充说明。[2]这些都是显形的副文本。译者也可以借助内副文本元素搭建的平台来点评原作,引导读者以某种特定的期望方式去理解和接受译文。

1.封面

《盛唐诗》有两种版本,一种是198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另一种是2012年由奎林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耶鲁大学出版社版的封面是深蓝色硬壳,装帧精美,设计简约,用金色凸出书名和作者。封面上的中文书名用汉字的小楷,古色古香。奎林出版社版的封面添加了唐太宗时期昭陵六骏之一良驹的图案,与左侧“盛唐诗”三字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书名的中文沿用了耶鲁大学出版社版的汉字小楷。封面黄色的底色象征辉煌和富贵,折射出盛唐时期的繁盛。封面上丰富的中国元素还体现在对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局部的使用,这些不仅能从视觉上增强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从心理上吸引读者走入神秘多彩的唐诗世界。[6]

2.致谢

宇文所安在《盛唐诗》的致谢中写道,“感谢耶鲁大学的莫斯奖学金和基金的赞助,帮助我的作品付梓成书。同时感谢朋友、同事和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批评和指正,感谢陈文涛在文中的年代、诗和人物加注了中文,感谢父母对自己多年以来的支持。”寥寥数语表明该著作在成书之前不乏别人的帮助,也从侧面了解该书的资助者。

3.序言

序言作为副文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者陈述作品主旨和写作过程,或他人对著作的介绍和述评。罗马尼亚的比较文学家迪马(Dima)对译序和译者的前言等副文本给了高度的重视,认为这些和译作共同促进了文学联系,也是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来源之一。[7]序言是架起读者和作品之间的桥梁,引领读者真正走进作品,序言分为自序和他序。在《盛唐诗》的自序前,宇文所安增加了盛唐时期的年表以及该时期各统治者的年号,使读者能够更容易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5 页的自序中,他重述了与《初唐诗》一脉相承的“译释并举”[8]的诗学研究方法,厘清盛唐时期的“京城诗”所具有的甄别性特征,引导目标语读者去探究被忽略的信息。

4.注释

在《盛唐诗》中,注释所占篇幅较长,从第320页到440 页,约占全书的28%。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不仅涵盖对每个章节文本以及每首诗歌的注释,还包括对所列注释的11条补充说明。值得一提的是,注释中所出现的缩写都附上全称和相对应的中文译文。除此之外,宇文所安附上了查询表,它不同于附录里的检索,而是包含了每首诗的编号以及页码,与文中和注释都一一对应。宇文所安认为,这些注释针对的是中级水平的学生,当然不乏学者,它们包含对文本真实性的认定,也涵盖了对文本、风格、语义以及和其他诗歌相似处的探讨。[9]这一切体现了宇文所安治学极勤、事无巨细的精神,正是学者化翻译的体现。正如朱徽所说,“大凡学者化翻译都是对文本的细读,译文前有长篇导论,对原著作详细说明,还伴随译文的大量注释……宇文所安的英译汉诗可称之为学者化翻译的范例”。[4]

5.附录

附录一般位于正文后面,是与正文相关的文章或参考资料。它对正文起着增补说明的功用。作为显形副文本的重要元素之一,附录为读者直接提供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语境。《盛唐诗》的附录内容详细,由参考文献类编和索引两大部分构成。在参考文献类编方面,宇文所安根据时间先后、作者的国籍,分门别类地提供了大量中国文论著作或研究性著作。它没有简单罗列书目的信息,有的概括某文史著作的特点,有的详细介绍某书的来龙去脉。如关于术语“三体诗”的解释,宇文所安不仅介绍其来源和分类,也表达了对三体诗的看法。对《全唐诗》的介绍,囊括了最早版本的诞生到1960 年中华书局修订版的问世,这些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译本的历史背景,拓展阅读视野。

三、《盛唐诗》的外副文本折射翻译思想

《盛唐诗》中的外副文本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译者身份的影响,同时读者评价反馈了译本的质量以及对译本的接受程度;译者的自我评价是译者对自己翻译活动的反思。这些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延续了译本的生命力。

1.译者身份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宇文所安早年在耶鲁大学学习,后在哈佛大学任教,是东亚语系的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据他所述,宇文取其英文姓氏Owen 的发音。中文名“所安”取自他喜爱的一句《论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4]这足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精通,也使西方诸多汉学家难以望其项背。

中国性(Chineseness)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同西方诗歌在时代、体裁、风格及作家个性方面的差异的重要体现。[10]而诗歌中意象是中国性的主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诗歌翻译的难点。

在《盛唐诗》中,宇文所安总共译介了216 首唐诗。为了保留了原诗的中国性,他对诗中意象采用了异化和归化杂合的翻译策略,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如在翻译杜甫的《渼陂行》时,针对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宇文所安在译诗的注释里附上了28条解释,细致阐释与原诗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以及译法选择的缘由。如“湘妃”“汉女”,宇文所安分别译为“Ladies of the Hsiang”“Han’s Maiden”[11],都采用了异化加注的翻译策略,在注释中大致描述了这两个意象背后的传说故事,这有利于目标语读者知晓中国文化。诗中的“琉璃”本是西方普通的玻璃,但在古代却是很稀少的宝石,可与玉石相媲美。宇文所安采用归化加注释的手法,译为“amethyst”[11],指的是紫蓝色宝石。在注释中,宇文所安的解释让西方读者不仅了解琉璃在唐朝有着不菲的价值,而且明白了诗人选用“琉璃”的意图,旨在描述水之清澈。宇文所安之所以译成“amethyst”,是为了体现唐诗的艺术效果。为了保留意象中的“中国性”,不论是“译释并举”,还是归化和异化的杂合翻译策略,宇文所安都受到隐形的副文本元素的影响,添加了译诗的文化语境,让西方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在这其中,副文本充当了中西文化沟通的媒介,让读者理解译者的翻译意图和策略,了解原诗的文化背景。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七)原诗为“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11]

宇文所安将其译为:

The waters of K’un-ming Pool

deed of the days of Han,

The pennons and banners of Emperor Wu

here before my eyes.

Silk of the loom of the Weaving Girl

empty in moon of night,

Scales and fins of the whale of stone

stir in autumn wind.

The waves toss a kumi seed,

black in sinking cloud,

And dew chills the lotus pod,

red of falling powder.

Barrier passes stretch to the heavens,

a road for only the birds;

Lakes and rivers fill the earth,

one aging fisherman.[11]

原诗的七言格律体已被打破,在形式上不受限于格律诗的押韵,而是实现了自由体诗的特征,不受音节和押韵的桎梏。在诗歌的内涵上,宇文所安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传递了唐诗的内蕴,也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心理需求。在宇文所安看来,如果他的翻译被划为“归化派”,那只能揭示为什么中国文学作品在中文世界里最具想象力,而不能揭示对外部世界具有异域魅力。[7]考虑到美国大众,尤其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是译作的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也是为了服务于本土的文化建设,作为西方“文学经纪人”的身份,宇文所安不仅要展现盛唐时期文学史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翻译。[10]具体来说,他多用音译加注或归化加注或异化加注的方式,充分发挥注释这一内副文本因素在译作中的功能,同时在诗歌的形式上采用归化的策略。

2.读者评价

中外学者作为读者对宇文所安关于唐诗的翻译从不同的视角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贾晋华作为《盛唐诗》中译本的译者,在《〈盛唐诗〉评价》一文中,阐述了《盛唐诗》中以“代”来划分文学时期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认为,书中对具体诗人的论述和评价不够全面完整,对引起诗人价值观变化的错综复杂的外部关系,却视而不见。[12]余国藩在对《盛唐诗》的书评中,高度赞扬了宇文所安的这本诗歌史著作,将其视为以英文撰写的最重要最周全的唐诗研究论著……代之以深刻而广泛的文学史论述,挖掘了一批长时间被人所忽略的中小诗人。[13]卡尔斯基(Carlesky)认为宇文所安的翻译和注解 “有创新”,也就是说,译文和注释都与以往的译本不同,令人耳目一新。[14]道尔贝(Dolby)认为宇文所安的翻译“避免了文化过滤”,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再现了独特的中国风的形式和语言”,他对待中国文化的开放态度是值得肯定的。[15]

除此之外,在美国的亚马逊网站中,外国普通读者对该书的评价如下:吉尔摩特(Gilmont)盛赞宇文所安不仅阐释了诗歌的创作背景,而且翻译得准确。他引领读者沉浸在一个忘我的世界。有时唐诗的美很难显现出来,但可以在别的地方找到它的踪迹。这本书对于喜欢中国唐诗的英语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书。尤姆佰特(Umberto)也认为宇文所安给予唐诗完美的解释。斯蒂芬·佛斯(Steven Forth)则认为这本盛唐时期的经典之作,将该时期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推到英语读者面前。同时看懂诗歌翻译与文化语境,这一切都归功于长达120页的详细注释。在国内的当当网,大多数读者认为宇文所安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和阐述唐诗,洞察了时代背景、文学生态、生活背景,综合来展现作品和诗人,尤其对李、杜二人以及盛唐诗有独到评价。也有读者认为,宇文所安长于从读者的视角来解析诗歌,不会强加个人的认同感,但文章的写作方式不同于中国人分点论述式,显得有些随意,阅读起来很费劲。也有读者赞叹宇文所安的博闻强知,细致详实的注释里包含大量信息。

3.译者的自我评价

译者的自我评价作为隐形的副文本元素之一,为译本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对读者有着重要影响和引导作用。在《盛唐诗》的序言中,宇文所安指出:“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用主要的天才人物来给这个时代贴上标签,而是最伟大的诗人需要通过这个时代的真正准则来剖析”。[12]因此,一直以来被人们疏忽的中小诗人,如贾至、薛据、崔国辅等的诗歌也一一展现出来[13],留给目标语读者更多的空间来思考和判断。

作为诗歌史的著作之一,宇文所安对自己评价如下:“文学史中的翻译是对一些特定节点的说明”。[16]它的诞生是为了向目标语读者还原诗歌文本原貌,而且是在特定的盛唐历史背景下。[17]为了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宇文所安宁可抛弃形式上的文雅。异化或归化的不足通过解说和注释或多或少得到了弥补。而这一切都为了美国的大众读者和美国的文化建设。

四、结 语

在《盛唐诗》中,内副文本即显形的副文本,包括封面、序言、附录等,传递了诗歌原有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等重要信息,而注释的添加更多是为解读诗歌的文化意象,展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外副文本即隐形的副文本,其中宇文所安的译者身份,决定了他采取归化和异化杂合的翻译策略,读者评价推动了民译本质量的提高,自我评价则为目标语读者增加了译作的背景信息,把更多的文本解读空间留给读者。当“本土”的西方文化与“异域”的中国文化邂逅时,作为注视“异域”文化的宇文所安,以一种平等与友善的理念来传递“他者”文化。[7]对宇文所安来说,他做的更多的是给予正面的尊重,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互识互补互敬互重的新局面的形成。

猜你喜欢
宇文归化唐诗
圆上的点
古惑仔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唐诗赏读